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不久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告捷,填补了我国没有商业航天专属发射场的空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运,将对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商业航天企业又在进行怎样的改变?一起去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看看。
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海南商发从开工起,各方就非常关注,尤其是商业火箭公司,很多都派驻了专人来和他们对接,希望他们能尽快投入使用,从开工到完成首次发射任务,他们只用了878天,这个速度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而接下来,他们会迎来高密度的发射压力。
杨天梁表示,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发射需求,他们从发射场设计之初就进行了很多的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以二号工位为例,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针对不同火箭的发射需求,对设备加减组合,实现符合发射标准的条件。这些设计可以满足近20个型号火箭的发射需求。针对新的商业航天需求,他们设计了一个通用发射台,未来不管多大的火箭,直径3.35米的,3.8米的,还是4.2米、4.5米的甚至5米的,建一个这样的起落架,做一个小的台子,到他这儿就可以发射。
杨天梁介绍,海南商发在建设上借鉴了很多传统发射场的经验,但是在运营模式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商业”二字,必须要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商业要赚钱,就要控制成本,将来大量发射不计成本是不可持续的,以后他们一定是要提高高密度,所以高密度不是一个口号,是本身发展必须要做的事。
商业航天需求井喷 仍存在巨大运力缺口
据介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高密度发射。目前,我国的发射需求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高密度的发射需求?这些需求又来自哪里呢?
在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在测控大厅的屏幕上我们看到了基于开源信息汇总的太空中所有在轨卫星的轨道信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最多的就是美国的星链卫星。
航天驭星副总裁总师曹梦表示,空间的资源非常有限,这一块后续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如果不尽快发射我们的卫星,很有可能别人就会发射他们的,然后我们的资源会越来越少。曹梦介绍,由于太空轨道资源是有限的,无线电频率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目前全球对于低轨卫星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都规划了宏大的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计划。我国的千帆星座、星网也都在加速推进。
以千帆星座来举例说明一下,目前在我们的头顶有54颗千帆星座的低轨互联网卫星,这是通过3次发射,以每箭18星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根据它的计划,2030年底,要完成一万五千颗卫星的组网,也就是说,按照现有一箭18星的发射规模,未来5年,仅千帆星座就需要七百多次发射,平均到每年,需要进行的发射次数超过150次。而我国目前发射次数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70次,这个巨大的运力缺口可想而知。
曹梦表示,现在整个国内尤其是卫星互联网这一块,它对星座的部署需求,对整个运载火箭的运力提出了很高的一个需求。目前传统的运载火箭,一个是价格昂贵,再一个就是整个发射周期、履约周期也满足不了。
降低成本创新技术 企业积极应对市场需求
以往,火箭公司往往发愁的是没有需求,而如今,面对低轨互联网卫星大规模组网的需求,成本高昂、运力不足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么,商业航天企业将如何来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呢?
星河动力执行总裁夏东坤表示,降成本几个字是他们每天连做梦都在想的一个问题。只有降了成本,整个产业的闭环的链条才能够转动转起来,大家才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夏东坤介绍,不管是可重复使用,还是对火箭运载效率提升的优化,目的都是要尽可能地去提高火箭生产效率,从而最终实现成本的降低。不仅仅是星河动力,在海南商发的附近,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光辉也表示,他们是7月底开工的,相当于总装总测用的一个厂房,也包括以后回收火箭,回来后在这里做检测处理。
何光辉介绍,围绕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他们已经投资了厂房,海上回动力系统试车台,未来还要建设实验中心,总投资预计超过10亿元。他们自己建海上回收能力,建总装总测、建动力系统试车的原因,整体还是希望把全链条发射环节的成本降下来。其实商业航天企业在这一块竞争也很激烈,除了做成熟的火箭产品,还有一个本质上是一个运输企业,得保证服务后总成本受控。估计明年海南商发商业火箭市场应该有10发左右,到明年后年可能是翻倍,再后年可能更翻倍,可能后面几年都是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不仅仅是商业火箭公司,商业卫星公司也都在创新卫星制造技术,努力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高千峰表示,针对卫星来讲,大家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面向未来这种星座的建设,怎么能够去进一步提升效率,然后降低成本,比如6年前比的话,其中的一种卫星,现在已经实现接近批产的,当初可能是八九千万,现在如果进入批量的话,可能做到一千万出头。
降成本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当前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努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向,随着各发射场建设的日趋完善,未来航天发射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耐心资本”积极布局商业航天新赛道
市场需求有了,政策扶持也有,但是我国商业航天正面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普遍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市场回报尚未充分显现,许多企业短期内无法盈利,高度依赖融资。而另一方面,航天见效慢、投资大的特点也让不少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破局呢?
哈尔曼是上海国盛集团副总裁,她表示,上海国盛是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她们主要投资战略新兴产业,以往他们只做财务性的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有太多的参与,但这次投资商业火箭是一个例外,他们首次派出了高管进入。科研领域的人员,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是非常专长的,在商业化和市场化以及它在进程中怎样分不同的阶段与资本去对接,这些方面实事求是讲,并不是非常擅长或者是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他们派了高管进去,和他们一起共商共议,如何缩短它,实现商业化,实现赚钱这样一个目标。
资本的加入,也让传统的研制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赵志杰是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师,他表示,在研制初期,他们就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研究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从而确定火箭的技术性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赵志杰表示,要看市场的需求,包括能力的需求,成本的需求,经济的需求,所以成本就作为一个主要的因素要考虑了。
以往的航天研制的成本逻辑和商业航天已经完全不同,目前资本和航天研制模式正在进行打磨,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更符合商业航天规律的路径。
哈尔曼介绍,在后续的过程中,对它的商业逻辑以及融资逻辑我们加以论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就把最难的那一段时间走过去,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商业上的效果,但是这一段路是必经之路,我们尽自己所能,首先是铺路石铺过去,第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加速器,把这一段艰辛的路尽量地缩短,待到这个项目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把社会资本对接进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