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早的“中国”

这里有最早的“中国”
2024年10月12日 05:14 齐鲁晚报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让每个人都由衷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你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哪儿吗?这要从一件国宝青铜器何尊说起。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4个字,这是迄今发现“中国”一词最早来源,这件绝世国宝被发现和命名历经坎坷曲折,颇费周章。

  □孙晓明 孙辰龙

最早的“中国”

走进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中华石鼓园,仿佛推开了历史沉重的大门。园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依山而建,高台门阙、青铜厚土的造型,气势恢宏。展厅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的青铜器,历时长、数量多、种类丰富、价值弥高。漫步其中,就像徜徉在一座展现周秦文化、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海洋里。“镇院之宝”当数何尊,可能许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何尊,一座盛酒的西周青铜礼器,通体饰有四条透雕扉棱,整齐有序,极富立体感。器物纹饰华丽,腹部饰有兽面纹,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颇有灵动感。器形上圆下方,体现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用铭刻在底座上的12行122个古老汉字,讲述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故事: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其大意为: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还按照武王的礼,举行福祭,祭礼是从天室开始的。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大约在公元前1038年4月的一天,一位名叫“何”的年轻人,随同其他宗室子弟一起,在首都王宫受到周成王接见。成王告诉他们,由于自己的祖父文王受了“天命”,所以父亲武王才战胜了商王,从而有机会向“天”庄严宣告:“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4个字——便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宅兹”指“居住在这里”,“中国”指“国之中央”。这是汉字组合“中国”的最早来源。它的原意是:在“中央之地”定居,从那里治理天下的万民。武王所说的“中央之地”,并不是一个指示方位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贸易、矿产、运输、信息网络的中心,是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中心,是王朝血脉祭祀和传承的中心。

  可以说,“中央之地”是一张“存在之网”的中心,无数相互依存的人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牢牢挂在上面。武王克商之后的3000年中,“中央之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规模尺度不断变动,但“使华夏民族的所居之地成为天下的中心”,华夏民族这个念头却从来不曾消散过。

  何尊铭文中,“恭德裕天”中的“德”字,也颇具特点。甲骨文中的“德”,左边表示行走,右边是人的一只眼睛,意为看见就直着走过去获得它,表示得到的意思。西周金文中的“德”,其底部多出“心”字部首,以示道德,有“心”即“德”。何尊铭文“恭德裕天”中的“德”字,不仅展现了字形的变化,同时也表明3000多年前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现。在专家研究看来,周人已经产生了“德治”的思想,这套政治秩序开启了中国道德主义的政治传统,影响至今。

  在3000年时光的熔炉里,“宅兹中国”不再是姬姓氏族内部传承的嘱托与教诲,而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成为我们与祖先跨越千年时空的约定。

废品堆里的“铜疙瘩”

  何尊的出土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

  1963年秋季,一个阴雨天,宝鸡贾村镇农民陈堆夜里起夜时无意中发现自家后院坍塌的崖面上有亮光,当晚惊魂未定,疑为鬼脸,第二天清晨他和妻子搬来梯子、爬到崖上,陈堆抄起一把镢头,朝着崖背上的鬼眼睛处挖去,“咚”的一声,就掉下一疙瘩铜来,差点砸了陈堆的脚背。夫妻俩也不知道是个啥物件,就放置家里一个角落里,里面塞了一些烂棉花套子,时间一长老鼠还在里面做了窝,迫于生活压力,夫妻俩外出宁夏的固原讨生活,临走时,陈堆把他挖出的那口大铜尊交给了镇上的胞兄陈湖代为保管。

  到了1965年时,陈湖一家生活颇为困顿。这时他想起了老弟陈堆托他代管的大铜尊,觉得还有些分量,就找来一个破麻袋,去了宝鸡市的一家废品收购站,卖了30元给人家当废铜。

  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天,陕西宝鸡市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的佟太放有事没事地到废品站里去转悠。当时的废品站,堆积起来的废铜有一人多高。走近废铜堆的佟太放仔细地审视着每一件可能成为文物的东西。忽然,他的眼睛一亮,一件带有特殊纹饰的器物引起了他的注意。凑到近前一看,兴奋得他差点大叫起来。凭他深厚的文博知识和经验,知道眼前的这件青铜器非同一般,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变化。于是,他立即给单位保管部的主任王永光报告。由王永光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馆里的负责人。一听是宝贝,馆里来了不少人,到了废品站,按当时的废铜收购价值30元赎了回来。

  佟太放、王永光把这件青铜器拿回馆后,先是放在库房里,仔细地揣摩,觉得不是一般的宝贝,买了个保险柜,把这件青铜器锁在了里边。这一锁,就使这件青铜器在保险柜里待了近10年,直到1975年,“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在北京举行,这件造型独特、画案精美的青铜器被借调参展。至此,这件出土发现已经13个年头的青铜器物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

惊世发现

  恰巧负责筹备这次展览活动的人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鉴识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在陕西暂定名为饕餮纹铜尊的这件青铜器,甫一运抵北京,就到了马承源先生的手里。一般情况下,青铜类的器物出土时,因为长期埋在地下,浑身布满了铜锈。所以,要向社会展览时,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就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而除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正是马承源先生对这件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青铜器进行铜锈处理时,又使一个惊天的发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马承源先生见其内腹底部平坦,当时揣度,肯定会有一篇铭文在那里。于是,他便小心地清除铜锈,细心地观察锈迹下的变化,很快发现了远古铭文笔道的痕迹。经过细致认真的清理,一篇12行共计122字的铭文,赫然出现在这件青铜器的腹底上。马承源先生解读铭文,发现铜器是一位何姓古人所制,因此就为这件青铜器起了正式的名字:何尊。

  尊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主要用于古代的宴席上。一般先将酒注入尊中放在席旁,然后再舀到壶里,放在席上饮用。有两句古诗“座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讲的就是这回事。有了正式命名的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9厘米,口径29.6厘米,重14.6公斤。相互对称地铸造了四道扉楼,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再下到了颈部又衍变成蚕纹。到腹部及至圈足部分,就一满都是高浮雕的卷角饕餮纹了,自然地,处在落脚的部位就又是衬底的云雷纹。这便是后来,由马承源先生多次说过的“镇国三宝”何尊的基本造型,无处不庄严厚重,无处不美观大方。器内底部的铭文,除残损3字,余均清晰可辨。这就是何尊至为珍贵的价值所在了。其铭文可与先秦时的典籍《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篇章互为补充,是研究周初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

  铭文最特别最突出的就是“宅兹中国”四个字。一提“中国”两个字,每一个中国人的汗毛就立刻竖起来;每一个身上流着中国祖先的血脉基因的人,对汉语组成的“中国”二字,已深深嵌入自己的魂灵深处,渗透到了自己的每一根血管和每一根神经末梢上。

  在此之前,从历史文献中可以查到“中国”这个词组的文章,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梓材》对周成王的追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天把中国的土地和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当然,这时候的“中国”有很大的局限,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诗经·大雅·民劳》中,也提到了“中国”二字,所谓:“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小雅·六月序》中同样地提到了“中国”二字。即:“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如今,石破天惊一般,青铜何尊使得“中国”二字的记载一下子有了至为厚重的明证,这是何其有幸的大事件啊!诚然,当今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推进,逐渐变得浩大而广袤,其意也不是“宅兹中国”那般模样,而成一个多民族团结友爱的庞大国家的国名,然其所具有象征和历史意义仍然是极其重大深远的。

  1976年,中美外交的坚冰刚刚打破不久,我国文物部门特拟组织一批文物赴美国展览,美方有识之士,来函请求,参加这次展览的文物务必包括何尊在内。而美方为了保证何尊的安全,为其投保高达3000万美元。

  这是何尊赴国外展览少有几次的头一次。2002年,国家文物局制定文物等级,拟定64件文物永久性不准出国展览,何尊是其中最无争议的一件国宝。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铭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