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油画《中轴瑞雪》(高华征作)。
在我的人生履历中,做过很多的田野调研,可以说是从国内到国外,从天南到海北。仅随全国政协做的调研,就有关于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遗址公园、长江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主题。在田野考察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不断看到祖先留下的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听到许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动人故事。这些文化遗产是来自不同时代的馈赠。它们尽管属于不同类型,呈现不同规模,身处的状况也不一样,但是它们都具备独一无二的内涵和价值,都蕴含着拨动我们心弦的奥秘。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对这些年来所做的关于文化遗产考察和调研工作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多年前,我曾接受委托,带领团队去三峡库区进行调研。那是在水库快要建成之时,我们感受着原生态的三峡,高山陡峭、水流浩荡,大江两岸还住着许多人家。我们和老百姓交谈,和当地的干部交流,在刚刚建成的新的移民城市和城镇里,要如何处理有关三峡文化遗产问题。家园搬走了,原来的文化根脉能不能被保留在新的移民点之中?我能够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都很感兴趣。我们跑了很多村镇,深入现场调研,做了不同的方案,比如老房子拆掉之后,房子中的柱子能不能重新利用?老地名能不能继续沿用?老街能不能恢复?民风民俗能不能保留?挖掘出的很多文物能不能修复?能不能建设新的博物馆?三峡库区的文化旅游如何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与移民就业是什么关系?
我们急群众所急,设计了四五百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项目。
到了2021年的时候,我们又去调研,欣喜地看到,当年参与设计的很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规划都一一实现了,人们很愉快地在文化遗迹公园、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些被复建、被修复展示的文物,在新的三峡移民聚集地点,感受到了曾经的家园文化,曾经的魅力三峡依然还在。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能够不断听到老百姓渴望它们被保留和保护的心声,正是因为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看到今天的人们是多么需要它,仍然希望它们存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鲜活的人生与历史遗产都应该共同“活”下去。
我曾到新疆调研,一直深入到边塞村子当中,与当地的各族群众做深入的交流,我们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吐鲁番市、和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我们深入到当地老百姓之中,他们拉着我一起跳当地的舞蹈,我们一起聊天拉家常。我问他们,你们最想要什么?他们曾经很多次对我说,最希望大家来我们新疆看看,看我们这里有特色的文化。如果路更好,旅游服务设施更健全,展馆更丰富,那么大家来这里就能够看到更加美好的新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应帮助他们做的工作。
我们通过调研、座谈,走进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看法。当然,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欣赏他们的文化遗产,思考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新疆民族团结、与新疆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让这些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作用,为新疆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真实的感知,只有这样,才会充分认识和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我也是在那时提出“文化援疆”“文化遗产兴疆”等工作计划或者提交相关提案,后来我的研究成果被中央采纳,成为“文化润疆”的一部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在田野现场获得的体会。
我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同事还走出国门,把中国的剪纸、陶瓷工艺、考古发现、世界遗产申报项目等带到欧洲和日、韩等国家,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学术交流、讲课等形式,共同分享各自的文化遗产。我们把剪纸带到欧洲,外国的观众踊跃来欣赏,他们觉得中国人只用一把剪刀就能剪出万千世界,这是很神奇的事情。我们也在南京接待过来自欧洲的朋友,他们在中国剪纸、书法、绘画、紫砂、云锦等文化遗产的背后,感受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我们用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遗产和智慧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文化遗产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这对于开展中外合作交流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化遗产确实是一个沟通世界的桥梁。
我们曾经在江苏南通的如东县发掘遗产,那里在海边,过去认为没有什么古老的东西,2018年,我们就在那块地方挖掘出唐宋时代的国清寺遗址,关键是这个挖掘出来的文化遗产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我们一下就把江淮大运河和唐代日本遣唐使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找到了。
后来我到日本明治大学与他们的专家交流我们的发现,我们探讨1000多年前中日文化的关联。日本新闻媒体报道了我们的这些发现。此后,他们的大学老师、学生也到我们这里来考察交流,共同探讨中国文化曾经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由此我们建立了学术合作,有了持续深入的交流。
我们通过文化遗产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文化创造,可以给世界带来一份惊喜,世界也会给我们一份敬意。这些年,我在从事文化遗产工作的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收获。比如以色列的艺术家也到南京来与我们交流,因为中国的剪纸艺术曾经传到欧洲,所以他们也来中国观摩剪纸艺术,我们找到了共同的沟通语言。无论是学者、非遗实践者、学生、老师还是艺术家,通过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创作实践和文化分享,我们加深了理解,密切了感情,沟通了心灵。在人类文化遗产面前,我们都感到谦卑,生发出敬意。
那些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祖先的创造,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共同欣赏、共同喜爱、共同呵护,它是一种共同的“语言”,无论是我们到国外,还是国际人士到中国,每当走进文化遗产,我们共同调查、研究、体验、创作、交流,我们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友爱、喜悦,我们不分彼此,共同面对历史的创造,共同面对历史遗留的艺术、思想、智慧、知识、创造,那些文化遗产,就如同一杯蜂蜜,让大家都可以共同享用它给人们带来的甘甜。
文化遗产构成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文明成果、文化根脉、人文智慧、文化家园、文化标记、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任何一个国家,离开其文化遗产体系而进行现代化的建设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5000多年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家,其连续发展而积淀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厚,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根基、载体及内涵。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认识文化遗产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等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我国的文化遗产在得到积极保护的同时,也在更多方面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从实践层面归纳,可以发现文化遗产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文化遗产可以服务于公共文化建设。文化遗产成为我国具有特色的城市、城镇、乡村乃至区域建设的重要依托。它让许多城市、城镇、乡村拥有独特的魅力以及影响人、吸引人的不可复制的特殊资源。因有文化遗产,我国诞生了数以千计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有的还是驰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城市,如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新疆吐鲁番、贵州遵义、陕西延安等。还有许多文化遗产地本身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地,如杭州西湖、山西五台山、甘肃敦煌、承德避暑山庄、南京秦淮河与紫金山等。
文化遗产可以服务于科学研究事业。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人类特别是特定人群的文化智慧、文化创造、文化知识和文化运动规律,它能够引导我们依据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推动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此,近年来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中高级人才培养,成为许多大学高度重视的学科创新方向。从学术史上观察,学术界对人类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的生产力运动规律的认知即是从考古遗产中得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文明诞生以及人类社会的整体运动规律的理论成就也包含着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丰富成果。今天,文化遗产中许多知识领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大量的文化遗产领域中的知识发现、知识概念和知识体系进入教科书、各类出版物、博物馆及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王国,开拓着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经济,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生态产业、传统特色产品制造业、休闲产业、健康产业、数字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最典型的实例就是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参与力量。中国各地几乎所有的重要文化遗产地都能够发展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2023年全年,我国6000多个博物馆吸引了超过13亿的国内外游客,有的博物馆甚至一票难求。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
文化遗产还可以服务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与文化合作。无论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游客来到中国观览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而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还是中国每年会有多个文物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医中药中餐等走出国门,都让世界各国人民实实在在地欣赏和感知到中国人民的历代才智和丰富创造,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文化造福于世界人民作出了特殊贡献。中国开展的外国考古、国内跨国合作考古和广受关注的“世界遗产”事业也为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
人类实践反复证明,没有能够离开文化遗产的“今天”和“明天”,没有能够离开文化遗产的个人和人生,更没有离开文化遗产的现代化。随着人类科技发展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日益提升,人们更加渴求的是能够丰盈心灵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而文化遗产将在这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文化遗产虽然是先人的创造,但它们都是现代人的生存基础,它与自然遗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健康延续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5000多年文明连续发展的中国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量文化遗产,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也是世界的文化宝库。中华先民创造的丰厚无比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但更是当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之基和文化创新之源。为此,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承立国之本,就是开拓和拥有创新资源,就是挖掘筑牢民族精神家园和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是建立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贺云翱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杨雪整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