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清理门户” 守护行业清风|我为打假献一策

及时“清理门户” 守护行业清风|我为打假献一策
2024年11月15日 10:08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5个典型案例,再次将机动车检测数据造假问题置于聚光灯下。

尽管各地打击机动车检测机构“造假”的力度持续加大,但仍有个别不法检测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多种“造假”手段顶风作案。

未实际检测的车辆上路危害无穷,不但增加了交通事故风险,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合格车辆排放的污染物还会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公众健康。2021年成都市青白江区某路口曾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导致5人死亡、5人受伤。经调查,事故中涉及的重型挂车虽然取得了年检合格标志,但实际上并未接受检测。这一事件不禁引起我们深思,如何从源头上加强对机动车监测机构的监管?

笔者认为,除了事后实施严惩重罚措施外,也很有必要加强事前预防严管,及时为检测机构“清理门户”,守护行业清风。

首先,要加强事前预防严管。有关部门应严格管理机动车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切实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行业协会应采取有力措施严格人员管理,强化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教育培训,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从业人员持续评估机制,及时发现违规行为。社会公众亦可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共同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只有每个人都践行诚信原则、恪守职业道德,行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其次,强化“一次造假,终身禁入”措施,及时为检测机构“清理门户”。据了解,目前在机动车检测造假案件中,执法人员多倾向于通过撤销资质认定书等方式对违法单位进行处罚,但对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限制从业”处理的并不多。这就给一些曾因机动车检测“造假”受到刑事、行政处罚的人员仍留有重返该行业的可能性。

“一次造假,终身禁入”,就是对因机动车检测“造假”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实行终身禁入,永久禁止其从事机动车检测及相关行业的工作。对于情节较轻的造假行为,可以设定一定期限(如五年或十年)的禁入期,禁止其在禁入期内从事相关行业。这对于心存侥幸、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打击。因为机动车检测“造假”,往往伴随着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深层次问题。相较于罚款等经济处罚,限制违法者再次从业能够从根本上他们的切断利益链。禁止从业措施的实施需要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也需要检察机关、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请求禁止“造假”者继续从事机动车检测行业。

只有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发力,机动车检测“造假”现象才能得以根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
  • 11-22 英思特 301622 --
  • 11-18 联芸科技 688449 11.25
  • 11-18 胜业电气 920128 9.12
  • 11-15 红四方 603395 7.9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