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结束了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BEV)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17%-35.3%不等的反补贴税。
针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中方表示不认同、不接受,并且已经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另外,双方技术团队正在进行新一阶段磋商,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贸易摩擦升级。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税的靴子最终落地,但是这一举动并不会重振欧盟的汽车产业,更不要说电动汽车产业了。
去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并非企业或者企业界的行为,而是欧盟的政治行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便是推手。当然,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法国等国的支持。法国的汽车产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寄希望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法国汽车业在欧盟的市场。
另外一个汽车大国德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反对这种非市场行为,法德两国不同的态度进一步反映出,反补贴调查并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治行为。
在欧盟进行反补贴调查和投票过程中,中欧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与磋商,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最后时刻还在进行对话,努力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
欧盟内部对于这一加税,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中欧双方能够通过谈判磋商解决分歧和矛盾的基础。
在国际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时期,保持全球自由贸易的基本格局符合中欧两大经济体的利益。美国大选的前景不明朗,但是欧盟也在为可能带来的关税冲击做准备。吊诡的是,欧盟却先用起了关税保护的大棒。不能不令人怀疑,欧盟的领导者是对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持有一种“现实政治”的务实态度,还是说只是一种不敢直面现实的“鸵鸟”政策。
客观而言,中美欧是世界经济的支柱性力量,三方之间的互动基本决定了国际经济格局变迁的方向。过往的经验表明,无论谁成为美国总统,欧盟经济都没有从美国政府的政策中获益。欧盟的战略自主并不是关上大门,而是应该与世界市场更良性积极的互动,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战略支柱的空间。
通过关税保护幼稚产业,这是在上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适用于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全球化世界。包括汽车在内的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作为欧盟汽车大国的德国就不认为关税可以提升德国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
德国大众汽车的总裁认为,欧盟的加税行为对于全球自由贸易是一种倒退,对欧洲的繁荣、就业和增长也是一种倒退。德国汽车制造商联合会也认为,这些措施让消费者买车的成本更高,损害电动汽车的崛起。
对于欧洲来说,汽车等产业的竞争力下滑,并非是中国的电动汽车的补贴所致,更多的来自欧洲高企的能源价格、用工成本以及不合理的管制。即便是将中国电动汽车挡在门外,也不会让欧洲成为电动汽车产业的高地。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来自市场的竞争和创新。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同时,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较为低廉的电价,也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能和选择,组建成为产业和能源变革的潮流。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关税、配额等壁垒并不能“保护”产业的发展。产业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发展起来。尤为重要的是,在产业链已经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力更多的来自组织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欧盟的做法是伤人不利己。
中欧双方通过谈判、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等途径解决分歧,不仅符合彼此的关切,也是为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注入可预期和确定性的努力。
撰稿 / 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 / 迟道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