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美] 朴锺弼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晚明时期,生活在嘉兴的文人、艺术家兼出版商周履靖出版了一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包括《绘林》《画薮》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多源画谱。这些作品大受欢迎,其内容和形式被当代出版物广泛袭用、传播。本书描述了此类出版物如何适应大众的文化品位与需求,并勾勒出画谱作为一种形式,如何从流行文化的标志,转变为陈陈相因的图文。
《天行道貌》中有五幅关于饮酒和饮者的插图,“醉吟”“传杯”“浮白”“酕醄”和“酩酊”。它们引出一列有趣的问题,首先,为什么作者将这些活动算作文人之事?其次,其文学和视觉来源为何?第三,为什么将其加入画谱之中?最后,它们向读者传达了怎样的文化价值?饮酒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但饮至大醉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都被认为是不当的社会行为。
晚明时期出版的饮酒指南同样不赞成过量饮酒。例如钟惺(1574—1624,1609年进士)为酒则所书的题跋:“善饮酒者,淡然与平时无异,其神闲也……沈酒委顿,不为不苦;而昏梦号呶,亦复安知此中之乐?无饮中之苦而有其乐,惟妙于醒者知之。”他对酗酒的告诫对普通人来说合理而真诚,但或许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即放纵和奢侈地享用烈酒在那时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弊病。
不论钟惺真实的意图为何,饮酒,乃至酩酊大醉,对晚明公众来说是一种颇有意味的举动,并被写入当代著作和社会规范之中。
“传杯”字面意思为将一杯酒递给某人。《天行道貌》中描绘一人将置于盏上的酒杯递给另一人。后者似乎并未注意到递酒的动作,他闭着眼,双手抱左膝,已然酣醉而不能感知周遭环境。如同画中所示,人们通常在宴席中只使用一个酒杯,在参与者手中传递。唐代诗人杜甫曾道:“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晚明人仍有共饮同一个酒杯的做法,今天在东亚某些地方依旧如此,将此作为朋友间友谊和信任的标志。
例如明代画家文徵明的一首赠别诗:“诸君送我帝城东,立马传杯犯朔风。”诗中以酒热比喻友人的温暖。因此递出酒杯与接下酒杯是一种社会礼仪,并成为文人间的规矩。成立于1588年的文人社团怡老会,六条社约中第三条即规定饮食需各自控制其量,但即便如此,也不建议拒绝其他成员所递之酒。(节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