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京城第一大冰箱”之称的北京西南郊冷库整体搬迁。这座46年的老冷库曾为无数北京市民的餐桌提供保障,如今已在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安下新家。
城市“大冰箱”连通着千家万户的“小冰箱”。老冷库的发展变迁,正是北京生鲜菜篮子不断升级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北京及周边的冷链基础设施加速完善,市民餐桌的“鲜味”也变得更丰富、更有保障。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363/w801h362/20241119/f009-1e89677bf09104d83d09cbe9de326fd9.jpg)
西南郊冷库整体搬迁到位于朝阳区黑庄户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767/w388h379/20241119/89cb-37d1c60da28ef5162867c767b7919c63.jpg)
工作人员在一间冷库内搬运货品。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144/w508h436/20241119/991b-6fec27cb8cdca1ae23758167399c894d.jpg)
工作人员在机房巡查设备运转情况,确保冷库温度达标。
![鑫福里小区前置仓内,分拣员正从冷藏区的货架上扫码、取货。本报记者 孙杰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46/w395h451/20241119/a420-d5aedfa01ffb5955384f819a40aa8f27.jp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119/w458h461/20241119/f050-b057f4569b06040ac20b9bfff5a564be.jpg)
西南郊冷库交易大厅内,商户在整理冷冻的食材。
![河北高碑店的首衡智慧冷链园区一期内装卸货物的冷链车。张洋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1119/177/w495h482/20241119/b986-67673c58b69ae643b10e2be8ae2e3ef6.jpg)
焕新
“大冰箱”整体搬迁 继续为市民菜篮子锁鲜
9月最后一天,位于玉泉营桥西的西南郊冷库落下大幕。老冷库有七层楼高,最高处有38米,冷库容量达6万吨,市场供应份额一度达到北京市的70%左右,在城市生鲜保供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大冰箱”已整体搬迁到位于朝阳区黑庄户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继续为首都“菜篮子”提供保障。流通中心三楼整层是西南郊冷库的承接区,近200家老商户已在这里安家。
老商户向东说,自己从1999年就来到西南郊市场,一直追随市场发展,围绕冷库做生意。从最早专门做猪肉,到后来慢慢涉足鸡肉、水产等,他经营的品类越来越丰富。“老百姓吃什么,咱就卖什么。”这正是他的“生意经”。
此次搬迁,市场方面特意将西南郊冷库一座1:200的沙盘模型搬了过来,给大家留些念想。“大门在这,还有过街天桥”“当时我的摊位就在这里面”……在承载着市场记忆的沙盘前,人们驻足拍照,言语间尽是回忆。
“大伙儿的新生活已经开始,生意正在渐渐步入正轨。”北京西南郊食品冷冻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连生说,过去在老市场,商户摊位普遍较小,一般只有6平方米,现在各家摊位都有几十平方米,经营环境也变得更好。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等肉质或非肉质冷冻食品,都储存在商户们的冰箱里。
流通中心目前的冷库库容有1万吨,早已被各家商户“争抢一空”。据了解,流通中心南侧的空地上,二期项目未来将规划建设10万吨规模的冷库,更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扩容
老库房升级改造 冷链基础设施加速落子
流通中心10公里之外,南六环附近的马驹桥物流基地是目前冷库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各式冷链车穿梭,每天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农产品对保鲜要求高,马驹桥地理位置便利,是很多农产品进京的第一站。”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所属佳之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物流总监刘同利说,这里就像生鲜产品的“中转站”,由此再往城市配送。
佳之兴在马驹桥物流基地的仓库有6万平方米,紧贴着京沪高速。这些老仓库2005年投用,都是常温库房,主要为周边生产性企业提供汽车配件、粮油等仓储空间。去年11月,5号库率先完成升级改造,由常温库变成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
冷库面积900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很快,这个“大冰箱”就吸引多家餐饮企业入驻,主要储存牛羊肉等肉类。
眼下,二期改造项目1号库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预计年底就能投入使用。这个即将完成升级的冷库面积更大,达1.1万平方米,未来计划引入更多的餐饮、零售、电商等,为城市生鲜配送提供更多空间。
老百姓生鲜消费需求的旺盛,让冷库在城市配送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马驹桥物流基地,北京东南高速公路智慧物流港项目(一期)正在加紧施工,这个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将力争今年年底完工。在平谷马坊物流基地,占地178亩的普洛斯平谷智慧冷链产业园也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竣工。
“从总体规模看,北京市冷库容量供给基本可以满足现实需求。”北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期来看,随着居民消费品质提升、消费结构调整,尤其是即时零售的发展,冷链物流在设施质量与功能、供需优化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协作
老商户转战河北 冷链物流协作潜力巨大
“北京的老客户,咱一个也不舍得丢!”42岁的杨宾是河北安新人,自小在白洋淀边上长大,这些年跟着老乡做冻品生意,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从2007年到2021年扎根北京西南郊市场,杨宾靠着一个6平方米的摊位,加上300多平方米的冷库,将各种冻品卖到原通州八里桥、丰台岳各庄等各大批发市场,每天有近10吨冻品上了北京市民餐桌。
2021年,河北高碑店的首衡智慧冷链园区一期建成,杨宾告别北京西南郊市场,开始转战河北。现在已整整三年,但他来自北京老客户的订单每天不断,占到总订单额的30%左右。
像杨宾这样,从北京迁到河北的冻品商户,在首衡市场大约有600户,已经是这个新市场的主力军。大家摊位虽在河北,但来自北京的订单基本没断线。
首衡市场有1100余户商户,市场品类涵盖猪副产品、牛羊肉、禽类、水产、调理品(预制菜)五个大类,单品3万余种。首衡农副集团副总裁杨建飞说,去年整个市场的交易量逾百万吨,今年预计交易总量可达120万吨,平均每天3000余吨。其中进京产品约占30%,每天各规格进京车辆逾百辆。
河北已成为京津高端蔬菜市场供应第一大省,主要菜篮子产品北京市场占有率已达40%以上,北京市场上约有60%的牛肉、80%的羊肉、40%以上的蔬菜和鸡蛋来自河北,而天津港是全国肉类进口的第一大口岸和全国最大的进口肉类产品贸易集散中心。从这一点来说,未来京津冀三地冷链物流协作发展潜力巨大。
“二期项目整体建成后,体量将由原有的20万吨扩容至50万吨,成为京津冀地区体量最大、应急保供能力最强的冷库集群。”杨建飞说,二期项目仅冷库面积就达21万平方米,预计明年10月竣工。未来,这个华北“城市冰箱”还将为首都农产品保供再添“压舱石”。
亮点
前置仓设在门口 “共享冰箱”生鲜快速到家
在生鲜电商平台上动动手指,蔬果鱼虾就能在30分钟送到家,生鲜能这么快送达,贴近社区的前置仓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生鲜库存放到离消费者近的地方,正成为辐射社区家庭的“共享冰箱”。
南三环外,鑫福里小区旁的一处底商,是生鲜电商叮咚买菜的一处前置仓。走进200多平方米的前置仓,就像来到家门口的超市,一排排货架上陈列着各种米面粮油、牛奶、日化、零食饮料、酒水等。所不同的是,前置仓内的生鲜区面积占比更大。
跟家里冰箱一样,这里既有冷藏空间,也有冷冻空间。单独隔出的冷藏区内,两台制冷机不停吹着冷风,让温度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一人多高的货架分为4层,将叶菜、根茎类、土豆番茄、柑橘橙柚、苹果类、熟食、主食等按品类进行编号,方便分拣。隔壁零下18摄氏度的冷冻区内,天花板上冰凌悬挂,这里主要存放需低温保存的冻品,像水产、鸡肉、火锅丸之类。
水产区内,氧气泵嗡嗡声和流水哗哗声交织,鲜活的鱼虾蟹等在这里暂时养殖。消费者需要宰杀好的,可用冰袋配送过去;选择鲜活的,则用充氧袋包装配送。
前置仓站长张莎说,别看地方不大,但前置仓各种商品种类有4000多种,主要是高频刚需的生鲜消费品。这些生鲜产品是前一天晚上8点半,从顺义、大兴等地的大仓配送过来的,每个前置仓的配送量会通过算法来确定。
张莎介绍,一个前置仓配送范围覆盖周边4.5公里范围的小区,平日里一天大约要配送六七百单,遇上恶劣天气或节假日,订单量会增加到八九百单。
贴近社区消费者,像这样“小快灵”的前置仓,叮咚买菜平台在北京已有上百个。其他生鲜电商平台小象超市、京东七鲜等也在加速布局。
数说
北京“大冰箱”容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北京市冷库容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8年至2022年,北京冷库容量年均增长近9%。
据北京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的调研摸底,截至2023年底,全市重点冷链物流企业1000平方米以上的冷库资源面积合计约120万平方米。
全市人均冷库容量保持在0.1吨左右,高于全国人均0.04吨的平均水平。
从区域分布来看,冷库主要分布在顺义、大兴、丰台、经开区等(含马驹桥物流基地)区域;顺义区29.65万平方米,占比最高;五环以外占比超过70%,主要靠近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周边。重点冷链物流企业和冷链设施在物流基地内实现集聚发展。
亲历者说
西南郊冷库第一任总工程师孙大琪
百姓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孙大琪是北京西南郊冷库的第一任总工程师,今年已82岁高龄,但身体还很硬朗。听说老冷库搬迁到流通中心的消息,老人说,一定要亲自到新市场看看。
“豁亮多了。”11月14日,这位八旬老人来到西南郊冷库的承接区,漫步琳琅满目的展厅,走进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每到一处都勾起老人点点滴滴的回忆。
“这一辈子都在跟冷库打交道。”孙大琪曾在南郊冷库、西郊冷库工作过,1972年筹建西南郊冷库时,他又被抽调到项目,成为西南郊冷库的第一任总工程师。
“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冷库是分配式冷库,主要承担着国家储备和北京市储备功能。”他回忆,在生产旺季,国家将统购统销的肉类、鸡蛋等存放到冷库,确保淡旺季供应均衡。随着北京的副食品供应量逐年增加,西郊冷库、南郊冷库都已满了,西南郊冷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
作为北京市的大型现代化冷库,西南郊冷库是当年的北京市重点工程,单体1.5万吨的库容,是当时的“亚洲最大”。西南郊冷库一期1978年建成投用,这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可以说,冷库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也折射出北京市民生鲜菜篮子的变迁。当时,按城镇人口总数计算,北京人均占有冷藏商品量为10公斤,其中有4.5公斤由西南郊冷库提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塞得满满的大冷库,一度面临“吃不饱”的空仓问题。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大冷库的装卸货品月台上,开始出现一些买卖淡水鱼虾的摊位。商户们将从南方运来的水产品放到冷库,并推着小平板车售卖,这就是西南郊冻品市场的雏形。1999年,西南郊冻品市场开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冻品批发市场,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0%,甚至成为全国冻品行业的价格“风向标”。“只要你家冰箱有的,在这里都能找得到。”商户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当年的大冷库搬至新家。孙大琪欣慰地说,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老百姓的菜篮子正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新鲜”。
本报记者 孙杰 文 制图 吴薇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武亦彬 摄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