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10年间,秦巴山脉在陕西孕育的一泓清水,奔流千里润泽华北。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70%的水量来自陕西。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为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陕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牢牢守护水源地水质安全——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江“南水”谱新曲
12月6日一早,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点点炊烟升腾。这个碧水环绕的村子,从瀛湖的“怀抱”中醒来。
“以前,一辆又一辆车拉着鱼出去;现在,一辆又一辆车载着游客进出。”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感慨万千,“山水还是那个山水,但我们彻底换了个活法!”
安康瀛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图为10月28日无人机拍摄的瀛湖翠屏岛秋色。 通讯员 赵华斌摄 汉江、丹江汇入丹江口水库路线示意图。 薛淞制
瀛湖是安康在汉江上筑坝形成的人工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在安康境内流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62亿立方米。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安康市及时叫停了年产值超4亿元的网箱养鱼产业,并在瀛湖库区实行禁渔,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通水10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80亿立方米,受水地群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陕西。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10年来,陕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陕南三市产业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减少对水源地生态的影响破坏,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
不信青山“唤”不回
12月5日,走进安康市紫阳县麻柳镇麻柳村,沿着通村水泥路而上,200余亩茶园映入眼帘。
一垄垄低矮的茶树依着山势排布,如同印在山间的道道指纹。谁能想到,这片茶园的所在地曾是一个水泥厂的矿石原料开采区。
“当时,厂里有五十几个工人,水泥年产量超10万吨,产品在秦巴山区供不应求。但是,只要生产线开起来,方圆几公里都是飞尘,哪里有现在这么好的环境!”原水泥厂负责人于安林回忆。
紫阳县地处巴山北麓、汉江上游。2013年开始,紫阳县把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作为重中之重,逐步关停工艺落后且能耗高、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腾笼换鸟,为绿色产业发展留出空间。
2014年,这个水泥厂正式关停。麻柳镇近6000亩的茶园,让于安林看到了新的机遇。
茶叶产业是紫阳县最具优势的传统产业。2018年,于安林在原来的矿石原料开采区上建的茶厂正式投产。
山绿了,水清了,茶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麻柳村从矿山到茶山的转变,正是陕西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陕南三市关停并转迁了370多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在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民共治“守”初心
12月4日7时,天刚蒙蒙亮,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马角村党支部书记李占良带上装备,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河。
马角村是丹江发源地,涓涓溪流干净清澈。
作为汉江最长的支流,丹江从这里出发,奔流向东390公里后,进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库,随后一路北上,滋润京津。
“大家都知道这水是要送到北京去的,守护好水源就是我们光荣的使命。”李占良说。
12月5日,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处置中心的指挥平台大屏上,汉江流域各监测点位的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可见。
“实时在线监测数据每4小时更新一次,主要监测水质的酸碱度、高锰酸盐、重金属等13项指标。目前,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以上……”该中心副主任何勇说。
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先后接入应急管理、气象、运管等多个系统,还与湖北省十堰市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全流域的“智慧升级”,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不只是安康,10年来,陕西对陕南三市所有水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
目前,陕西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总河湖长制,省长和常务副省长分别担任汉江、丹江的省级河长,带动汉江、丹江流域内的6800余名河湖长履职尽责;
汉中、安康两市打破行政边界概念,开展汉江流域协同立法,加强上下游联防联治;
着力提升环境监管体系、环境执法效能、水源安全风险防范水平,筑牢水源保护安全线,压实流域保护责任……
在多项措施推动下,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10年来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江水丰盈,水流澄澈。
陕西用一江碧水彰显使命与担当。
绿水青山“惠”民生
在汉江汉中主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一江秀水碧波荡漾,飞鸟翩跹嬉戏。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现在,这里风景如画,成了我们身边的幸福园。”汉中市民张建生说。
经过多年治理,天汉湿地公园已修复绿地约145.6万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态岛屿219座;生长着314种植物,30种鱼类、8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陕西突出污染防治重点攻坚,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从源头守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全力保障汉江、丹江流域的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安全,践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庄严承诺。
——在优化水环境、改善水质方面,完成了3083个入河排污口的逐一溯源。陕南三市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在推进矿区生态系统恢复方面,实施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汉中市略阳长沟、寺沟硫铁矿矿硐封堵和10套硫铁矿废水应急处理设施建设。
——在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方面,实施生态流量保障、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完成省级重要湿地调查并实施保护与修复,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的法治基石更加稳固……
12月6日傍晚,汉江白河县下卡子段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青山不语,从宁强县奔流千里而来的汉水,从这里离陕而去。
漾漾清流润民生。这是一江“南水”的决心,也是一江“南水”的使命。(记者 刘印 徐颖)
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涵养一泓清水,惠及亿万群众;确保永续北上,彰显陕西担当。
南水北调工程是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
10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重要水源地的陕西,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始终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10年来,陕西对标更高标准、坚持更严要求、落实更实举措,颁布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方案,全面开展汉江、丹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格监测执法,加强水源安全风险防范,统筹“三水”治理,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10年来,陕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陕西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国家发展之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党中央赋予陕西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汉中考察时强调,汉江及其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陕南地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增强全局观念、树牢大局意识,切实保护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强化系统思维,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
持续用力、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持续加强水资源监管、强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修复,完善生态保护常态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督察机制、服务机制和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河湖长制效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一定要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永远保护好一泓清水,让南水北调工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生态支撑!(陕西日报评论员)
高水平保护水源地 陕西“划出硬杠杠”
一湖碧波 滋润山乡
安康瀛湖位于汉江上游,是陕西最大河道型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 全面取缔瀛湖库区深水吸砂及各类水上作业平台23家
○ 取缔库区养殖户468户、拆解网箱31533口
○ 实现库区污染物零排放目标
两江奔流 重点攻坚
汉江、丹江年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占年均入库总水量的70%
○ 在汉江、丹江流域设置手工监测断面87个、自动监测站22个
○ 对排查出的3083个入河排污口逐一溯源,建立排污口“一张图”管理模式
○ 全面完成51条丹江口水库重要入库河流“一河一策一图”
○ 在汉江、丹江流域13条河流开展流域补偿
三市共治 守好水源
汉中、安康、商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 关停并转迁370多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 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 “十四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93平方千米
○ 截至2022年,湿地保护面积分别达74万余亩、52万余亩、37万余亩
四级接力 依法护水
落实战略部署,强化政策协同,国家、省、市、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 2014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
○ 陕西实施《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
○ 汉中、安康联合颁布跨区域地方性法规——汉江水质保护条例;汉中制定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湿地资源保护的实施意见;安康制定《安康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商洛建立每月常规水质和每天金属监测分析通报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
○ 洛南县加强秦岭和丹江流域动物、植物、水源地等司法保护;商洛市商州区建立公安和生态环境部门联动执法机制等
五级河湖长 全民共治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 陕西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并延伸到村级河湖长全覆盖,确保每条河流和湖泊都有人管。其中,汉江、丹江流域有河湖长6800余名
○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主动护水,全省有环保社会组织100余个,安康有护水志愿者1万余名
六地联动 跨区共管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区域协同,陕西联合周边省市共同治理环境问题
○ 陕西与四川、甘肃等省份签订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
○ 汉中市与四川省广元市、甘肃省陇南市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建立17条跨省河流联合河长制
○ 安康市与湖北省十堰市、四川省万源市、重庆市城口县等毗邻市(县)分别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 商洛市与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十堰市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
七成供水 源自陕西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陕西贡献70%水量。受水地群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来自陕西
○ 10年来,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 10年来,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高质量发展促转型 陕南绿里淘“金”
美丽家园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
○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
○ 安康瀛湖、汉江(汉中段)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
绿色发展
汉中
○ 规划布局装备制造、现代材料、文化旅游、绿色能源、特色农业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大健康等若干百亿级产业集群
○ 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12家、节水型企业27家
安康
○ 形成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秦巴医药、交通装备、消费电子8条市级重点产业链,构建“生态旅游引领、绿色工业主导、富硒农业奠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 获评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入选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市
商洛
○ 重点发展现代材料(新材料)、现代医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3大支柱产业
○ 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编辑:高佳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