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潘晓琴 通讯员 程健 张敏 摄影 方广林 张天亮 本版图片除摄影外由受访者提供
昨天,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的少数民族女孩半得措正在嘉兴市交通学校进行大巴车实训,这是她来嘉兴求学的第二年。得益于对口支援的培训项目,在通过“汽车驾驶(大客驾驶与维修)班”的培训后,半得措不仅可以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驾驶大客车的A1驾照,还有机会进入嘉兴的国企工作。
与此同时,在距离嘉兴2000多公里外的半得措家乡,一场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南湖—若尔盖现代农牧科技产业园拔地而起,34家诺尔宗合作总社(分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曙光牧业等16家农牧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建立起高原牧区牦牛科学化养殖技术标准,一条现代化牦牛全产业链逐渐形成。
不久前,“共建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创新拓展乡村治理新路径——嘉兴市南湖区对口帮扶若尔盖县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为全市对口支援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嘉兴的干部、教师、医生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南疆戈壁、雪域高原开展援建工作,谱写对口支援工作新篇章。
一根纱线背后的兴业之举
300余台涡流纺纱机一天能产出300吨纱线!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园的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天之华)的涡流纺纱车间内,随着原料棉条以最高每分钟550米的速度上下飞转,一锭一锭质量优良的成品纱线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预计2027年,产值会超过40亿元。”企业负责人侯春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这样的信心,来源于该公司在宜宾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入驻园区,2022年企业营收排名全国喷气涡流纺纱品牌之首,2023年该企业产值达到15.8亿元……
在这个园区,像宜宾天之华这样实力雄厚的纺织企业并不罕见。截至今年上半年,园区已聚集纺织企业41家,总投资达到306.6亿元,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屏山县也因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收获了“国家火炬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谁曾想,几年前,屏山县规上工业几乎为零。为支持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屏山曾“封库停建”十年。
一根纱线,串起东西协作情谊。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嘉兴和宜宾立足“宜宾所需、嘉兴所能”,运用市场思维,开展东西协作。彼时,屏山县有7家小纺织企业,宜宾有龙头企业洁丽雅,向家坝水电站供电价十分优惠,境内高铁、高速交通便捷……在多个产业比较中,综合优势突出,两地便下定决心共同培育屏山县纺织产业,并连续两年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
在浙川纺织产业园的成功示范下,嘉兴产业帮扶的种子在多地结出硕果——
海宁万凯加快构建重庆万凯—四川达州正达凯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依托四川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谋划打造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集群园区,推动正达凯年产120万吨乙二醇联产10万吨电子级DMC及多种化工品新材料项目顺利落地;
海宁—九寨沟“东数西算”飞地项目建成使用,由海宁思核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西部智算中心建设完工,首期300个机组将投入使用,为西部企业和当地智慧项目等提供强大算力;
由嘉兴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引进的新疆浙疆企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为了土地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在沙雅县新垦农场种植了2万亩色素辣椒,采用了机械作业和人工作业结合,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周边辣椒种植的发展,累计带动万人次就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万元以上;
……
嘉兴的市场优势,也成为助力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独特资源。
连日来,一车车耙耙柑通过冷链从四川来到嘉兴。嘉兴水果市场鹏翔水果批发部负责人沈喷水喜笑颜开,“夏天茵红李,秋冬耙耙柑,四川的好水果,都是我们的好货源!”他告诉记者,为帮助对口支援地区果农开拓销售渠道,这几年,公司每年都会派人到四川与果农对接,指导他们做好水果种植、包装,打响水果品牌,并利用自己的运输优势和渠道做好销售。
香甜的新疆哈密瓜、爽口的四川脆红李、酸甜的四川耙耙柑……曾经销路遭遇瓶颈的农产品,依托嘉兴水果市场,涌入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一盏路灯背后的民生之计
“路灯亮起来了,以后再走这条路,心里不慌了。”看着家门口一排排崭新的路灯,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得胜村村民王长奎心里暖暖的。
一盏盏路灯,点亮了道路,温暖了人心。
2013年,德胜村启动整村搬迁,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实现主干道路亮化,导致每至牲畜产羔季节,村民从小区到养殖棚夜晚出行不便,甚至还发生过事故。
今年5月,嘉兴援青干部在了解到得胜村的实际情况后,第一时间到实地调研,同时还走访了香日德镇的香源村、上柴开村等4个村,同样发现了道路亮化的难题。在与嘉兴市相关部门商讨后,今年7月,“嘉兴援建都兰光亮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为香日德镇5个村统一安排117万元资金用于路灯安装。
目前,5个村亮化项目已基本完成,并逐步投入使用,切实解决了群众夜晚出行难问题。得胜村党支部书记何永顺激动地说:“现在饭后散步的地方多了,夜晚农田灌溉、牲畜产羔季出行也不用担心了,特别感谢嘉兴的援青干部,给我们村办了大实事!”
此次道路亮化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嘉兴对口支援扎根高原、情系百姓、服务人民的生动写照。
行走在对口支援地区,处处可见嘉兴帮扶的民生项目——
在新疆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第二中心小学里,学生穆尼热·阿布迪力木与同学们在新完工的塑胶操场上尽情奔跑。“以前操场都是沙土,运动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新疆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第二中心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白玉洁说。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运动天地,嘉兴援疆指挥部谋划推进校园操场“沙改塑”助跑行动计划,决定改造20所乡镇中小学操场,2024年暑假,首批10所学校“沙改塑”项目顺利完工。
在西藏那曲市色尼区有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藏北高原首座城市书房——“温暖嘉·色尼城市书房”,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卷轴画——唐卡悬挂在墙,其中彩缎装裱着南湖红船与烟雨楼的造型,这些无处不在的嘉兴元素,是书房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这是嘉兴为丰富藏族同胞精神生活,借鉴“温暖嘉·禾城驿”及“伯鸿城市书房和乡村书屋”等做法,援建的“温暖嘉·色尼城市书房”建设,如今,这座城市书房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一次文化走亲背后的交融之路
今年10月举办的第11届乌镇国际戏剧节中,来自新疆沙雅县第二中学的高二学生阿丽米热和热艳古丽身着民族服饰,在几百万人观看的直播间里,跳起了独具新疆特色的舞蹈。
“很开心,能在乌镇戏剧节这个大舞台上展现我们新疆的民族文化特色。”回想起那一幕,阿丽米热和热艳古丽仍很激动,于她们而言,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10月14日,嘉兴以对口援藏三十周年为契机,依托第11届乌镇国际戏剧节,邀请对口支援的新疆沙雅、四川松潘、西藏色尼三地青少年来嘉,参加乌镇戏剧节公益直播、嘉年华等节目,并组织开展非遗学习、乡村振兴、寻访名人等研学活动。
就在阿丽米热和热艳古丽在嘉兴热舞的金秋,她们的家乡胡杨林一片璀璨,第十四届沙雅胡杨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开幕式上,海盐滚灯作为嘉兴的“文化使者”,以其雄壮的口号和优美的动作,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海盐秦山滚灯队的17名队员为了此次登台训练已久,只为将东海之滨的祝福带给沙雅人民。
“嘉兴沙雅一家亲”,今年嘉兴和沙雅共有100名文艺骨干参与两地文化走亲活动。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李宇聪表示:“文化走亲是一种极好的形式,我们走出去的是沙雅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歌舞表演,走进来的是海盐滚灯等艺术形式,通过交流分享,实现共融发展,这本身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文化交流越走越亲,人才交流越走越深。
作为第十一批援疆人才,来自嘉兴二院心血管内科的施锋杰在沙雅县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上岗不久,他便遇到了一个棘手的病例。当时一名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骤停,生命危在旦夕。施锋杰沉着冷静,迅速评估病情,迎难而上,紧急开通冠脉血管,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此后,他在沙雅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中,参与并主导了20余次类似的抢救工作,显著提高了当地该类疾病的抢救成功率。
在沙雅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他和团队全力开展医疗能力提升、病患抢救、教学指导等,还结合沙雅实际推动了多个专病中心创建成功,帮助受援单位在多个领域实现更高台阶发展。在他的积极创建和推动下,不久前,沙雅县人民医院同时通过国家级心衰中心(基层版)和房颤中心(基层版)认证,标志着该院在提升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施锋杰的故事是嘉兴以“组团式”支援,回应对口支援地区所需的生动缩影。“组团式”教育、“组团式”医疗、“组团式”就业……嘉兴援建干部在对口地区引入“嘉兴经验”,为当地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截至目前,全市为对口地区累计帮带培训相关专技人才5000余人次。
从“造血式”产业帮扶、“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到全链条消费帮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年嘉兴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断创新支援帮扶模式,与对口支援地区携手同行,双向奔赴,彼此的心也越走越近。
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友谊之花正绚丽绽放。
“三问”的响亮回答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采访中,援疆干部的“援疆三问”,传递出了嘉兴援建干部人才的心声。
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来援建地区,是为了奉献爱心与智慧;在援建地区,是为了助力这片热土的发展与繁荣;而离援建地区时,留下深情关怀与持续支持,让两地情谊与合作源远流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嘉兴对口支援工作始终把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协作放在重要位置。从共建产业园到消费帮扶,从园区结对到村镇企结对,逐渐形成了产业链联盟,持续激发对口支援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在助推受援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民生领域一直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重点。嘉兴聚焦医疗、教育、就业等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一项项暖心工程、一批批惠民项目,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老百姓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久受益,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援建干部人才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南疆戈壁,相距千里却情谊深厚,援建工作不仅致力于产业、医疗和教育的支援,更在文化交融上下足功夫,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心灵相通。
一批又一批嘉兴的干部人才在离开对口支援地区时留下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建成果,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青少年教育的基石、乡村振兴的理念和路径,这些成果将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