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最近,“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引发了颇多关注。11月8日晚,由于涌上郑开大道的骑行者太多,道路出现严重拥堵。随后,郑州、开封两地交警发布交通管制提醒,在部分时段,对相关路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当地媒体也连续发文,提醒“骑行没必要扎堆,青春不只在深夜”。
按照这件事情的初衷,这本应是一件大学生和地方双向奔赴的故事。为什么最终故事没有按照预料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脱轨?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事情。
近年来,双向奔赴的故事不少。从淄博到哈尔滨,从天水到隰县,大大小小的城市,面对“泼天的流量”,都举地方之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也给地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增量。
也正因此,面对流量,可以说,从地方到舆论,都形成了下意识的思维定式。地方的第一反应,是“接住流量”;舆论的第一反应,是“作业得抄好”。
地方有需求,舆论有期待,所以当流量来袭的时候,地方或被动或主动,身体本能就会去“接”。从这次的“夜骑开封”出圈,到上次郭有才在菏泽南站爆火,当地的反应基本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批评这些地方的反应。因为今天各地要发展文旅事业,确实离不开热度,流量来了主动去接,更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但事实确实一次次提醒我们,地方在面对流量时,需要更加审慎。
这种审慎,在于第一反应应该是思忖要不要接,怎么去接。
比如“夜骑开封”的流量,如果要接,怎么化解瞬时人流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管理问题?收益能否覆盖城市投入的巨大成本?
比如郭有才等个人网红带来的流量,如果要接,如何把对个人的关注导向到对城市的关注?如何避免网红可能陷入争议甚至塌房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总之,流量有风险,入场需谨慎。对流量动心的同时,还要动脑,而后才是决定要不要动手。
当城市线下发展和线上热度捆绑的时候,如何与流量共处,就成为相关决策者的必修课。要流量但不唯流量,导向不好的流量不如没有流量,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想必在相关决策者的心里会更加清晰。
在网红城市这条道路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答案可抄,因为并不存在一模一样的题目。一则,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流量来袭的角度等等都不一样;二则,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很多从前的暖心举措,比如连夜修路,对网友来说不再“新鲜”,甚至可能会引发质疑。
热搜上的城市,开封不会是最后一个。当从前可以抄的“答案”越来越模糊,每个地方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一个地方的文旅IP要立得住,靠的还是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是根据线上线下情况随时应变的能力。
泼天的可能是富贵,也可能是凉水。理性思考,灵活应对,抓住能抓住的富贵,更要躲开不必要的凉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