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刘良伟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接近5亿吨,成交额297亿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每吨100元这个价位上下波动,市场运行总体平稳。”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会上介绍说。
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发挥政策合力。一方面,推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其在加快培育新兴低碳产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投资、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作用也日趋强化。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重点排放单位基本开展了元素碳含量实测。
通过推动企业灵活减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
能效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火电行业以“一升一降”为高耗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 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按照相关部署,下一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迎来首次扩容。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这意味着,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由2200余家增加至3700余家,覆盖碳排放量由50多亿吨增加至80多亿吨。一个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将逐步形成。
加快培育新兴绿色低碳产业,激发外贸新动能
全国碳市场体系蕴藏着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CCER产生的经济收益能够相对精准地流向相关低碳产业和项目,为其经营发展提供源自减排贡献的资金支持,改善其财务表现和融资条件,着力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低碳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优化低碳产业发展以及低碳技术应用环境,支撑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据悉,自2024年1月CCER市场启动以来,截至2024年10月,已经公示减排项目44个。按目前已公示项目计算,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余吨。
全国碳市场体系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日益显现,我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
2023年,我国“新三样”出口首破万亿元大关,激发外贸新动能,交出亮眼新答卷。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动我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贺武告诉记者,在交通运输领域,电能的替代效果已经超过了天然气和其他所有替代燃料的效果。普及电动汽车是交通领域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选项。
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投资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妈湾电厂通过磨煤机组节能改造、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等,有效达成节能目标,每年减少电费、水费等成本支出超百万元。
安徽海螺集团建成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成功捕获工业废气二氧化碳并变废为宝。
包钢集团狠抓绿色低碳冶金技术和稀土功能材料研发应用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近年来,各行各业“向新向绿”的加速转型离不开全国碳市场体系的积极带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CCER市场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不久前,以“促进能源转型发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的2024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发布了2023年度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十大科技创新,包括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煤电低碳灵活关键技术、蓝碳交易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体系、“云表桩车”居住区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方案等。这些创新对加速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CCER市场可有效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当下并不具备很强经济可行性或吸引力,但减排效果又非常明显的技术和项目发展。通过参与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进而更加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绿色金融也积极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例如,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聚焦碳市场、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金融活水赋能技术创新。
支持国际碳交易机制履约,增强国际话语权
如何争取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已成为当下一大热点话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我国在能源行业零碳转型发展中是绝对的“优等生”,但在国际上还是遇到一些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发表演讲时指出,全球碳交易体系发展离不开我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引领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他认为,我国碳市场扩围有望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也将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定价领域的话语权。
张昕认为,随着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等行业性国际碳交易机制实施,我国国际民航业等面临日益增强的国际履约压力,推动CCER市场被国际民航组织等认可为合格抵销单位,有助于拓展我国民航公司等潜在履约主体策略选择空间。与此同时,持续夯实完善CCER市场机制也有助于增强国际自愿减排交易话语权。
张昕指出,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乃至发起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倡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各方围绕国际自愿减排交易相关技术标准、监管要求等的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推动扩大CCER市场规模,引导其与国际自愿碳市场等制度衔接,对于强化CCER市场国际影响力,并基于我国实践增强国际自愿减排交易规则制定话语权,将发挥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