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盖提县,这座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旁边的边陲小城,因为“保险+期货”的深刻践行,形成了独特的“麦盖提样本”,借助期货力量实现了一座小城的快速崛起。
这也让行业不禁思索:期货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节点发挥作用?麦盖提县又是如何借助“保险+期货”,实现市场的避险与农户的增收?
锚定绿色产业,贫瘠土地也能点沙成“金”
这是中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城,却在惜水如金的土地上,兴建了澳洲淡水龙虾实验养殖基地;这里还是“中国红枣之乡”,总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刀郎文化的发源地,再到如今漫漫沙海中的“绿色明珠”,位于新疆西部的麦盖提县,正在涌动着创新与实干的气息。
放在几十年以前,这些景象却是不敢想象的。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叶尔羌河中游,这里三面环沙,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贫穷一度困扰着这座边疆小城。
如何点沙成“金”?麦盖提县拿出的药方是“绿色引领,产业破题”,从2012年,麦盖提县启动塔克拉玛干沙漠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全面打响“风沙阻击战”。
在治沙向绿的基础上,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乘势而起。红枣与棉花,成为麦盖提县的两大重要支柱产业。
素有“中国红枣之乡”称谓的麦盖提县,其红枣产业具有“规模大、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
2023年,麦盖提县红枣核心区种植面积近30万亩,红枣总产量达到10.33万吨。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麦盖提的红枣皮薄肉厚、质脆味甜,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深受国内外经销商的青睐,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称号。
新疆长绒棉的品质享誉世界,2023年,麦盖提县67.67万亩棉花皮棉平均单产144公斤,实现总产9.74万吨,成为新疆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麦盖提县按照“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思路,形成了“村里有产业、村民能就业、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模样”的新格局。
初秋时节,从空中俯瞰麦盖提县,就像一支从绿洲中怒射而出的巨箭,将塔克拉玛干沙漠刺开一道缺口,拖着长长的绿色尾迹冲向沙漠深处——这恰似麦盖提县“人定胜天”的真实写照,也映射锚定绿色发展的战略决心。
破局“丰产不丰收”,期货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如何让丰收的喜悦“飞跃”塔克拉玛干沙漠,打通市场最后“一公里”,是长期以来困扰麦盖提县的难题。
因为有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然物理屏障,麦盖提县与全国红枣市场交流相对闭塞。红枣和棉花的种植户们,即使在丰收的季节,也只能盼望着外来的贸易商,能带来一个好价格。
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麦盖提来说,买方主导下的市场格局,必然让农户成为弱势一方。用当地的话说,“树下交易”常常演变成“货到地头死”。
常年收红枣的贸易商之间早已熟络,以前在丰收之年联合“表演”压价屡见不鲜。
这些贸易商通过联合压价的方式,让红枣的价格一路走低。“尤其是在丰年之时,贸易商往往会通过市场出货量大、今年行情不好的信息传导,让农户用低价匆匆卖掉手中的货。”上述种植户坦言。
“丰收不丰产”,一定程度会扰乱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的进程,无法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
第一,面对卖不上好价格的农产品,种植户的积极性会被打击,客观来说,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化和强化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价格无法拉开等级优势,无法形成品质效应和品牌效应。“既然种的好不好,价格相差不大,基本上就在微利之间徘徊,种植户也就不会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业内人士解释。
第三,没有品牌优势和价格优势,当地无法形成深加工产业链,也就只能沦为原材料的供应地。
如何破局上述三个问题?2020年,红枣期货、期权的上市,成为该县红枣产业做强的契机。
“通过期货市场对红枣的价格发现功能,现货标准、价格变得更加透明,麦盖提县政府和种植户,通过期货市场的报价,能对市场的整体市场环境有清晰的认知。”麦盖提县委书记陈强介绍。
每年红枣下树收购季,麦盖提县政府会参考期货价格制定本地销售价,指导枣农合理销售。同时,枣农也会通过期货盘面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与贸易商议价时底气更足。
此外,红枣期权的上市还为枣农提供了场内期权对冲工具,降低了风险对冲成本,减少了保费支出,提升了枣农的整体效益。
基于产业优势,红枣期货交割库也在麦盖提县拔地而起。
以前没有期货交割库时,麦盖提县仅仅是一个红枣种植大县,“每年11、12月份,贸易商采购完原料枣,就运往河北沧州等红枣集散地,在那里加工、分级后出售。”麦盖提县委副书记刘志赋说。
如今,有了期货交割库,红枣等级有了清晰的分类,麦盖提红枣产业由以前的卖原料变成了分级分类加工——在当地红枣企业看来,一二级枣进期货交割库,特级枣直接销售到消费终端,三四级枣则被制成枣泥、枣片、枣酒和枣醋,实现了红枣全产业链“吃干榨尽”。
红枣深加工企业在当地不断落地生根,满疆宏果业、新疆果业集团等大型果业企业纷纷进驻麦盖提红枣产业园。
随着企业聚集,麦盖提红枣产业园建起100亩分选厂、300亩货运场、1000亩晾晒场,设立了原料库、成品库、保鲜库、交割库,为进驻园区的红枣加工企业提供收购、销售、分选、清洗、分级一条龙服务。
借势“保险+期货”,农户有了避险“护身符”
目前麦盖提县红枣产值达10亿余元,平均亩产值3500元以上,红枣人均纯收入占林果业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2023年,部分红枣加工企业红枣年收购量较2022年同比增长3倍,销售红枣产量超过了3.5万余吨。红枣产业带动了纸箱厂、转运筐、有机肥等下游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对于麦盖提的红枣产业来说,通过期货市场,让种植户卖上好价格、让产业链走向精深,这或许只是期货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方面。
“保险+期货”模式成为麦盖提县运用期货力量的“硬币另一面”。
随着新疆红枣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红枣产量逐年增加,“枣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以麦盖提县为例,2010年红枣收购时通货价格为15—16元/公斤,同品级客商出货价格在32元/公斤左右,部分企业售价达到35—38元/公斤,该产季价格峰值达到57元/公斤。
随着红枣产量大幅提升,其价格却出现持续性低迷,自2015年起,红枣价格基本处于6—8元/公斤的区间内波动,枣农种植意愿逐年下降,对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保险+期货”,把红枣下降的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成为目前麦盖提县帮助种植户稳收增收的重要手段。
阿瓦汗•热合曼一家是麦盖提县六乡塔塔尔吾斯塘村的村民,家里种了46亩枣树。红枣作为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面临“靠天吃饭、丰年卖不上价”的担忧。
自2020年开始,阿瓦汗连续参加了红枣“保险+期货”项目,类似阿瓦汗的枣农每亩只需缴纳保费25.6元,其余的均由郑商所、财政资金等进行补贴,就可以参与到“保险+期货”当中。
近四年间,麦盖提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累计赔付金额4175.43万元,亩均赔付258.3元,人均赔付2953.88元,对枣农实现的赔付率超过其自缴保费(409.92万元)的10倍。
可以说,“保险+期货”项目的实施开展,真正实现用“小投入”撬动“大保障”,极大地提高了枣农种植积极性,有效地稳定了当地红枣市场,促进了红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保险+期货”的基础上,参与到麦盖提项目的期货公司,也在不断地优化模式,更好地实现期货助力乡村振兴。
申银万国期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尚恒说,申银万国期货2023年牵头开展的麦盖提红枣“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证券公司”,在传统“保险+期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参与主体为红枣种植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
一方面引入“保险+期货”提供价格下跌保护,解决枣农“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引入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借助“保险+期货”实现对农户增信,解决枣农“种枣难”的问题。
“同时,我们引入龙头企业提供订单收购,确保枣农红枣按照随行就市的价格完成预售,解决枣农‘卖枣难’的问题。”尚恒还表示,在销售环节,申万期货还引入证券公司协同提供“二次点价”服务,避免枣农因订单收购卖枣后错过更好的价格机会,解决枣农“卖好价难”的问题。
可以说,随着“保险+期货”的不断纵深,“保险+期货+N”模式已经成为麦盖提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抓手。
解读“麦盖提样本”,探寻“保险+期货”优化路径
据介绍,自2016年以来,在期货和保险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与支持下,期货交易所、地方政府、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大力协同,围绕管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预期、提升种植养殖积极性、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初心使命,持续创新“保险+期货”项目模式,不断丰富“保险+期货”的内涵和外延。
如何进一步优化“保险+期货”模式,进一步降低交易所和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市场化道路,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尚恒亦表示,麦盖提红枣“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证券公司”模式的成功试点,最大限度地对接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解决农户种植“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风险点的成果,可以复制推广到县域农业产业基础较好、有期货上市品种对应的其他品种。(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