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的文化名城,历来为文化名人荟萃之地。其中唐宋时期的多位文化名人,如陈子昂、李白、高适、韦庄、欧阳修、苏辙、范成大、刘敞、苏颂、沈括等都曾涉足过北京,并写下许多诗篇,留下不少趣闻佳话。今天就说说几位唐宋文人与北京的那些渊源与掌故。
陈子昂幽州台放歌
陈子昂为初唐诗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武则天委派侄子、外戚大臣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其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仍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低级军官)。
南归时,陈子昂途径幽州,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放眼天地四野,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由此成为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也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同时他还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有关历史上的“幽州台”说法很多,争议也很多。有史学家考证:战国时代幽州城在今北京城西南部,即白云观附近,幽州台即北城楼台。另说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大兴区礼贤镇。不管具体地址在哪,陈子昂与北京的渊源是很深的。
李白骑行燕北山地
唐朝时,今天的北京一带称幽州,距国都长安(今西安)千里之遥,为北地边陲。天宝十年(751年)暮秋,李白应在北地军中任职友人之邀,自汴州(今河南开封)启程,一路上且行且停,于次年十月到达幽州。当时的幽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他在幽州度过了一个冬天,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春南归。
1200多年前的幽州人烟稀少,一派辽阔苍茫之景象。李白与友人骑寻于燕北山地,或狩猎,或访古。当游至位于今天平谷东北部鱼子山轩辕台(即轩辕黄帝陵,另传在河北怀来县)时,忽然北风怒号,大雪飘飘而落。置身于漫天飞雪之中,李白诗兴大发,随即赋诗《北风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生动地描述了北地落雪的壮观景象及边塞风光。
后来李白在写给友人的诗歌中还提及这次幽州之行,其中有“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意思是说:我满怀报主龙恩的愿望,投军北燕苦寒之地。还有“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即骑行于燕北狩猎,拉弓搭弦,一箭射穿两只老虎,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当时北京一带有老虎出没。
李白燕北之行,还到过今天密云区南部的黍谷山,也叫燕谷山,古代称邹衍谷,凭吊了“邹衍庙”,写下《邹衍谷》:“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李白对北京地区大雪的描绘,后来还成为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重要文化标签。
高适雪中过居庸关
高适为唐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开元十九年(731年)至二十二年(734年),他北游燕赵,曾至蓟门(今北京一带),并赋《蓟门五首》,其中有“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记录了蓟门边城初冬雨夹雪的景致。
天宝九年(750年)秋天,47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驻在妫川城(今河北怀来)内的清夷军。在经过居庸关时,写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诗曰:“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境内,有“九关第一数”之称。唐代有“青夷军”驻扎于关外,是范阳节度使辖下的九军之一。
此诗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尤其是勾勒出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
幽州之行,高适还写下《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篇,其中有“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诗中的“蓟北”即蓟门以北,疑在今北京西南部。
欧阳修古北口赋诗
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八月,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作为翰林学士被朝廷派为出使辽国的领队,去贺辽新君登位(登基)。一行人自开封府北上,经幽州城(今北京西南部)、孙侯馆(今孙河)、顺州(今顺义)、檀州(今密云),出古北口至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当年十月初,一行来到今天密云古北口长城脚下。古北口,古称虎北口,是燕山中段的一处隘口,有路可通南北,自古为北方边防要地和重镇,也是辽宋使臣交往时的必经之地。
置身于此,但见落雪纷纷,蜿蜒的长城银装素裹,欧阳修即兴赋诗:“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今属河北承德)西看落霞”,勾勒出古道初雪在晚霞映照下的绚丽景象。
宋嘉佑五年(1060年)秋天,欧阳修奉仁宗之命再次赴辽国修好。当他又一次登上古北口长城关口,正是夕阳西下,便触景生情,再次即兴赋诗:“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表达他置身长城之巅时,思念千里之外家乡的心情。
苏辙曾两渡永定河
苏辙,苏轼之弟,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佑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
元祐四年(1089年)十月,苏辙奉旨离开京师出使辽国,庆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生辰。其自南而行,至良乡(今属房山区),再向东北到桑干河(今永定河)畔。当时还没有兴建卢沟桥,此地只有浮桥,时至隆冬,桑干河面几近结冰,且有落雪覆盖,遂赋诗《渡桑干》:“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诗中将桑干河初冬结冰及落雪后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也表达了心中的忐忑,不知道辽国的毡房之上是否已有积雪。桑干河为今永定河的上游,也为永定河的旧称。
次年正月,苏辙启程南归,再次行至桑干河畔时,河面的冰封已开始融化,和风徐徐,故赋诗曰“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虽然一路颠簸辛劳,但数月以来与契丹结下的情谊,使他颇感欣慰:“胡人(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与辽使惜别后,他乘船渡河,遂快马加鞭,返回汴梁城。
范成大西山重阳赏菊
范成大,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范成大奉命出使金中都(今北京)。当路过良乡(今属房山)时,写下了《良乡》一诗:“新寒冻指似排签,村酒虽酸未可嫌。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诗中记述了当时良乡一带的特产,尤其是把良乡板栗赞誉为果之佳品。而当他途经琉璃河(今属房山)时,但见河中鸳鸯戏水,颇有情致,即兴赋诗《琉璃河上》:“烟波葱茜带回塘,桥影惊人失睡乡。陡起褰(qiān)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他还在“自注”写道:“琉璃河,又名刘李河,在涿州北三十里,极清澈,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为群。”由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八百多年前琉璃河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动画面。
农历九月初九至卢沟河(今永定河),赋《水调歌头·九日过卢沟》,遂达燕山城外馆(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因值重阳节,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品菊花酒。不料忽降大雪,范成大惊叹不已。回到驿馆后即兴写下《燕宾馆》诗:“九日朝天种落驩(huān),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并在自注中称:“至是适以重阳,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称呼)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一带已有重阳赏菊和饮菊花酒的风俗。且天气比较寒冷,雪下得也比较早,菊花未落时,已见初雪。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