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大型纪录片《大泰山》近日在央视1套(综合频道)播出,引起强烈反响。该片通过展示泰山及其相关文化,深入解读了占据泰山宗教主导地位的泰山道教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内涵。难能可贵的是该片吸纳并展示了最新的泰山道教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成吉思汗赐丘处机圣旨的展示,增加了泰山道教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泰山道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塑造作用。
□孙晓明 孙辰龙
兴起在秦汉
泰山所处的海岱地区,原始的泰山崇拜、封禅祭祀都与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惊人地契合,自古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地方。伴随着帝王崇道热情及泰山祭祀盛行,道教在泰山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在唐宋进入鼎盛时期。道教不仅将五岳安置在其所勾画的天地框架中,同时还将泰山诸神纳入神仙谱系,与传统的泰山信仰相融合。
相传在战国初期,就有方士黄伯阳在岱阴山洞中隐居修炼。秦皇汉武结合封禅,大肆寻药求仙,更使方士频繁往来于泰山,方仙道权势炙手可热。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求见”方仙道人,拉开了大规模求仙的序幕。汉武帝多次至泰山封禅巡狩,把封禅与求仙合二为一,并在泰山以南的新甫山建迎仙宫,命少君于此炼丹,等待仙人驾临。秦汉之际的皇帝和方仙道,就是这样以泰山为背景,演出了轰轰烈烈的一幕幕求仙问道的戏剧。
西汉中期以后,泰山的道教活动更加频繁与普遍。西汉末年樊崇率赤眉军驻扎泰山,“军中常有齐巫,鼓舞祠城阳景王,以求福助”,借道教巫术来维系军心,发布号令。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就是以太平道为组织工具。史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这些都为泰山道教的兴盛奠定了民间基础。
东汉末年,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老子五千文》是其主要经典。其间,张陵弟子崔文子上泰山采药炼成“黄赤散丸”,救人于瘟疫万计。自此,道教在泰山开始传播。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认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推崇“积德行善,有求必应”的信条。碧霞元君成为信徒心目中最灵验的女神——泰山老奶奶。
唐宋大发展
唐高祖李渊称帝以后,自称是太上老君的后裔,子孙应当享国万年。遂以道教始祖老子为李氏祖先,道教得到大力发展。唐高宗李治为老子上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令诸州各建观一所,在泰山王母池西侧建“岱岳观”,俗称“老君堂”。唐高宗和武则天于显庆六年(661年)遣道士郭行真等人特到泰山建醮造像,并立《双束碑》(现存泰山脚下岱庙)。唐玄宗来泰山封禅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黄老道教在五岳之首即进入鼎盛时期。唐代不少著名道仙不断来泰山修道传教。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三次到泰山,并在岩洞炼丹(现泰山王母池东虬龙湾尚存“吕祖洞”)。唐玄宗时(712年—756年),泰山女道张炼师居岱顶玉女祠。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赋《送东岳张炼师诗》:“东岳真人张练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堪为烈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缕机中抛锦宇,玉清坛上着霓衣。去衢不用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归”。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张练师曾陪京都大臣朝拜岱岳,至今在万仙楼后楼花涧断崖上,仍存当年张炼师题刻。
泰山道教在宋代得到大的发展。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封泰山老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接着拓建岱庙,创建碧霞祠。同时命大臣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宋徽宗(1101年—1125年)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版,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一时道教大盛。这时有山东诸城人张景岩隐居岱阴明月嶂,结茅为庵,常采紫芝制“仙药”,故至今有“采芝庵”遗址。宋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隐士秦辨召至京城,赐号“贞素先生”。
全真教的辉煌
1167年(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创立以道教为主,兼容儒释的全真道。山东栖霞人丘处机在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南)出家,拜王重阳为师,并携其弟子在岱麓长春观常居,人称“长春真人”,并在岱阴金丝洞炼丹。元太祖成吉思汗尊其为神仙,元世祖忽必烈赐号“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泰山小史》:“泰山南址有长春观,丘以全真为教,元时赐号‘无为演道大宗师’别号‘长春’后去峄山遂仙”。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住持长春观,元帝赐号“妙真”。王重阳另一弟子孙不二,是全真教清静派创立者,修炼于泰山鹰愁涧青静石屋。大定十二年(1172年),邱处机再传弟子曹志冲在岱阴娄敬洞建立新祠。
泰山上,还流传着全真派道士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传奇故事。公元1220年初,已经73岁高龄的丘处机,带着18名弟子从山东登州出发,历时三年,万里西行,受蒙古可汗成吉思汗之邀,赴西域会面。几日长谈,这位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开始接触到一种与游牧民族思维迥异的世界观:好生而恶杀。雪山论道,“一言止杀”后,丘处机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并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在泰山支脉徂徕山上,有元代摩崖刻石四方,其中有成吉思汗向丘处机颁发的圣旨。“成吉思汗皇帝圣旨节文:丘神仙门下出家师德名号,应合与底,你便与文字者”。挟泰山以赴西域,这是泰山名道也是和平使者的“小天下”。
元代,朝廷尊崇喇嘛教,对道教等采取兼容政策,元泰定帝下旨保护东岳庙。元代,泰安出一著名道人,不疯癫者不成活,一个癫字或许才是他成就世间事的秘诀。今天的泰安肥城安庄镇张家安村,有座“癫仙祠”,供奉着人称“癫仙”的张志纯。张志纯是全真派弟子,号“天倪子”。元惠宗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受于紫服。信奉祖师王重阳的观点“儒门释道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张志纯秉承师学,以岐黄之术济世救民。几十年时间里,他整修了泰山上下二十多处庙宇,使泰山成为道教名山,其中建造南天门,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著名道人张三丰,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修真炼丹,后称“懒张石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在礼部设道录司,作为泰山碧霞祠管理道教的最高行政机关。明清两代泰安岱庙住持一直由朝廷直接任免。明代十分重视对道书的整理,《道藏》刻印完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神宗差太监李升斋到泰安,并向岱庙颁发《道藏》一部。敕谕住持和道徒,“朝夕礼诵”,以祚“民安国泰,天下太平”。
清定亲王和道长的奇缘
清韩锡胙《元君记》载:“统古今天下神祇,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香币……”由此可见泰山道教香火之盛。至明清时期,泰山的道教名山地位完全确定下来。清代至民国间,道家仍处处流其踪迹。
在岱庙配天门的西侧南北通道边有六块石碑并立,中间4块楷书题诗四首,两侧刻对联一副。这里隐藏着清道光年间,乾隆皇帝的孙子和岱庙道长的一段奇缘。
此碑是清代定亲王分别于道光十二、十三、十五年题写,赠送给泰山道士浚川大炼师的诗作,表达了定亲王对浚川大炼师的诚挚友谊以及对其仙风道骨的赞颂,被称为《定亲王题诗碑》。定亲王是乾隆皇帝长子永璜之孙,名叫爱新觉罗·奕绍,他与泰山道士浚川大炼师的友谊,要从一次岱庙祈雨说起。
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京师久旱无雨,6月27日,定亲王奉道光皇帝御制圣文到岱庙祈雨。此次祭祀活动非常成功,祭祀仪式刚结束,当天京城及周边地区就连降大雨。正是这次祈雨活动,促成了定亲王与浚川大炼师的第一次相见。据史料记载,定亲王奕绍前往泰山时,结识了时任岱庙住持的道长禹贞文,人称“浚川炼师”,道士中修持日久,德高思精的人,称之为炼师。当时禹贞文为泰安府道纪司管理泰山上下庙宇盘道钦工事务的道长。
两人虽为首次相见,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定亲王异常激动,特赋诗一首赠予浚川大炼师。诗中说“相逢直似曾相识,握手殷勤证宿缘”。他以“宿缘”形容两人的关系,抒发对浚川大炼师的赞美和相见知己异常兴奋心情。赋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定亲王对浚川大炼师的欣赏,还特拟联一副,赠给浚川大炼师:“时同野鹤看桃去,或领山猿采药回。”
道光十三年(1833年),浚川大炼师专程赴京拜访定亲王,定亲王异常高兴,赋诗一首:“千里遥来老炼师,殷勤握手慰遐思。东风恰送青鸾驭,西苑重逢白鹤姿……”表达对浚川大炼师为他专门诵经祈福的感谢之情。经过第二次见面,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道光十五年(1835年),浚川大炼师再次赴京看望定亲王,适逢定亲王六十寿诞,定亲王乘兴赋诗,将两人的相见誉为仙人相会,生日宴誉为蟠桃会:“……世间亦有蟠桃会,无事谈元自率真。”
定亲王洒扫亭台延留浚川大炼师,两人讲经论道,交谊愈深。浚川大炼师离京返泰山,两人分别时定亲王又赠诗一首:“……分手长途天气热,会看凉雨护仙踪。”
道光十六年(1836年),浚川大炼师得知定亲王病逝的消息,异常悲恸,整理定亲王所赠诗联,专门刻制成碑,以示对定亲王的纪念。这座《定亲王诗碑》的刻立成为清代王爷与泰山道士款款深情的最好见证,也为研究清代泰山道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料。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