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曾经的小米对陕北人来说,只是一碗充饥的“糊口饭”。这几年,陕北大力推进小米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对小米产品的梯次开发,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实现了小米从精深加工到高附加值开发。
随着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一粒小米所承载的不止于唇齿留香的味道,还有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多元化发展,以及陕北大地那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乡韵乡愁……
耕作方式转变
一粒小米变得更健康
11月18日,天阴沉沉的,就快下雪了。
惦记着家里那几十袋小米,一大早,高振强就睡不住了。披衣下床后,他快步来到仓房,先在长条凳上垫了层塑料布,再把米袋子挨个搬上凳子,这才放下心来。
高振强是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会种地,也舍得出力。他种的谷子品质好、产量高,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要问这中间有啥门道,高振强嘿嘿一笑:“多往地里跑几趟,多对庄稼上点心,让它们‘吃’好‘喝’好就行了!”
在高振强看来,让谷子“吃”好“喝”好,就是该上肥时上肥,该浇水时浇水。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光凭经验,而是要不断学习,用好各种新技术。
拿种谷子来说,高振强这两年用的是新的集雨补灌和旱作集成技术。
“这技术就是好,既能解决谷子生长关键期的缺水问题,又能提高产量,种一亩地比之前多卖400元。”高振强务了大半辈子庄稼,这几年深刻感受到,如今种地确实跟以前不一样了。
米脂素有种谷子的传统。在高振强的记忆中,过去的米脂小米虽然名号响亮,但种植零散、规模不大,耕种主要依靠人力。由于耕作方式落后、销售渠道窄,当地小米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经济效益不高。
这几年,米脂县从种植源头下功夫,实行深松耕、深翻和测土配肥等土壤地力提升措施,推广新的集雨补灌和旱作集成技术。耕作方式的转变,不仅打开了农户的种植思路,还让米脂小米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目前,米脂县谷子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绿色有机种植基地面积达2.7万亩,小米品质越来越好。
加工方式多元
一粒小米跻身新“网红”
一粒小米,会成为什么?一粒小米,能延伸出什么样的产业链?在延安,这个问题的答案丰富多样。
在位于甘泉县工业园区的延安小米精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娴熟地操作着各种设备。机器轰鸣声中,一瓶瓶新鲜出炉的小米乳经传送带到达包装区、质检区后,“坐”上卡车被运往全国各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是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条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小米生产线。在这里,一粒粒小米经过多道工序后成为种类繁多的深加工产品。小米乳就是其中之一。
为改变延安小米产品单一的现状,这两年,陕西粮农谷添力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几百万元,与专家团队合作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攻关,研发出了清甜的小米乳。今年初,延安小米乳这一特色产品在上架北京天安门文创旗舰店后迅速走红。
延安在小米产品精深加工上不断创新,相继推出小米油、小米醋、小米酥等高附加值产品。丰富的新味道,让延安小米成了新“网红”。
销售方式创新
一粒小米吃出幸福味
5孔窑洞一字排开,成串的玉米、辣椒挂在门前,给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是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村民毛伟家的小院,也是他最近直播时的主背景。
“山丹丹红来哟山丹丹艳,小米饭那个香来哟土窑洞那个暖……”面对镜头,毛伟一边用信天游把延安小米的好唱出来,一边烧水、下米、搅拌。在他身后,一头毛驴正拉磨碾谷。
“这样的场景往直播间一摆,都不用多说啥,粉丝就拍手叫好,下单量噌噌上升。”毛伟说,“许多顾客是冲着‘延安’两个字下单的,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做好品控,同时借助场景化的乡村生活,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小米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样带货效果更好。”
万庄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村民种小米的历史悠久。打小喝着小米粥长大,毛伟想让更多人了解延安小米的好。
2022年,毛伟的直播间开播了。选品、推广、引流、建基地……两年多时间,得益于延安小米这块“金字招牌”,毛伟的粉丝量从开始的100多涨到34万,年直播收入近700万元。
“以前小米卖价不高,农户收益也不行。现在打开销路后,价格自然而然就上来了。”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谷延龙说,随着“延安小米”品牌叫响,村里通过电商直播卖小米的就有10多家。
订单生产、电商直播……销售方式的创新,让一粒粒金灿灿的小米“飞”出了山坳。
如今,在陕北大地,小米产业“热气腾腾”:选育良种、规模经营、培育企业、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小米锅巴、小米咖啡、小米酥、小米乳、小米茶……从“糊口饭”到“致富粮”,一粒小米的味道更加悠长。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编辑:韩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