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多钧(左)采访付明花。
本报记者 张多钧
“今天生意怎么样?”
“赶上了周末,又是大晴天,游客多,估计中午就能卖完了。”
夏日上午,阳光正好,付明花与露营基地负责人马云攀谈闲聊。
“今年多亏了露营基地带动,让我在家门口销售自家做的焜锅馍馍,既能顾家还能增加收入。”“关键是村里有好山好水好树林,露营的游客才会多,你们自己的农产品才会有好销路。”
付明花家住湟源县寺寨乡铧尖村,村里有一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栽种的林地,占地面积达到了200亩(约等于13.33公顷)。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如今的林地已是绿树成荫,林地旁是涓涓流淌的寺寨河,山水林相依的这片土地,是野炊露营的好地方,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驱车前往。
付明花告诉记者,以前每年盛夏有很多游客到村子里露营,等到第二天再去看,林子里到处是垃圾。“去年,营地建起来后,不仅生态环境好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闲暇时她还会上山挖野菜销售,一天下来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百姓幸福的最大靠山、最大优势。今年以来,我深入农村牧区,采访青海“两山”转化路径,感受颇深。绿水青山,青海永远的优势和骄傲。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青海各地结合优势特点,推动绿色有机畜牧业、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等产业蓬勃兴起,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