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抖音集团出品,央视频、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上线播出。作为入选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该剧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艺形式相结合,通过微短剧这一新的传播形式,带领观众回溯《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身临其境感受古籍文化的深邃魅力。
近年来,随着微短剧热度持续上升,“微短剧+”融合各行各业,展现出广泛的跨界赋能潜力。在以付费模式为主流的行业发展背景下,以《重回永乐大典》为代表的免费微短剧模式,成为推动行业内容向精品化、多元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微短剧+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根据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白皮书》指出,微短剧行业已进入转型升级期,行业体量稳步增长,用户规模、市场规模、从业机构数量及内容供给量均创下新高,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微短剧以其简洁紧凑的篇幅、曲折多变的情节和快速的节奏,成功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时间的审美需求,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青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重回永乐大典》的创作应运而生。
短剧讲述了图书馆古籍修复所学员邵白与《永乐大典》“书灵”元鉴之间的故事。邵白偶然发现了《永乐大典》一册残本,她与大典的“书灵”元鉴由此相遇。身为“书灵”的元鉴,一直渴望《永乐大典》能永久流传下去,希望邵白帮助他实现这一心愿。在元鉴的帮助下,邵白不仅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正式的古籍修复师,还在修复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古籍保护背后的深远意义。
该剧监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杨娜介绍,近年来大众对一系列文物拟人短视频关注度较高,这些视频成功挖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出品方希望通过微短剧这一新的传播形式,引起更多人对古籍和文物的关注,尤其是对古籍修复工作的重视。
该剧创作团队在与国家图书馆的深入沟通中了解到,如今文物“被发现”,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技,尤其是流媒体平台等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在经过与国图专家的多轮讨论后达成一致,将传统与创新文艺形式相结合,以微短剧展现古籍活化,为古籍修复注入全新的活力。
为此,编剧团队深入国图古籍修复室,收集并了解了大量古籍修复的案例和真实故事;摄制团队在国图《永乐大典》展厅等场所进行实地拍摄,还原了真实的古籍修复环境,通过特殊设计的摄影及后期效果,更好地呈现古籍修复过程中的精细操作。
“《重回永乐大典》不仅展示了古籍修复的精细技艺,还通过现代科技如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修复技术,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故事。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刻画了一名普通但又不平凡的古籍修复师的个人成长心路历程。”该剧发起方相关负责人说。
免费微短剧探索行业新方向
微短剧行业正在经历不断的演进,其中以红果短剧为代表的免费短剧模式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潜力。《白皮书》显示,微短剧行业的商业模式正逐步从以付费剧模式为主,向付费剧与免费剧并重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付费模式主流下,免费模式为观剧用户增加了一种新的选择,并成为许多优质内容的首发渠道。在发行与变现端,自然流量和广告变现,与商业流量和付费充值相比,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海量的新增内容预算,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资金支持。
对于创作方来说,在内容端,自然流量结合广告变现模式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创新,对内容本身的考验,将促使微短剧制作方更努力打造精品化和多元化的作品。也就是说,这一模式将选择权交给了观众,让内容决定市场。
可以明确的是,内容精品化已是微短剧行业发展的共识。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从规范监管、引导扶持和生态建设三大维度着力推动微短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行业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微短剧模式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一模式将对用户体验、行业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片来自出品方)
责编:韩萱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