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顾植霞在湟源县非遗工坊体验简易排灯制作。
本报记者 顾植霞
临近傍晚,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格萨尔广场上,跳舞的民众多了起来。欢快的音乐向四周扩散,充满魔力般吸引着当地的群众和游客。尽管我拿着相机,可记录的本能怎么也抵挡不住节奏的诱惑,于是我跟在一个藏族小女孩措吉的旁边,跳起了蹩脚的舞蹈。
甩手、抬脚、转身……落脚的声音和音乐完美契合,这可不是简单的“广场舞”!措吉告诉我,这是“卓果”,是非遗,家里所有人都会跳。
这个广场上,老幼皆能舞,青年男女的脚步更为响亮。广场一侧的黄河源民间艺术团排练室里,演员们也在团长的号召下,加入了窗外的阵营。艺术团近40位演员全情投入,卓果舞中跺脚的声音像鼓点一样,有节奏地击打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上。临近结尾,音乐还未停止,人群中即掌声四起,与欢呼声响成一片,点燃了那个夜晚。
我不禁感叹,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过去几年,我有幸采访报道过一些非遗技艺,了解那些将非遗深度融入生活的人是怀着怎样的热忱拥抱艺术。当我们放眼整个省内,就会惊叹地发现,这片风光无限的高原大地,竟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0余项,非遗传承人4200余位,而且这些非遗技艺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如此地密不可分。
正是在那个深夜的广场上,非遗以一段旋律、一个姿势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平凡又琐碎的日常。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艺术多么闪耀璀璨,作为被滋养的人,我想我们在记录和传播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