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蓝晨 陈智勇 傅剑青 胡宗仁 报道组 葛锦熙 通讯员 鄢晓刚 江勇勇
灿烂阳光下,阵阵秋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微微晃动,站在田边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清香。
乍一看,记者以为这连片的水稻田同属于一个村,可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西村村党支部书记方高生相告,隔着一条马路,另一侧就是江西省玉山县双明镇祝村村,这片水稻田里有一部分是祝村的“插花地”。
10月22日上午,面对记者的疑惑,方高生得意地解释:“这些‘插花地’零零散散,原本抛荒多年,如今双方合作开发,已变成连片年产1000公斤以上的水稻丰产地了!”
常山县球川镇地处浙赣交界,有5个村与江西接壤,涉及1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插花地”成了浙赣边界这片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留下众多英雄故事的土地上的一种特殊存在:土地在常山县域内,而承包经营权却属于玉山县,且地块分散,不便管理。
“过去信息不互通、协作执法难,土地归属也存在一些争议,导致土地闲置。”方高生说,双明镇周家坞村、祝村村在西村的“插花地”就有一百多亩。
2023年以来,常山县球川镇、白石镇等乡镇与毗邻的玉山县双明镇、岩瑞镇、仙岩镇等乡镇打破行政界线,9个村共同设立“跨省网格”,建起跨省融治理中心,将“插花地”在内的所有事务纳入全科网格管理,推行平安U指数,共同构建浙赣边界地区信息互通、监管互联、执法互动的跨省基层治理格局。
方高生说,浙赣边界山相连、水相通、民相亲,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更有不分你我、团结协作的传统,与现在的协同治理一脉相承。“如今,边界行政村建起了共同的微信工作群,方便第一时间互通信息,并同步公开组织架构,有问题该找谁一目了然。”
今年3月,方高生牵头处理了一起西村与祝村的“插花地”纠纷,涉及两村30多亩水田、100多户农户。启用联动机制后,两村党员干部深入农户沟通协调,查阅资料、丈量土地、登记造册,最终明晰归属,并根据部分村民诉求,签订了其中20亩水田的土地置换协议,便于连片整治。
管好“插花地”,关键是要出效益。球川镇主动邀请浙江省第三监狱与常山县球川镇边界五个村、玉山县双明镇四个村开展跨省党建联建,借力浙江省供销社平台,围绕蔬菜种植产业开展省际产销合作。
“插花地”化零为整后产生了规模效应,今年西村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预计可突破百万元关口,同时也带动了邻省乡村的产业发展。当天,记者来到玉山县双明镇道塘村的玉山光利家庭农场时,种植大户邓尚光正在搭建好的冬暖式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他向记者介绍,受浙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启发,公司也引进了博士工作站,种植七彩玲珑小番茄新品种。“预计每亩产量可达1万公斤,按照每公斤10元计算,估计亩产可达到10万元。”
“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我想扩大基地,这个需求在村村碰头会上一拍即合。”邓尚光说,今年7月,他已从隔壁的西村村连片流转了200亩土地,其中180亩土地用来种植七彩玲珑小番茄。
东西问
如何打通边际资源整合堵点?
省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体制机制地区差异的分割线,客观上为资源跨界整合、协同发展设置了障碍。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山水相连的区位现实,又在省际两侧的村民心中留下了割不断、舍不掉的联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先天优势,也为适应当下区域化协同发展的时代大趋势,谋求跨界融合,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
省际要协同发展,资源整合是前提。球川镇与双明镇针对省际边界治理“单打独斗”“沟通不畅”等现状,从打破两省边界治理工作壁垒,搭建好融合发展桥梁,建立起省际边界乡镇村“融治理”体系入手,推动“插花地”整治、协同开发,成效明显。透过这个小场景,我们看到了通过体制机制融合,进而打通资源整合堵点的可能性和实效性。跨省牵手,变“双地”为“同地”、化“有界”为“无界”,从“相邻相望”到“相融相拥”,这也为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和省际合作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