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股民:《投资研报》巨额特惠,满3000减1000,满1500减500,满500减200!【历史低价手慢无,速抢>>】
■ 观察家
治理“双11”套路,平台需要真正痛下决心和开动脑筋。
10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全链条优化促销规则,保障活动规范、透明。严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临近“双11”,市场监管总局的这个提示是有的放矢,也是未雨绸缪。这两天,就有不少消费者质疑称,在某电商平台,一些“双11”预售产品居然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尾款人”变“韭菜人”。
“预售价更贵”的套路现象,并非新鲜事物。问题在于,这种套路还是年复一年地出现,得不到根治。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人们对“双11”的热情会逐渐被这些“套路”所消耗掉,形成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的多输局面。从这个角度讲,加强监管、治理“套路”,关系到“双11”参与各方的根本利益。
一个常识也值得一再强调:不论平台推出什么花样的大促和营销玩法,都应以真诚为底线,不能套路消费者。
“预售”本身并非套路,它实际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达成的一种交易,商家进行价格让利,同时消费者提前锁定需求。这本来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双赢模式,但“预售”一旦变成“套路”之后,却奔向了另一种“双赢”:不良商家赢两次。价格让利变成暗中涨价,商家既实现了预售又增加了利润。
当然,众所周知,这种小聪明低估了消费者的智慧,真正的结果实际是“双输”。
“预售价更贵”忽视了长期的信誉和积累,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会导致商家信任度下降,长远来看无疑也是得不偿失的。
电商平台应该拿出更有利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监管。比如,加强价格监管、优化促销信息披露、设置消费者举报机制、制定诚信促销准则等,至少可以对套路商家进行曝光或流量限制,对好商家则给予一定的流量奖励,这都是它们的“命门”。当然,相关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也应积极介入,发挥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对平台而言,治理“双11”的各种套路并非出台一些措施那么简单,其需要真正痛下决心和开动脑筋。
因为预售套路的存在和预售活动本身关系密切,商家为了在预售阶段吸引更多消费者,就要竭力制造“折扣效应”。让消费者完全省心地参与“双11”,对平台而言每年都是一道高难度考题。这应该也是各大平台近年来对“双11”不约而同地进行降温处理的重要原因。
过去,“双11”购物节一直与“消费狂欢”的关键词相伴。然而,随着“双11”和消费者群体的双双成熟,电商平台是不是有必要开启一场以返璞归真、直面初心为主题的变革呢?
□信海光(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