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1月10日电(记者何问)车在子午岭的森林腹地蜿蜒穿行,行至间水坡岭段时,一条古道赫然出现在路岔口,路口树立的一块黑色石碑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遗址合水段”。
11月7日至9日,秦直道历史文化价值再定位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举行。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秦直道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利用。
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途经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全长700余千米。通过秦直道,秦国军队能快速自都城咸阳抵达边塞,故而有“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称。庆阳市秦直道全长约311公里,沿子午岭主脉由东南向西北延伸。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秦直道对于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经贸交流互鉴,形成、巩固和繁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秦人在道路修建上十分讲究,不仅具备成熟的修筑技艺,还根据行军特点进行里程设计。现有的考古证据显示,秦直道路面结构由夯土、护坡、排水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不仅体现了与当代传承一致的道路修筑方法,还展现了秦人“堑山堙谷”的智慧。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肖健一介绍,“堑山堙谷”指在逢山的地方铲削山体开辟道路,在沟谷处利用夯土填平,以便实现路面坡度、弯度和宽度的设计要求。此外秦直道每隔一段,会出现比较宽阔的地段或大型建筑遗址,其中如部分宽度约60米的路段,可能就是设计作为军队临时集结或休息的地方。
在合水县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保存着一个长1.36米、直径1.2米、重约3000公斤的石碌碡。它出土于子午岭秦直道遗址,是修筑秦直道时所用的“原始压路机”。这个距今2200多年的秦代生产工具全身布满圆柱体乳钉,与现在的羊角碾压路机看起来极为相似。
肖健一认为,秦直道的规划、选线、测绘、组织施工等无不包含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秦人掌握的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远超想象。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文史出版中心主任侯海英表示,秦直道不止是一条古道,其所代表的古代中国智慧、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建筑工学等诸多方面。
如今,深藏于密林深处的秦直道已不再“沉睡”,游人慕名而来,在存留千年的古道上感受自然与历史交织的文化魅力。
合水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左棣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前来徒步或研学,合水县境内秦直道遗址每年接待游客约2000人次。(完)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