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大学城的“一道面”小面店,映入眼帘的是打扫得光滑整洁的地板,摆放得井然有序的桌椅,简洁温馨的装修令人格外舒心。半开放式的后厨让干净的厨房环境一览无余,每一碗小面在沸水中被煮得筋道滑爽,现炒浇头的鲜辣味道弥漫在空气中,热腾腾的香气让人一闻就忍不住食指大动。老板蔡友平站在面桶边,利落地挑起小面放入碗中,加调料、豌豆、炸酱……一碗最受欢迎的豌杂面就出现在他的手中。每到饭点,“一道面”的顾客便络绎不绝,碗筷的碰撞声夹杂着顾客的说笑声,让整个小店充满活跃而温暖的气息。
起步艰辛 天道酬勤:
从借钱交租金到月入过万
从2012年盘下人生第一家小面店“食面坊”算起,蔡友平已经在小面行业深耕了整整12年。
蔡友平200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起初是一所医院医疗门诊部的理疗科医生。从医两年,蔡友平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在2005年,他转行到一家医药公司做销售。2012年,蔡友平的二女儿出生,此时大女儿才两岁,家庭经济压力骤增。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友平的妻子发现单位附近有一家面馆正急着转让。这对夫妻受到启发,决定盘下这家店。苦于没有经验,蔡友平找到一家自己吃了8年的老面馆,想向这家口碑极佳的面店师傅拜师学艺,开一家自己的面馆。起初,师傅以不收学徒为由拒绝了他。然而在他和妻子的不懈坚持之下,师傅最终被这份真诚和毅力打动,同意收他为徒。
准备开店时,蔡友平连六千块的押金和租金都是借来的。好在有了手艺就有了底气,2012年,蔡友平盘下“食面坊”,小面之路就此开启。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辛勤奋斗让他们的面馆在挺过开头几天的手忙脚乱后逐步走上正轨,开业第一个月就收入过万。开店初期,蔡友平恨不得24小时营业,每天早上5点他就到店做准备工作,妻子则等两个孩子起床后,身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去菜市场把菜买回来,夫妻俩一起忙到晚上11点半才收摊回家。“店里忙的时候我负责外边,老婆负责挑面,背上背着个小的在哭,面桶旁边站着一个也在哭,就这样哭着哭着,孩子也长大了。”谈及那时的奋斗时光,蔡友平感慨万千。
“一道”小面 十分真情:
真诚与善良乃经营之本
当初,蔡友平向老师傅拜师,积累了扎实的手艺。多年来通过不断实践改进,自家面馆小面的味道越来越受欢迎,种类也从最初的两三种发展到如今的两百多种,还推出了特色菜单“烧白面”。因为做过医生,蔡友平特别注重面馆的卫生安全和食材用料,“比如,我们店里用来炒炸酱的肉必须是夹子肉,在这方面我有自己的底线,绝不会为了节省成本而改用其他肉。”
而谈及自家面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秘诀,蔡友平自豪地说:“小面的口味和真材实料只是最基本的保障,顾客们最认可的,还是我这个人。”在他看来,想经营好自己的面馆,真诚的心是最重要的。“不管什么人,只要进了我的店,就都是需要我用心对待的顾客。一般顾客只要光顾几次,我就能记得他偏好的口味,要不要辣、吃不吃葱、软点还是硬点……每个顾客的需求和感受,我都放在心上。”在他服务至上、注重细节的经营理念下,顾客的回头率一直在80%以上。他表示,自己和附近师生的关系都非常好,有时候帮他们拿快递、送伞,并不为招揽顾客,仅仅出于一颗助人为乐的心。
每逢春节,蔡友平的面馆都不关门、也不涨价,至今已坚持了11年。他说,开面馆起初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后来则是为了过年在外无法回家的人们。“有很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过年也不能回家的人,希望我的面馆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个吃面的地方,更是一份温暖的慰藉。”
为“曾经的自己”撑伞:
希望入行者能少走些弯路
12年来,蔡友平先后开过5家分店,经历过食客如云的兴旺,也经历过门可罗雀的低迷。很多经营方法和技巧,他都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最开始想开分店的时候,因为缺乏管理经验,盲目开了第二家店,结果不仅没有增加收入,还搞得一家子都非常疲惫。”蔡友平提到自己开面馆十多年来的最大感触:“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把我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全都分享给大家,让想要入这一行的人少走些弯路。”
未来,蔡友平的目标是再开三到五家分店,同时招收学徒,将自己的手艺与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在附近的师生之中,蔡友平已经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今后,他将用更鲜香的味道和更真诚的服务,让“一道面”真正成为大学城备受青睐的小面“扛把子”。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红莉 实习生 丁诗语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