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长江太仓水域地处江海交汇点,近年来在恶劣天气频繁影响、通航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水上搜救工作取得了“零死亡、零失踪、零污染”的傲人成绩。
特别是今年9月,苏州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台风“贝碧嘉”。台风正面过境期间,江面风力超过13级,叠加天文大潮影响,最大浪高超过5米,太仓海事人严阵以待、靠前指挥、现场调度,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实现了辖区“人员零死亡”的目标,共同打赢了防御战——
他们密切跟踪,及时开展防台部署,将预警信息通过VHF、船E行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累计发布预警信息680余次;
他们全力疏导船舶,坚决落实管控要求,协同上海吴淞、宝山、崇明,江苏南通、张家港、常熟等地兄弟单位管控上下行船舶700余艘次;
他们合理调配力量,机关全员在岗、34人下沉一线支援现场,全体执法人员取消休假、26名执法人员随16艘应急拖轮分布在12个点位全程值守,总计协调24艘靠泊码头及江面驻守拖轮做好应急抢险准备。
太仓海事人以万全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
“贝碧嘉”台风正面冲击期间,22名执法人员带领12艘大马力拖轮,冒着生命危险在水上应急处置,有效处置水上突发状况74起,有力保障了长江太仓段580余艘锚泊船和近6000名在船人员的安全。事后有多名船员回忆说,“如果他们不在,那我们肯定是顶不住了。”
居最下游,争最上游;经大风浪,要大担当。“太仓海事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砥砺奋进,负重前行,不断健全水上搜救治理体系,提升水上搜救治理能力,筑牢水上安全‘防护堤’,为太仓港口发展‘一号工程’贡献力量。”太仓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丁湖海表示。
“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它正激励着全体太仓海事人:
不怕困难,不畏风险,这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
团结一心,奋勇前进,书写新的篇章、新的辉煌!
鏖战“贝碧嘉”
降服“巨无霸”
9月16日,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正面袭击太仓,辖区实测最大风力14级,最大浪高达5米。
对于长期在海上跑船的“中谷16”轮船长陈竹清来说,这样的风浪并不算罕见,可是在内河却是第一次碰到。实际上,由于船舶在长江上的腾挪空间有限,再加上锚地的船舶较多,更容易形成紧迫局面乃至险情,那天,“中谷16”轮就遭遇了台风肆虐造成的严重的走锚危机。“由于瞬时风力突然达到13级,我轮发生走锚,船体急速向下游漂移,并打横靠近另一艘船舶‘盛荣海’轮。”
面对紧急情况,“中谷16”轮立即向太仓海事局报告。太仓海事局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调派“太港拖12”轮前往现场。但受风浪影响,拖轮一时难以靠近“中谷16”轮这一长达180米的庞然大物。
而“盛荣海”轮是一艘载运2万吨危化品的外轮,如果与之相撞,后果将不堪设想。“中谷16”轮船长果断采取紧急措施,命令大副和水手长绞锚,并同时微速进车、左满舵配合,意图控制船位。然而,风力过猛,导致“中谷16”轮油马达在绞锚过程中被损坏,锚机离合器无法脱开,左锚无法收起也无法下放,船舶继续向右前漂移。
面对这一更加危急的局面,太仓海事局再次增派了三艘拖轮前往现场协助。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谷16”轮船位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随后,该轮成功将右锚收起,并修复了绞锚机马达。9月17日凌晨3时,“中谷16”轮重新抛锚完毕,成功化解了危机。
“我们这艘船满载1297TEU货物,一个箱子货值10万元左右,全部货值上亿元。”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海务主管康屹告诉记者,太仓海事局的迅速行动帮助他们挽回了巨额损失。事后,他特意做了一面写有“忠于职守逆风流而上,鼎力相助护船舶安全”的锦旗来表达感谢。
逆风逆水而上,太仓海事人不仅成功化解了这艘180米集装箱船的走锚险情,还成功拖离了触碰华能电厂码头的走锚散货船,避免了船舶沉没、码头毁损的风险,更及时救助了手臂动脉大出血的2名船员,做到了辖区“零死亡”。
拯救一家六口
这场史无前例的自然灾难还将“兴能025”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该船在狂风之下,船头重重搁浅于杨林河口的浅滩之上,船长李福泉陷入了船员生涯最大的恐惧和自责中。因为船上不仅有爱人,还有儿子、儿媳以及两个年幼的孙子孙女,一家六口,全部身处险境。如有闪失,这个家就完了!
“那个时候我绝望了,赶紧打电话给海事局。”正是李福泉做出的这个决定,为全家人点亮了希望。海事局接到求助后,迅速响应,派出在附近驻守的3艘海巡艇前往救助。
到现场后,海事救援人员发现,杨林河口较窄,只能小艇经过。于是,派船长刘忠驾着较小的“海巡06865”轮穿越狂风巨浪和暴雨,直奔事故船。在“海巡06865”轮快要靠上去时,一个浪打过来,船又被推开了,再往上靠,再被吹开,接着往上靠……在经历与风浪几个回合的搏斗后,海巡艇终于靠上了“兴能025”。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海巡艇太小,与“兴能025”有一米六、七左右的高低落差,被困人员很难自行下来。关键时刻,“海巡06865”轮轮机长冷克明站了出来,他站在船头,手扶着旗杆,用自己的肩膀作为“滑梯”,让被困人员顺着他的肩膀滑下来。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看着自己的至亲都安全转移到了海巡艇,开了20多年船的李福泉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看着眼前的这些海事人,他心中充满了感激,眼中噙满了泪水。
“我们行”
狂风巨浪,仿佛是大自然对太仓海事人的一次严峻考验。太仓海事人在这场大考中,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行!”
“周恩泽!”“到!”“庄重!”“到!”“贾国仁!”“到!”……随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被点到,64名精干执法人员迅速集结,组成了一支突击队,台风未来,他们已在,台风不退,他们不撤。
“今年中秋我不回家,我留下来。”24岁的庄重,在台风肆虐时迎难而上,协调拖轮成功控制了“航洋98轮”走锚险情。“这是我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格外宝贵,我相信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都能从容应对。”
32岁的贾国仁连续3天奋斗在防台第一线。“风在一瞬间变大,雨狠狠打在玻璃上。我只能一遍一遍呼叫周围船舶加强值班,关注船舶有没有走锚并一遍遍高频提醒。”贾国仁说,“我要让船员们知道,海事人一直在他们身边。”
太仓海事局执法人员在救助走锚船舶时遇到“巨浪”。
向雷鸣,经历过无数次救助抢险。“当时已经忘记恐惧,只有对船员生命的救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海事人在旁边,遇险的船舶就能看到希望。作为海事人我无怨无悔,下次我还来。”
“如果有下次,我还来!”这是许多海事人的共同心声。他们知道,每一次的救援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的坚守都是对职责的履行。在风雨中,他们或许会感到恐惧,但他们更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用行动书写的英雄篇章。
等风不如追风
长江太仓段地处长江入海口,似江非江,非海似海,通江达海。受东南大风影响明显,辖段呈“东南一西北”走势,喇叭口型更加对东南风形成“放大”效应。曾几何时,这里是船舶自沉事故、碰撞事故、集装箱落水事故多发区。
太仓海事人深知,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他们完善应急体系,建立除险队伍,发展搜救志愿者,开展应急演习,推进装备现代化,成功遏制住了各类险情,守住了长江航运“东大门”的安全。
共治共享护安全
平安有序的水上交通安全态势是实现水运事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稳固这一基石?太仓海事局给出的答案是:共治共享。
单打独斗不如集团作战。太仓海事局倡议成立了长江水上交通安全专业委员会,海事、公安、水利、交运、农业等部门在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气象、环保、卫健等部门在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完善了太仓市“政府统一领导,搜救中心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良好运行机制。专委会还发布《太仓港沿江企业船舶污染防治积分制管理办法》,推动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上升新阶段。
在整合辖区力量之后,太仓海事局又将目标瞄准了上海宝山、崇明等海事部门。太仓、宝山、崇明三地海事水上交通管理中心建立了恶劣天气预警联动机制,按照“属地为主、强化协同、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原则,协同开展应急处置行动。“沪苏交界水域安全监管涉及沪苏两地海事部门,我们致力于打造沪苏恶劣天气船舶险情事故联合防范标杆区。”太仓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董萍介绍说。
为最大限度发挥各方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太仓海事局联合辖区及宝山、崇明海事等单位组织开展了长江航运新业态水上安全、集装箱落水、船舶溢油、汽渡船舶消防救生等十余次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提高水上搜救的组织协调水平,积累应急处置经验。
“除险队”除险务尽
浏河水道地处沪苏交界水域,黄浦江、浏河、杨林塘三个支流在这里汇聚,这片水域的安全畅通直接关系到沪苏水网的辐射能力。由于该片水域最宽处超过13公里,东南大风与东南走向航道耦合,导致波高浪急,小船易翻沉。近10年,浏河水道共发生船舶自沉事故14起,造成人员死亡失踪17人。且此处河口浅滩较多,容易导致船舶搁浅封堵航道,2015年以来船舶发生搁浅事故超过100起。
摸清事故险情规律后,太仓海事局成立“李雷除险队”,全面推进辖区安全知识宣贯、风险隐患排查、险情事故救助、事故调查处理、应急能力提升等工作。自成立以来,“李雷除险队”共组织治理浏河口冲滩修船污染水源地水质风险、普危船舶混靠的火灾爆炸隐患等风险隐患70余项;参与防抗台风“贝碧嘉”“梅花”、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现场应急驻守60余次、安全疏散船舶2000余艘次;参与处置船舶失控等险情60余起,船舶自沉、人员落水、集装箱落水等事故救援20余起,救助遇险船舶90余艘、遇险人员600余人。“李雷除险队”除险务尽,自2020年6月份以来,辖区连续4年保持人员零死亡。
成立“李雷除险队”。
“李雷除险队”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队伍在支撑。辖区已成立了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气象、海事、消防、港航企业等37名行业专家组成的水上搜救专家库,为搜救行动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参考。2012年成立的江苏省太仓市水上搜救志愿者总队成员达到近400名,队伍结构完善,覆盖领域丰富,专业素养较高,累计参与救助2000次,科普宣传36场次,受益人数超过3万余人,为水上搜救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装备现代化
长江太仓段日均船舶流量最高达1500余艘次,辖区多条航路汇集,船舶频繁横越航道,特别是辖区拥有渡运航线、化工品码头,以及太仓市、上海市3个饮用水取水口,重大安全风险十分突出。光靠传统手段无法满足监管与搜救需求,太仓海事局聚焦装备建设,努力提升搜救现代化水平。
目前,太仓海事辖区拥有溢油设备库1座、应急待命点3处,海巡艇6艘、救助艇2艘,完善了以搜救中心为中枢、以应急设备库为保障、以应急待命点为支点、以救助力量为抓手的水上搜救应急救援系统,全方位覆盖太仓港。
为进一步升级应急搜救装备,太仓海事推动建成崇明岛5套CCTV监测系统,配合南岸已建成的21个点位,组成覆盖全辖区的视频监控“一张网”。该局还组建无人机飞行大队,配备无人机7架,新建智能无人机场3座,实现了长江太仓段水域全覆盖。此外,该局还增加配备手持微光变倍夜视仪、自充气式救生衣、集装箱应急示位标、水上救生机器人等22类水上搜救器材,形成以“海巡艇+无人机+新型搜救装置”的智能搜救架构。
信息化时代,信号的稳定至关重要。太仓海事局协调中国移动在沿江设置9个点位的5G信号发射基站,基本实现长江太仓段5G信号覆盖,解决因江面宽阔导致网络信号不良的问题。建成水上“大交管”智能管控系统、水上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增强全域多维感知能力,切实提升水上搜救信息化水平。
● 记者手记——
从绝望到希望,从恐惧到无惧
人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会本能地恐惧,那么是谁,让我们马上从绝望到希望,从恐惧到无惧,一下子就变得坚强无比?
我想应该是人民子弟兵,是消防战士,是公安民警,是我刚刚采访过的海事人员。
当一家六口陷入绝境,面临灭顶之灾时,他们看到海巡船来了,那就是看到希望;
当180米的庞然大物要撞上2万吨的危化品船时,他们看到海事的身影,恐惧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船民手臂动脉大出血,听到海巡艇的鸣笛声时,他就知道,离医生不远了,救护车一定被安排在码头等着。
可是他们不知道,当面临人生从未经历过的大灾难时,海事人也曾恐惧过。但是身着制服,肩扛徽章,他们选择了风雨逆行,勇往直前,因为他们知道,船民想看到他们的身影,想听到他们的声音,因为那身影、那声音,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力量。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鏖战,也是一场人性光辉的展现。船民与海事,从来都是双向奔赴。当太仓海事人英勇防御台风的视频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后,无数网友被深深感动,纷纷留言致敬。
“太仓海事局在台风来临时,积极为船舶提供避风锚地,充分体现了太仓海事的责任和担当!”一位网民如是评论。
“在抗台战斗中,海事部门始终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心系百姓,向你们致敬,为你们点赞!”这是网民“中国老男人”的肺腑之言。
“太仓海事无惧狂风暴雨为我们船民服务,是我们船民真正的娘家人!真心对你们点赞!”这是船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
在采访时,很多船长反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如果当时他们不在,我肯定顶不住了。”海事人的分量,原来这么重!
初心不改,风浪中筑牢坚强堡垒;
永不言弃,分秒间化解各类险情;
用心筑梦,实战中提升搜救能力;
救死扶伤,言行间弘扬搜救文化。
这次采访,也让我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了更具象的认识。原来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心中有恐惧,但一想到人民、想到生命,就会变得无畏无惧,是“人民有期待,我们有行动”,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出现,“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本文图片由太仓海事局提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