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本版梳理了保险业从零起步、从弱到强及坚守初心、革故鼎新的75年风雨历程。历史向我们昭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保险业取得重大成就的首要经验,也是新征程上保险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书写共和国千秋伟业的根本保证。
□记者 朱艳霞 房文彬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具备极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礼记》中记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最古老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积谷防饥”“常平仓制”则是财产保险的萌芽。
古人智慧延续至今。我国保险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复业、兴起、转型等重大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保费收入显著增长,投资渠道持续拓宽,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公司数量达239家,总资产达33.9万亿元人民币(下同)。
发展:从1到239
新中国的保险业在曲折中前行。
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的起点。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由于历史原因,保险业的发展几乎停滞。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业才迎来真正的春天。
具体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业的故事主要分为三个篇章:
1949年—1978年,我国初步建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保险服务体系。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保险理念开始形成,但1958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
1979年—2001年,我国保险市场经济初步形成。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号角,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随着后续多家保险公司不断涌现,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成立。
2002年至今,我国保险业迎来腾飞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率先开放保险业,外资保险公司加速批设,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日新者日进。保险业自复业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程度加深,我国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日益增多,从1家到239家,从只有一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到目前保险集团、政策性保险公司、财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元化经营主体并立,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保险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中,保险业受到高度重视,也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中国保险研究所所长魏丽表示。
在中华保险研究所首席保险研究员邱剑看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业不断服务经济发展和风险保障,不断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资金运用能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和领域,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粗放到精细、从线下到线上、从规模到质量、从跟随到引领的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保险业总赔付金额在逐年提升,20多年间增长了60多倍,保险种类不断丰富多样,保险服务不断创新发展,保险科技不断转型升级,‘保险+综合服务’模式初显锋芒,保险业总资产保持快速增长。”邱剑进一步补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则认为,75年来,我国从一家保险机构出发,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保险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中国保险经验”。
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
我国保险业在实现法人机构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产品和服务也更加多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险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财产险方面,车险、农险、各类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巨灾保险等新产品不断涌现,风险减量服务持续跟进;人身险方面,从普通型寿险到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寿险,到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以及长护险、大病保险等政府项目经办,再到“保险+养老社区”服务模式,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标志着财险业的新篇章。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车险已成为财险业的重要支柱。在车险领域,交强险是我国第一个法定强制保险,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人民群众车险保障需求日益增长,从2009年开始,我国多次推行车险改革举措,涉及条款、费率、产品、服务、市场和监管等多个方面,通过“降价、增保、提质”,让车主直观感受到车险“加量减价”,推动保险业更好满足消费者保险保障需求。
同时,车险紧扣时代创新脉搏,顺应新能源汽车产业革命发展方向,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为新能源汽车保险消费者打造更加专业的保险服务,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险发展历史悠久。1993年国务院颁布《农业保险条例》后,农业保险步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在2007年以后,随着财政补贴农险政策的实施,农险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经过持续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对农户的保障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我国保险业积极推进巨灾保险制度建设。2015年,通过组建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地震巨灾保险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运行。2024年初,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印发通知,将原有的单一地震风险保障扩展为包含地震、台风、洪水、强降雨、滑坡等主要自然灾害在内的综合性巨灾保障,并实现基本保险金额翻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底,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累计为全国2170万户次居民提供8034亿元住宅巨灾风险保障。
人身险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样波澜壮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身险需求迅速增长。从最初的传统寿险产品,到后来的分红险、万能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人身险市场日益繁荣。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身险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多家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外资保险公司也通过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同时,随着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引入和完善,人身险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人身险业在监管政策引导下,逐步回归保障本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产品的保障功能,减少投资型产品比例,提高产品性价比。同时,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赢得广大消费者信赖。
惠民保自2015年在深圳萌芽,凭借门槛低、保费低等优势,2020年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下迎来迅猛增长期。截至目前,全国多地推出200多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商业养老保险被寄予厚望。截至2023年底,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特别是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市场上已有60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和万能保险等,有效助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从宏观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障社会民生、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从微观来看,我国保险业为企业和个人分散风险,减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财务负担,减轻经济压力,从而保障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民众家庭生活安定。”邱剑表示。
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改革是行业永恒的主题。
在监管引领下,保险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车险综改、人身险费改及营销体制改革、险资投资的演变等。同时,保险业自身也经历着治理结构、数字化等方面的革新,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需求。
在人身险领域,费率改革和营销体制改革聚焦简化产品设计、降低费用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以及探索更加高效、合规的营销渠道和模式。以预定利率为例,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我国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经历多次调整,近期监管部门发文明确,未来将参考LPR等长期利率动态调整。
车险是财险业的“基本盘”。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进车险综合改革,旨在通过优化定价机制、扩大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措施,促进市场竞争,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提高保险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在险资运用方面,保险资金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投资策略和监管框架不断优化。近年来,监管部门放宽险资投资范围,鼓励险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股权投资、绿色金融等领域,既拓宽了险资的投资渠道,也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险资投资的风险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在治理结构方面,保险业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提升决策效率和透明度,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数字化革新则是当前保险业的另一大趋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定制化、服务智能化、运营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与此同时,保险机构自身也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发展活力。例如,中国平安成立36年来,经历四个阶段的改革,每次改革都令其实现“蜕变”。
“第一个十年我们称之为销售驱动,主要是从无到有的业务拓荒。比如,在国内率先推行个人寿险营销业务、制定第一套寿险营销方案等。第二个十年进化为服务驱动,开始实践综合金融,搭建了‘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经营运作模式,公司治理真正与国际标准接轨。第三个十年开启科技驱动,逐步探索‘金融+科技’战略,通过科技手段赋能金融主业发展。第四个十年则是需求驱动,推进‘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中国平安总经理兼首席联席执行官谢永林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谢永林看来,改革是与时俱进的生动注脚。“综合金融为平安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率,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以及更高的客户留存率”。
开放:引进来、走出去蹄疾步稳
中国对外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保险业不断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接世界。
“2020年,获益于新一轮金融开放,友邦成功在中国内地完成‘分改子’,友邦人寿正式成立,成为内地首家外资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分改子’使友邦得以将业务经营范围拓展至更广泛区域,扎根更广阔市场。”友邦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深圳、四川、湖北、河南、天津、河北等地开展业务。
在政策引导下,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呈现出稳健发展态势,市场份额逐年提升。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与活力,也体现了外资保险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信心。
“一直以来,友邦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坚持投资中国、深耕中国,积极将自身成长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大局。”友邦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友邦正迎来中国寿险业最好的时代。随着外资持股人身保险公司比例的放开,外资进入寿险业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这极大提升了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的灵活度与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包括友邦在内的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内地保险市场的发展动力。开放有助于促进竞争,竞争有助于提高效率。中国金融市场容量巨大,保险业更是方兴未艾,外资险企将在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
与此同时,中资保险机构不断优化海外网络布局,努力提升保险服务覆盖面,通过“走出去”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风险保障体系。
近年来,中国人保持续完善国际化拓展模式,围绕国内重要客户的海外保障需求,健全海外服务网络和风险管理平台。同时,高质量打造人保香港国际化窗口,持续提高对驻港中资企业的保险服务深度。充分发挥人保财险在海外业务拓展以及人保香港区位优势,推动人保财险与人保香港创新构建国际业务境内外一体化协作模式,全力保障服务中国海外利益。
2020年,中国再保发起成立国内唯一专门从事“一带一路”风险管理的行业平台——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并构建了独有的全球化保险服务体系,建立了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的23家经营网点,搭建了遍及136个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合作“朋友圈”,依托现有全球化服务体系,服务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有关项目。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再保向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上千个中国企业以及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累计提供综合性风险保障超万亿元。
2013年以来,中国信保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和投资承保金额超2.1万亿美元,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定期寿险、意外、医疗费用、紧急救援和住院津贴等多层次境外人员保障体系,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人员往来。近年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承保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建设的近600家中资海外业务,承担风险保额超百亿元。
未来:谱写新篇章
所有的创新,只为了更好服务人民。所有的努力,只为了保险业日新月异。
75年来,中国保险业蓬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保险业仍面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部分创新型产品不符合保险原理、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已成为保险业的重要任务。9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10年的改革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安排。
魏丽提出,未来,保险业要把“以客户为中心”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把社会管理上升到助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同时要在为人民服务中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保障能力与水平。
中国人保表示,要持续发挥保险的功能性,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突出保险的人民性,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同时,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回顾75年,中国保险业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到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一部党领导保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恢宏史诗。
透视75年,中国保险业不断革故鼎新、探索转型,但初心不变,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保险保障本源。
展望未来,在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保险业一定能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