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报道组 蒋君
“平时在这里篮球赛看得多,家门口的气排球赛还是第一次见,到现在我还记得最后那个扣杀!”11月4日,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村民柴江青站在村里的篮球场上,回味着上周在这里举办的2024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运动会总决赛。当时全省500余名体育爱好者齐聚白沙村,在乡村健康跑、气排球赛、农民趣味赛等比赛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运动给这个“年轻有志”的村庄带来了更昂扬的精气神。
白沙村是个典型的移民村。2002年因白水坑水库建设,白沙村整体搬迁至凤林镇异地重建。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日福至今记得,刚从大山出来,只能用“一无所有”来形容,但是白沙人凭着一股“志气”、编好一本“村志”、朝着一个“志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将白沙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明星村”。
一部村志聚人心
走进白沙村,村口矗立着的“中国方志文化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白沙村的一张金名片,《白沙村志》在村民们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我家有一本第一版的《白沙村志》,我妈把它当作‘压箱底’的宝贝保存着。”村民吴英梅向来村游玩的朋友介绍,“现在新村志在我们村是奖品嘞,能拿到说明你们家在村庄建设里有贡献,都很自豪的。”
提到白沙村志,就不得不提村里的老会计毛兆丰。1981年,时任白沙村会计的毛兆丰在江山方志专家毛东武的指导下,开始编纂第一部《白沙村志》,历经10年完成,共计13.8万字,记录了白沙村从明洪武年间至1989年年底,600多年时光的风雨变迁。1991年6月,这部《白沙村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走访白沙村,调研农民下山脱贫工作和“千万工程”建设,在毛兆丰的书房里看到了1991年出版的《白沙村志》,鼓励村民继续努力,“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
2006年11月,第二部《白沙村志》编纂工作启动。第二部村志重点续写了1990年至2009年间白沙村的发展变化,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第三部村志编纂工作于2016年启动,目前已完成全部内容的编纂……
在村委会办公室,放置着印有“白沙有‘志’”字样的文创产品。“白沙有‘志’”已经成了村民们的共识,这个“志”是村志也是志气、志向。
一股志气奔共富
走进白沙村,仿佛步入了一幅“和美画卷”。村内道路宽敞平整,绿树成荫,房屋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池塘小桥相映成趣。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产业基地,还有丰富的文化景观,让人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村美民富的新气象。
从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搬迁村,发展成为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的幸福村。白沙村人靠的是一股“志气”。
“村穷志不短。我们坚持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村史馆,郑日福指着墙上的一幅幅照片自豪地介绍道,2012年,白沙村投资近2000万元,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2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基地。这一举措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如今,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值已达1500万元,成为白沙村的一大经济支柱。不断发展壮大的还有传统木材加工产业,白沙村通过建设蛤蟆垄工业园区,先后孵化出26家木材加工企业,推动木材加工从粗加工向深加工迭代升级,目前该产业年产值超4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投资1亿多元,在共富产业园建设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厂房,用于发展村里的物业经济。建好之后,每年厂房租金的毛收入可超1000万元,同时也将带来1000多个就业岗位。”郑日福表示,随着村里产业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工作岗位可完全满足全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需求。
一种志向是归乡
产业的发展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就业创业。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吴鹏程就是其中的代表。2022年,他从杭州返乡,离开了从事9年的互联网行业,投身村里的木材加工产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