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荔枝新闻
用“栓”字组词,小学生竟组出了“栓Q”;张口闭口就是“芭比Q”“yyds”“我勒个豆”……
近日,担忧孩子被各种网络黑话、低俗烂梗“围猎”的声音又一次在网络空间形成声势。据长江日报消息,为引导孩子规范书写词汇,多所小学的语文教师推出了网络用语“禁用令”,据梳理,语文老师们禁用的网络用语包括“栓Q”等中英文混用类、“yyds”代表的首字母缩写类、“懵逼”为代表的粗俗词汇、以及“爷青回”等表意不明的词汇。
语言是思想的媒介,也是文化之美的集中体现。许多网络黑话、低俗烂梗,不仅让公共交流变得云里雾里、难以捉摸,侵蚀着语言的严肃性与美感,也在无形间消减着社会的语言表达水平。正如有不少网友反思的,“突然有天发现,不说梗,好像就不会说话了”——原来,不是我们在说梗,而是梗在说我们。
而这种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则是放大的。一方面,孩子正处于语言学习的筑基期,烂梗黑话无疑是一种腐蚀力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宝俊认为,学生长期随意使用网络用语,会对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加以制止是对的。
另一方面,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说梗和黑话,只是在网络空间、亲朋好友间的娱乐表达,在一些重要的严肃场合,则有另一套表达话语,两者之间泾渭分明。而在孩子身上,两种区分是模糊的,他们用梗和黑话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来应对试卷上的问题,这是应当引起关注的。
面对烂梗和黑话的围猎,许多家长、老师如临大敌。换个角度想,其实,每一代人在孩童阶段都接触过流行梗、流行语。从长远来看,这些梗并没有影响我们去追逐更美更优雅的语言。因为,数年的语文人文教育,将在我们的人生白纸上建立起另一套话语,看到绝美的落日与宏伟山景,头脑里跳出来的不是“yyds”,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并且,烂梗、黑话也已引起更高层面的关注与重视。10月11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整治行动是必须且及时的。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网民触网规模达到近2亿人的当下,不能只通过“堵”的方式来避免这些词汇进入他们的视野。教育的涵化作用提示我们,堵疏应当结合,将“毒草”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上拔去,更需要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繁花的“种子”。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当认识到自己有更大的责任,例如,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讲规矩、分场合、不盲从,“讲黑话烂梗一点都不酷”。又比如,引导着孩子们走近更优美、更具有深度的语言,在一本本经典书籍的阅读中,去获得强大的烂梗“免疫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放下手机、一起阅读。(南京师范大学 陈自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