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江德斌
近日,有关“进口水果”标签滥用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包装盒上印满日文的秋月梨,其实来自山东;替换标签后,南非橘子立刻“变身”澳柑;国产葡萄披上“洋外衣”,从6元一斤暴涨到66元……而所谓的“进口水果标签”,甚至可以从网上直接买到,每贴只要两三分钱!(10月21日央视新闻)
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有时倾向于选择进口产品,认为它们品质更优、口感更佳,无论是送礼还是自食,都是上佳选择。然而,这种消费心理却被一些不法商家所利用,通过将国产水果改头换面,以虚假标签冒充“进口水果”,迎合消费者的偏好,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此种欺骗行为不仅严重误导了消费选择,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对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诚信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从报道曝光的事实看,一贴假标签仅要几分钱,动动手换下标签,国产水果摇身一变成为“进口水果”,“身价”则暴涨数倍之多,堪称名副其实的暴利。由于水果的外形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辨识真伪“进口水果”,往往将标签、包装等作为辨别依据,所以容易被商家以“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法蒙骗。假标签现象会严重削弱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的信任,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假标签的滥用,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那些通过正规渠道进口水果的商家,需要承担较高的关税、运输、存储和流通成本,而使用假标签的商家,则能够轻松绕过这些环节,以更低的价格牟暴利。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方式,不仅挤压了正规进口水果的市场份额,令老实经营者吃亏,更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引发更多的商家效仿,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系水果市场的公平和诚信,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打击造假行为,将假冒“洋水果”赶出市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对市场上的进口水果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抽查,要求商家提供相关产地证明、进口凭证等,确保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追溯体系,完善进口水果追溯机制,确保每一批进口水果都能追溯到源头,便于问题查找和责任追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轻易尝试欺诈行为。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虚假标签和外包装所迷惑。可以通过查看产品的产地证明、检验报告、进口凭证等文件,验证产品的真实性,或者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行购买,以降低被骗风险。如果察觉商家销售的“洋水果”可疑,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投诉,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让不法商家无机可乘。
责任编辑:葛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