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斌
今年10月22日,是梅兰芳(1894—1961)诞辰130周年。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成就卓著、饮誉世界,他还喜好书画,造诣精深,与书画大师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都情谊深厚,书写下了许多翰墨佳话。
正在作画的梅兰芳
梅兰芳 《春消息》
吴昌硕 《风吹梅树华》 纸本水墨 192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徐悲鸿 《天女散花图》 1918年 梅兰芳纪念馆藏
2011年,梅葆玖展示张大千重绘的《梅兰图》。
1955年,齐白石与梅兰芳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场合影。
齐白石 《牵牛花》 1920年 梅兰芳纪念馆藏
吴昌硕:梅花知己忘年交
吴昌硕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一生爱梅画梅,自称“梅知己”,所绘梅花迎雪怒放,独具神韵。梅兰芳不仅姓梅,而且推崇梅格花品,其书斋即题为“梅花诗屋”,抗战时期,梅兰芳拒为日寇演出,蓄须明志,画梅守节,折射出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
戏画同魂,梅兰芳与吴昌硕以戏相识,因画相知,更因为共同的梅花情结而引为知己,成为忘年交。
1913年10月,应上海戏商许少卿邀请,时年19岁的梅兰芳从北京首次赴上海,与京剧老生王凤卿在丹桂第一舞台同台演出一个半月。梅兰芳挂牌演出《彩楼配》,不少海派名流光临捧场,其中就包括画坛翘楚吴昌硕。梅兰芳首演上海滩,获得满堂喝彩,同样给吴昌硕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后的秋冬时节,梅兰芳第二次到上海演出。在袁克文的引见下,梅兰芳拜访了吴昌硕。彼时,吴昌硕年届70,梅兰芳年仅20,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梅兰芳出生梨园世家,自幼深受书画熏陶,钟情丹青翰墨。一老一少从京剧说到书画,从唱腔舞姿谈到运笔挥毫,相论甚契。梅兰芳拿出自己的花鸟画作请吴昌硕指教,吴昌硕当场泼墨施色作示范。自此,梅兰芳虽未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却一直执弟子礼,师事甚恭甚勤,每至上海演出,必到缶庐拜望,邀请观戏赏剧。吴昌硕的三子吴东迈曾回忆:“兰芳每来拜谒,执礼甚恭。”
1921年,吴东迈赴京,梅兰芳设宴并赠送了自己绘制的一把“花卉绶带鸟”折扇。扇面上,绶带鸟栖立枝头,寓意健康长寿,构图雅致,工写兼备。吴昌硕在上海展玩之后,题写了一段长跋:“客岁春夏间,畹华(注:梅兰芳字)来沪,有过从之雅,尝作画奉贻,别去匆匆逾年矣。迈儿归自京师,出画扇,则畹华之贻画尤美妙。当设色写生时,必念及缶庐颓老,重可感也。迈能珍惜之。沤尹(注:词人朱孝臧,字古微,号沤尹、彊村)曰:是亦善承缶旨也。辛酉大暑日,书此一笑。时缶年七十八。”既回顾了两人的交谊,又点评了画作的风韵,并请朱古微在扇的背面题书况夔笙的《浣溪沙》以作留念:“绾结同心绶带宜,合欢消息好春时。妍风怀袖美人贻,容易绿毫消玉腕。何如翠羽恋琼枝,白头犹自说相思。”
1923年农历八月初一,吴昌硕虚岁80寿诞,梅兰芳、荀慧生赶赴上海为老人祝寿。吴昌硕语义双关地对两人讲:“生能出新,熟极而油。”根据老人提议,当晚,荀慧生与袁寒云合演梅派代表作《审头刺汤》,而梅兰芳则反串表演荀慧生的拿手戏《拾玉镯》。多年后,梅兰芳仍深情回忆:“当初原以为缶翁素性诙谐,作此安排,后来学画学到‘画到生时是熟时’一语时,方始理解先生的用意深长。这和咱们戏班里说的‘常常几分生,保持场场新’一样,两句话是不谋而合的。”
同年底,吴昌硕先后为梅兰芳绘制《墨梅图》《风吹梅树华》。《墨梅图》笔法苍劲,气势酣畅,题识:“癸亥季十一月,为畹华写于丽华酒楼。老缶时年八十。”《风吹梅树华》中梅花暗香飘溢,枝干纵横遒劲,款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华,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癸亥腊八日,为畹华拟汪巢林笔意。八十老人吴昌硕大聋。”钤“吴昌硕”“吴俊”两印。但不知何故,《风吹梅树华》一直留存缶庐,后由吴东迈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此外,吴昌硕还应梅兰芳之请,为其恩师、梨园界“通天教主”王瑶卿画了一幅《岁朝清供》,青绿的梅瓶内插着数枝红艳的梅花,错落有致;梅花凌寒独放,枝干弯曲,苍劲老辣,款识:“癸亥冬饮,美丽畹华为瑶卿索画,呵冻成之,老缶年八十。”
吴昌硕对梅兰芳非常器重,奖掖备至。荀慧生拜吴昌硕为师时,他曾感慨地对弟子们说:各种艺术有相通之处,戏剧演员能在业余学习绘画,像梅兰芳这样勤学苦练,将来必有大成。因事识人,吴昌硕可谓慧眼独具。
徐悲鸿:《天女散花》写相知
梅兰芳与徐悲鸿交往30多年,相互仰慕,他的书画收藏中就有徐悲鸿的《松鹤》《雄鸡》《猫》等三幅早期作品,而最让梅兰芳青睐并且看重的,则要数徐悲鸿为他“量身定制”的《天女散花图》。
1918年初,徐悲鸿由日本回到上海,应蔡元培邀请北上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而此前的1917年12月1日,由罗瘿公编剧、梅兰芳主演的六场神话新剧《天女散花》在北京首演,天女载歌载舞,飘逸典雅,令无数观众倾倒。
《天女散花》突破了京剧中水袖表现的传统程式,首次引入敦煌飞天壁画的长绸元素,舞台上天女驾云驭气,御风而行,衣袂飘飘,体态轻灵,梅兰芳舞动两根长达六丈的五彩绸带,上下旋转,大起大落,在二黄、西皮的伴奏下,运用昆曲唱腔,摇曳多姿,翩跹动人,为全剧增添了诗一般的神话意境。在《云路》一场中,梅兰芳借助腕力、臂力和腰腿之功挥动彩绸,同时融入跨虎、鹞子翻身等武功身段,造型优美,狂放不羁,与激越的琴弦和扣人的鼓点相应相和,为新戏创设了“文戏武唱”的新风格。
徐悲鸿在罗瘿公、陈师曾等朋友的推荐、陪同下走进剧场,观看了《天女散花》,梅兰芳的亮丽形象、曼妙舞姿,出神入化的表演、大胆创新的艺术追求,让他赞叹不已。
不久,罗瘿公推荐15岁的程砚秋拜师25岁的梅兰芳学艺,请徐悲鸿为梅兰芳创作一幅画像,作为程砚秋的拜师礼物。徐悲鸿欣然允诺,以梅兰芳《天女散花》的剧照为蓝本,反复构思人物造型、舞台场景、云彩服饰和舞姿动作,最后花了一个星期时间,精心绘制出《天女散花图》,艺术地再现了梅兰芳令人夺目的舞台风采。
《天女散花图》中西合璧,绘形写影,举手投足,传神写照。画面上,云海涌动,天女升腾而起,蹲身合掌,绸带飘逸,所过之处,落英缤纷,万紫千红。徐悲鸿运用西洋写实画法表现俏丽的脸部,眉眼神态栩栩如生。人物身躯、服饰花纹,则通过国画技法加以勾勒,线条流畅,色彩和谐,气韵生动。背景云聚云散,充满强烈动感,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画面右上方,徐悲鸿题诗书跋:“花落纷纷下,人凡宁不迷。庄严菩萨相,妙丽藐神姿。甘心坠尘障,莫复问禅机。戊午暮春,为畹华写其风流曼妙、天女散花之影。江南徐悲鸿。”钤“匏樽”圆形朱文印。罗瘿公见后连连赞叹,随后题写了一首绝句:“后人欲识梅郎面,无术灵方更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安知天女在人间。戊午三月,瘿公题。”
程砚秋拜师当天,梅兰芳收到《天女散花图》,目睹自己在徐悲鸿笔下的舞台造型和艺术形象,欣喜万分,将它视若珍宝,特意挂于席间,博得宾客们一致赞誉。后来,每每有朋友或外宾来访,梅兰芳总会取出《天女散花图》展示;无论辗转何处,又总是把它带在身边。
1945年春,“梅兰芳·叶玉虎画展”在上海开幕,梅兰芳笑言:“有些画家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某种神情画了出来,但并非有意为之。譬如,1918年徐悲鸿先生替我画的《天女散花图》,便是拿我的照片作蓝本的,部位准确,面貌逼真,但一双眼睛,就像他自己。”“你们看这张图,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身段、姿势都很好,特别是面部轮廓,那跟我是非常像的,但是有一点,这个眼睛并不像我,他像徐悲鸿自己,我觉得他是按他自己的眼睛画上去的。”一番亦真亦假的“戏言”,不仅可以看出梅兰芳读画之细,而且反映出他与徐悲鸿的相知之深。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重新装裱了《天女散花图》,一直悬挂在梅家的正屋里,供人欣赏,直到他病逝。《天女散花图》是梅兰芳与徐悲鸿交往、交谊的缩影,是两位艺术大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创新的真实写照,更见证了戏曲和绘画艺术交流、融合的成功实践。
张大千:重绘梅兰怀故友
张大千精谙丹青且酷爱京剧,梅兰芳擅长京剧表演亦喜好翰墨书画,相同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情趣,让他们惺惺相惜,且行且近。
梅兰芳与张大千交往颇早,相传他们初识时,张大千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梅兰芳大惑不解,张大千解释:“你是君子动口,擅长演剧;我是小人动手,只会画画。”说完,两人开怀大笑。
上世纪30年代初,张大千寓居北平,经常到广和剧场观看梅兰芳的演出,他们还不时相聚,谈戏论画,相得甚欢。梅兰芳向张大千请教如何画美人,张大千认为,京剧与绘画在表形述状、抒情达意、虚实多寡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彼此可以汲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因此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彼时,张大千将《荷花》等新作赠送给梅兰芳,梅兰芳则把自己的唱片、剧照回赠给张大千,每次演出前,还留出整排的戏票派人送给张大千,让他与家人、朋友一过戏瘾。张大千因此多次向友人称颂梅兰芳的为人:“(他)这个人是很宽厚大度的,做事不计较,他每有新戏演出,送朋友票的时候,从来不问多少人,一送就是一排……”
1948年4月,海派著名书画家吴湖帆邀请梅兰芳、张大千、谢稚柳在其梅景书屋雅集,兴之所至,四人联手完成了一幅《梅兰双清图》。吴湖帆率先起笔,画上一束秀丽青翠的幽兰,梅兰芳乘势画了一枝芬芳四溢的腊梅,谢稚柳点缀补白,张大千最后锦上添花,题书一阕《浣溪沙》:“试粉梅梢有月知,兰风清露洒幽姿,江南长忆好春时。珍重清歌珠簇落,定场声里动芳菲,丹青椽笔妙新词。”整幅作品构思精妙、书画交融、珠联璧合。此画后为梅兰芳珍藏。
翌年8月,张大千前往印度国际大学讲学,临行前,梅兰芳设宴为张大千饯行,两人还合影留念。不意从此天各一方,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已然无人诉说。1961年梅兰芳病逝后,张大千忍痛含悲,只能在异国他乡向故友遥寄一瓣心香。
1982年春,梅兰芳幼子梅葆玖与其师姐童芷苓率团赴香港演出,大千弟子、台湾著名京剧演员郭小庄恰好在港岛躬逢其演。回到台湾后,她将梅葆玖的演出录像携至摩耶精舍,张大千观赏后百感交集,称赞梅葆玖酷似其父,颇有乃父遗风。郭小庄又转告了梅葆玖的请求:30多年前,吴、梅、谢、张四人携手合作的《梅兰双清图》,因世事变幻,岁月动荡,不慎散失,请大千先生赐墨,复绘留念。张大千时值暮年,感时兴怀,于是挥毫重绘《梅兰图》一幅寄赠梅葆玖。画面左侧绘写一枝高洁内敛的梅花,右侧描摹一束劲挺雅致的幽兰,右上端抄录当年所题的《浣溪沙》词,又续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长跋:“三十三年前,在海上与朋辈集湖帆丑簃,弄笔为欢笑。湖帆先撇幽兰一握,畹华为补梅花,乃索予倚小令题之,稚柳且为予点易数字,畹华携归缀玉轩。顷者,其公子葆玖莅香江,云此画已成陈迹,不在人间矣。其尊人与湖帆俱相继弃世,倩友人要为补写。葆玖孝思如此,畹华当含笑九泉。而予车过腹痛,老泪纵横矣。八十四叟,爰大千。”缅怀故人,殷殷情深,赓续交谊,跃于纸上。
梅葆玖演出结束返回北京,不久收到张大千寄自台湾的《梅兰图》,感激涕零,在农历十月十五日复函答谢:“顷展宝绘,如仰丰仪。复蒙藻饰,不胜追思。窃以香生幽谷,照春辉而衔哀;妙笔横斜,借一枝而遣词。关河虽隔,云天高谊难忘;鱼雁能通,拜谒登堂有期。临风翘企,不尽依依。谨布谢悃,伏希手披。顺候兴居,恭祝绵颐。”又依嘱精选了自己的《霸王别姬》剧照和便装照各两张,寄呈海峡彼岸的大千先生。
《梅兰图》饱含了梅兰芳与张大千两位艺坛大师的深厚情谊,更凝结着张大千与梅氏父子两代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2011年清明节,梅葆玖在“首都群众纪念文化先贤”仪式上,将梅兰芳纪念馆复制的张大千《梅兰图》赠送给中华世纪坛名人雕塑馆,表达了各界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不忘的时代责任。当然,这已是后话了。齐白石:幸有梅郎识姓名
齐白石年长梅兰芳31岁,他们交往始于1920年。据齐白石《庚申日记》记载:“(1920年七月廿一日)梅兰芳曾求余画,见过一面……”不过,在此之前,二人虽未相识,却已以画为媒,求画赠画,互为仰慕。
梅兰芳与齐白石“见过一面”,是在1920年的六月廿四日。那天,齐白石随友人第一次来到梅兰芳位于前门外的北芦草园,在其书斋缀玉轩茶叙时,看到墙上悬挂一幅八大山人的作品,齐白石疑为伪作,于是现场写《菊雀图》赠之。随后,齐白石在院子里见到梅兰芳种养的牵牛花,品种繁多,更有花冠大如碗口者,不由得叹为观止。齐白石归后作《牵牛花》,题识:“浣华仁弟尝种牵牛花数百本,余画此赠之,其趣味校(较)所种者何如?”
同年九月廿日,齐白石在齐如山陪同下,第二次前往梅府缀玉轩做客。见面后,梅兰芳请齐白石作草虫图,当面示范赐教,又亲自磨墨理纸。齐白石打趣道:“让你这名角给我磨墨,委实不敢当。不过,我给你画虫草,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梅兰芳不假思索:“一会儿我的琴师来了,我准唱。”齐白石连画了《豆角蟋蟀》《芙蓉蜻蜓》两幅作品,题跋中分别写道:“(梅)近来作画大进,一日,约余往看,因索余画此与观……畹弟欣然理纸,情不可辞,随意一挥而成……”“畹弟喜且索余虫与观,余见笔砚精良,顷画二幅。畹弟正之,兄白石。”不一会儿,琴师到了,梅兰芳乘兴唱了一段《刺汤》。齐白石在日记中写道:“余虽不知音律,闻其声悲壮凄清,乐极生感,请止之……”第二天,又作两首纪事诗相赠:“飞尘十丈暗燕京,缀玉轩中气独清。难得善才看作画,殷勤磨就墨三升。”“西风飕飕袅荒烟,正是京华秋暮天。今日相逢闻此曲,他年君是李龟年。”梅兰芳捧诗吟诵,从此尊称齐白石为“老师”。
“齐梅之交”最为人熟知的当数齐白石赴宴遭遇冷落、尴尬至极,梅兰芳雪中送炭、出手纾解的故事。《白石老人自述》记载:一次,齐白石应邀到一个大官家赴宴,满座都是达官贵人,装束绫罗绸缎,他们看到齐白石穿戴普通,又无熟友周旋,因此皆不予理睬。齐白石大为窘迫,自悔不该贸然前往。这时,梅兰芳进来,见到孤零零的白石老人,赶紧甩开众人,快步上前,恭恭敬敬地唤了一声“老师”,然后搀扶着他,走上前排。“座客大为惊讶,才有人来和我敷衍,我的面子,总算圆了回来。”齐白石对性情温和、礼貌周到、恂恂儒雅的梅兰芳十分感激,精心绘制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且题诗:“记得先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此后,梅兰芳与齐白石交往频频,两人互赠书画,情谊日深,尤其是齐白石多次赠画梅兰芳。据学者统计,梅兰芳旧藏的齐白石书画,诸如册页、屏条等不少于38件(套),约69幅,它们或由齐白石赠送,或由他人相赠,或为自己购藏,其中超过半数有上款。
1922年八月,梅兰芳喜得贵子,齐白石除开笔与陈师曾、姚华、陈半丁等众画家联手作《花卉》长卷志贺外,还绘写《葫芦草虫》扇面相赠。1943年,梅兰芳50岁生日之际,弟子李世芳携来齐白石的《益寿延年》《多寿大利》表示祝贺。在《益寿延年》的题跋中,齐白石写道:“世芳小友一日来借山馆索吾画,为其师畹华博士五十寿,畹华乃吾之画弟也,即欣然把笔一挥,知畹华一笑,故人犹健也。”梅兰芳拜读后感激于怀,作《梅兰芳绘梅回赠齐白石画师》,刊发在当年《游艺画刊》上:“梅兰芳五十整寿,李世芳以老画师齐白石绘五朵红菊为梅祝寿,梅当时得此视若珍宝,曾向世芳表示,本人亦将画梅花一幅还赠齐翁……”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与齐白石仍然保持着紧密的交往和联系。1955年,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过程中,齐白石曾两度探班。同年,文化部为梅兰芳举办“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时,齐白石又赠《琵琶图》,而这可能是白石老人赠给梅兰芳的最后一幅作品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