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日
子
圆庐,位于渝中区嘉陵新村189号,建成于1939年。经历了80多年的风云变幻,如今既是当地居民爱“晒太阳”和打长牌的休闲之地,也是很多年轻人逛李子坝时喜欢留影的小众打卡点。
圆庐的故事
据现场的公开资料显示:圆庐,又称孙科公馆旧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建筑四杰”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在重庆留存的代表作品。
据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两本文史资料显示,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曾到过圆庐。
据《母城记忆——渝中文物概览》记载:“孙科(1891-1973),广东香山人,孙中山之子。1945年1月28日,孙科在嘉陵新村居址宴请周恩来、王若飞、沈钧儒、黄炎培、邵力子、王世杰、王昆仑等人,会商国共和谈问题。”
另据《国共合作谈判图史》中记载:“(1945年)9月8日晚七时半,(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赴孙科的宴会。(据悉当年就是在孙科公馆——圆庐宴请的毛泽东同志。)”
据相关学者研究,修建于抗战时期的圆庐,建筑体量小,从空中俯瞰,十分低调,有很强的隐蔽性,充分考虑了日本军机数次到重庆大轰炸的因素。
解放后,圆庐又变为印制厂宿舍。
“我们曾住圆庐二楼”
10月29日,坐在圆庐外,重庆晚报记者听93岁的陈婆婆,讲述她曾在圆庐居住的往事。
陈婆婆说:“大约在1951年(或者1952年),我跟随丈夫从上海来到重庆。当时我在重庆印制一厂上班,住房紧张,单位安排住圆庐。那时我们夫妇住二楼,一起住进圆庐的有十几家人。住二楼的感觉很好,景色优美,夏天不热,冬天也不冷。几十年前,周围没有这么多高楼,圆庐附近都是很大的黄葛树。可以说,圆庐如其名,结庐在鹅岭之南,面朝嘉陵江,放眼望去,周围青山绿水环绕,花草树木繁茂,几声鸟鸣斜阳外,一簇春风小庐中。圆庐离我们单位不远,远离尘世喧嚣。我记忆最深刻就是可以直接从二楼出来,下了小路,步行到印制厂。如今,这些小路,那些大树都没有了。如今周围几棵大树,比如苦楝树、黄葛树是解放后种的。再后来,我们单位新修了房子,我们就搬出去住了。”
圆庐未来会开放
有的学者说,圆庐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的罗马式建筑,大圆屋顶犹如穹顶,穹顶高处并不开天窗,天窗的采光功能被二楼的窗子分担下来,整体形象坚固、敦厚、牢不可破。
也有的学者说,圆庐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古建筑的粮仓,亦或者是福建土楼,亦或者是隐士喜欢的“草庐”。圆形房屋有许多优点,建筑材料比方形房屋需要少,节能,可抗风暴之类的极端天气,且防御性与环境和谐十足。
总的来说,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圆庐,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西方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别具匠心,稳健严谨,又精致大方。圆庐独特的外部圆形设计,以及内部的采光和通风设计,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那圆庐的内部到底如何呢?
管理方工作人员带重庆晚报记者进入打探,一楼和二楼共有10多个房间,且大部分房间都是扇形,且外面看着房子很小,但房间内部空间感觉很足。
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目前圆庐属于国有,内部正在升级打造,预计明年对外开放。
圆庐720°
打卡攻略
一楼门口(正北)方向附近:
秋日暖阳下,居民们在圆庐附近,打长牌的打牌,观战的观战,遛狗的遛狗,聊天的聊天,散步的散步,分外和谐。
网友们爱在圆庐的一侧留影,此时的苦楝树绿叶轻抚着圆庐,青的黄的果实隐匿在树叶间,分外可爱。
二楼大门(东南)方向附近:
从1992年就搬来圆庐附近居民楼居住的曾阿姨说,她现在晒太阳的位置,很多游客也喜欢来拍照,但最好的位置,应该到附近楼上俯拍。
在圆庐附近,目前开了两家小店,自带相机,花60元就可以体验换装拍照。在圆庐附近,老板们给拍照的小姐姐推荐的打卡点,是选一棵老黄葛树和圆庐墙面做背景,在金色阳光中可留下靓影。
内部二楼眺望近景或者远景:
虽然周围大部分景色被居民楼挡住,但二楼这处眺望出去,还能观赏到远处重庆在建的第一高楼——重庆陆海国际中心主塔(亦称重庆100),还有夕阳西下的嘉陵江,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