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丹丹
“选材杨柳根,刻制靠旋床。精雕巧设计、匠心各酝酿……”一张古老的木旋床,一根被人视为“只能烧火”的柳树根,在沙窝木旋第十一代传承人李学民的巧手下,一圈圈旋转后,被刻划成一个碗的雏形,再经过打磨,最终成就了一个纹理精致的木碗。
传承500多年的传统技艺
木旋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它源于民间,由于在加工时必须围绕中心轴进行旋转而得名。木旋工艺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手持刀具对旋转的木制品进行旋削,最终得到形状各异的成轴对称造型的制品。
肥乡的沙窝村是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沙窝木碗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老的旋床,各种尖刀、挖刀,脚下踏板一高一低地律动,一蓬蓬的木卷花绽开跌落,组成了这首最生动的歌谣。
“漳河改道了,繁盛的柳树也留在了沙窝,沙窝前人就地取材,借此生财,成就了木旋技艺。”李学民介绍,至清朝末年,沙窝木旋至鼎盛时期,村里发展到100多个作坊,每年外销的器物光木碗就能高达40多万只。
木旋制作出的器物既可以是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品,比如擀面杖、算盘珠、刀把、锅把等;又可以是典雅优美的艺术品,比如木制的花瓶、香插等。
“沙窝人把自己看作是鲁班的后裔,制作木碗的古老旋床据说就是鲁班发明的。”李学民对记者说,沙窝村的祖先们从明代乔迁至此,学会了这门技艺,开始以此营生,家家都供奉着鲁班祖师爷。
可是到了近代,旋制木碗的技艺失传了,村里找不到一个做木碗的人,直到李学民开始了他的复兴事业,沙窝木碗才再度现世。
此后,高大的旋床又重新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沙窝村村民记忆中的场景又重现,沙窝木旋的传奇又活了起来。
2019年,沙窝木碗工艺被省政府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木料在手,造型在心
木旋制作工艺复杂,以制作木碗为例,要做到碗壁薄厚匀称、画线精美、碗底平稳,需要刻划三千多刀,期间还要根据不同阶段、部位变换使用宽窄不同的刀具,这样制作出的木碗才光滑美观、经久耐用。
旋制木碗是个全身协作的过程,入门难,一旦掌握技巧就会越来越熟练。
“沙窝木碗的套旋技艺堪称一绝,手艺好的师傅,一截圆木可以套出五个同样尺寸的碗。按照一个碗的形状掏空空隙,木头被最大程度地利用。”李学民介绍。
为了恢复沙窝木碗的名声,李学民把各家闲置的老物件都收集起来,并把自家的二楼腾空,张贴上介绍沙窝木碗历史的图文资料,这里成了沙窝村对外展示的窗口。
旋木碗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刀具,这是一种特殊的,由钢和铁融合的刀具。外面找不到,必须要找懂行的老铁匠定制。木碗消失的时间长,打这种刀的铁匠也几乎绝迹,李学民只能让老铁匠按照旧刀具的样式仿造。
采访中记者看到,这种挖刀看上去不像刀,倒是像勺子——薄如纸的好钢贴在铁上面,经过锻造卷成圆弧,专门用来旋碗槽。
制作木碗时,脚蹬踏棍,皮带带动主轴,使卡头上的木料旋转。匠人的双脚用来控制床下部的轮轴,左手握刀柄控制刀具的角度和方向,右手握刀尾加以配合。挖刀挖空木碗,圆斫刀走碗的弧度,尖刀旋掉底部和木料的连接处。已经成型的木碗倒扣过来再卡进木槽中,用挖刀沿底部最尖处旋制碗底。这样一个完整手工制作的木碗就完成了。
玩木旋,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李学民说,他自己觉得是心与手的联结感受——心里想个什么东西,待一会儿,就出来了。
旋碗不难,唯求专注。从把木料敲进旋轴卡槽的那一刻起,木旋手艺人的身体与心灵,就必须与手工、与木头,保持高精度的联结与默契。
李学民说,一件木旋品的成功与完美,往往就在于一开始的行动要找准重心,然后始终围绕其刻制而持续地发力。这样,材料的质感和思维的想象,才能在旋磨中不断靠近,终至契合。
学艺,如琢如磨道阻且长
在李学民看来,再蹬起旋床,发出声响并不难,难的是,让传统木旋技艺的根重新吸收养料,生发枝丫,活泼地生长。
“木旋,这个古老的手工艺,是沙窝人骄傲的根底。但曾经的辉煌,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李学民无奈道,自幼看着爷爷做木旋儿,继而跟着爷爷学,可眼看着木旋儿日渐衰落,他心有不甘。
30岁那年,李学民立下宏愿,要让木旋儿重出江湖,再度耀眼。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决心在这一领域成就一番事业:每一次坐在高高的旋床上,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便会由他心底升腾。
李学民至今还珍藏着他在国外展示木旋儿的视频——他用流利的英语介绍着,在肥乡方言和英语之间随时转换,十分流畅。“现在基本上都用普通话和英语来介绍了。”李学民对记者说。
“2017年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世界木材日庆祝活动时,当地的媒体图文并茂地介绍,但我自己想介绍的时候,却因为不会英语犯了难。”李学民对记者说,从那之后,他便开始疯狂地学英语,每一个单词、短语,他都制成卡片,反复诵读。
勤耕苦读为李学民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为他施展才华和抱负打下了基础。
美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李学民把中国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和智慧。
对于李学民来说,木旋儿工艺是其牵绊一生而无法舍弃的追求。从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至如今步入不惑之年,即便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即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无法填补,李学民对木旋工艺的执着与热爱从未改变,“木旋是一门宝贵的传统手艺,这项技艺不能在我手里丢了。”
投入资金研发木旋设备及工具,无私分享自己钻研的新技术……李学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木旋工艺能够被更多人了解,并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通过非遗研学活动,我也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木旋,并能够亲手制作出产品。比如,制作木旋木碗是最简单的工艺,经过短时间学习后便可实现。”李学民希望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木旋技艺钻研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这项中国传统木作技艺。
木旋儿传承,既是他追寻的目标,更是他精神的寄托。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