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
成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云端上的课堂”。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成都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地矿油核”等传统优势特色,着力打造思政小课堂和“田野”大课堂,着力挖掘特色资源,扎根巴蜀大地建设富有行业特色的“大思政课”,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着力打造思政小课堂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一是建强“数量充足、不断攀登”的教师队伍。严格按师生比1:350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传承学校“攀登精神”,组织任课教师集体备课,主办系列专题培训会、教学研讨会,聘请韩庆祥、冯刚等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开展一对一帮扶指导,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分别入选“全国优秀教师”和首届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在省级及以上讲课比赛中获奖30余项。
二是建优“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程群。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全省率先开设“五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律”等通识课程。成都理工大学将思政课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1门。深入挖掘地质、能源、生态等“双一流”相关学科核心课程思政元素,建成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多门。
三是创办“思政大讲堂”,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与成都市委相关部门联合创
办“思政大讲堂”,邀请90余位知名专家举办108期专题讲座,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为主体,先后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师生宣讲团”,“师生宣讲团”入选团中央“全国高校青年讲师团”。建立“四级理论研究宣传体系”,深入基层宣讲400余场次,直接听众6万余人。3人入选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委宣讲团专家库,2人入选四川省党员教育师资库,3人入选成都市级本土党课讲师。获批教育部和四川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各1项。
着力打造“田野”大课堂 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思政课实践课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宣传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体系。2010年在省内率先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编撰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推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构建“实验实训中心—教研室—教师—助教”教学管理机制;构建“馆、室、厂、村、社”实践教学平台;集成读、讲、唱、演、拍、走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模块式”田野教学测评机制,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是突出学校特色,着力打造“田野”品牌。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引入“田野”教学理念,创设系列“田野课堂”,构建“三事一场五问七理”田野教学问题链,建设四大基地群、46个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思政课“田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牵头20家单位举办“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省级奖励3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奖励3项,46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得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表彰,教学改革做法被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报道50多次,被《四川教育动态》推广改革经验3次。
三是创新育人体系,构建具有成都理工大学特质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树立实践强能新理念,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育人目标,构建“三三三”实践教学模式;打造“野外基地、虚拟仿真、竞赛检验”新平台,将校内外、课内外、赛内外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形成学用结合、虚实结合、操验结合的实践强能新范式,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着力挖掘特色资源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一是依托“四馆”平台,提升成都理工大学特色文化育人水平。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育廉馆”、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校史馆等“四馆”平台,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和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深入挖掘“四馆”育人资源,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嵌入科普现实场景,建设高水平“场馆育人”思政课教师讲解队伍,牵头31家单位举办“场馆里的思政课”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全力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场馆育人模式。
二是创新拓展“特色鲜明+富有情怀”的教学内容。将地矿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的传统、成都理工大学“攀登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峨眉山、马角坝等国家级实习基地,用好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等实践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部、服务艰苦行业。
三是扎根西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地质/地理+人文社科”研究特色,建设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矿产资源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西部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平台。近年来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参与中宣部、四川省委重要调研课题、重大专项活动和重要文稿起草;相关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7次;专家团队赴黑水县开展党建理论指导和结对帮扶,1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1人被授予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参与西藏“贫困县退出”评估,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评为“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获“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