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算法向善”,平台应有所为。
11月24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最近几年,因“算法”而来的问题不断涌现,网络打车、酒店预订时遭遇大数据“杀熟”、外卖小哥被困在系统中等现象,也让算法以及掌握算法的平台屡屡陷入争议。但事实上,算法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何使用,终究是人在主导。
算法并非洪水猛兽,它被认可、被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打车软件初入市场时,讲述的是用技术优化传统打车服务的故事。彼时,新兴的打车平台通过出行大数据高效匹配出行用户和附近司机的需求,不仅通过“算法”大大缩短用户出行等待时间,也不断优化平台司机的服务路线,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对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小哥而言,最初算法也是用来帮助他们统筹优化送餐路线的。后续出现算法异化的关键在于,算法不仅可以匹配出行数据,也可以屏蔽数据,让附近的司机接不到单;不仅可以在高峰时段让出行者“自愿”加价,又能同时要求司机接受“特惠价”才能接到订单。
不难发现,算法本没有错,问题在如何使用。公众如今之所以惧怕算法,是因为其仅为平台所用,成为个体无法了解、不能参与、难言改变的规则,进而“失控”成为影响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时至今日,“平台推送什么,流量就在哪里”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可以诱导用户沉迷”,如何避免算法这只无形的大手左右人们的生活和感知,变得迫切。此次专项行动中提到的深入整治“信息茧房”、提升榜单透明度等问题,认识到平台算法对人们认知的改变,明确了平台算法不能仅服务于平台利益,也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兼顾公序良俗。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视、治理网络平台算法所呈现出的典型问题,也是关乎整个互联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上个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引导网络交易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引导平台企业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指出,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可见,平台如何引流,为谁引流,指向的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未来。
当然,现在平台出现的放任不法分子操纵榜单炒作热点、利用大数据“杀熟”以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行为的背后,也有平台各自的经济考量。但这样的“算法”是基于大数据的不公平使用而产生的,缺失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若不改变,也将让人们失去对算法以及平台的信任,从而影响平台自身长远发展。
因此,结合现实问题,在平衡个体利益、公众福利和技术红利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算法模型,是各方所期待的。虽然这样的改变,从短期而言意味着让平台走出舒适区,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但从长期而言,只有让技术回归利人本质,平台才有可能在完善服务和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