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张燮林是一家乒乓球俱乐部的常客,上了年纪的会员对他并不陌生。
他是新中国乒乓界曾经叱咤风云的乒坛国手,也是率领中国女乒在世乒赛上称霸的一代功勋教练。如今虽已耄耋之年,张燮林的生活依然没有离开乒乓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他被授予“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中国乒乓球的辉煌历史中,张燮林的地位举足轻重。运动员时期,他以独特的直拍长胶削球技术独步天下,变幻莫测的打法让他享有“乒坛魔术师”的美誉,曾相继为中国队夺得第一个男双、混双世界冠军。
转型为教练后,张燮林曾率中国女队斩获10届世乒赛团体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和3枚奥运金牌,还发掘过邓亚萍、乔红、焦志敏、葛新爱等大批世界冠军,在“乒坛魔术师”的头衔上,又多了一个“点石成金手”的称号。当年他提出让14岁的邓亚萍进国家队时,教练组前前后后开了三次会。
记者:您看好她什么?
张燮林:乒乓球有个特点,胖的人有胖的人的球,高的人有高的球,矮的人有矮的人的特点。邓亚萍,只要对方打过网的球在她台子上跳起来都比网高。从我们内行人来说都是机会球,我说她个子矮有这个优势,看的球都是机会球,把大家说笑了。
记者:她有这样的优势,为什么大家觉得您选她不见得是对的?
张燮林:她确实太矮了,人家说你可以去找一个身材比较好的,年纪轻的,有发展前途的。
记者: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不选更好的?
张燮林:我们其中有一个女教练,她说了一句话有点激怒我了。她就说张指导,老是邓亚萍,你要注意国家乒乓球队的形象。她说形象,我说这是打球又不是选美。
由于邓亚萍入队是张燮林主张并同意的,他自然而然成为邓亚萍的主管教练。在张燮林的执教下,邓亚萍开启了属于她的时代。职业生涯中,邓亚萍共获得4枚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还是乒坛历史上第一位女子大满贯得主。
记者:事实证明您的眼光是准的。
张燮林:她训练刻苦,这个孩子真是拼了命。我们训练是下午5点55分结束,结束以后有的队员们去洗澡了,她还要再找另外一个队员,也是刻苦的队员,说,我们两个再加班,我陪你40分钟,你陪我40分钟,打到后来脚都肿了。她训练有时候我也叫她停。所以邓亚萍自己说,一上场她就在想,我一定要赢你。我平时这么刻苦,别人受不了的罪我在受,我为什么要输给你?
由于经常加班错过食堂的饭点,邓亚萍只好在宿舍里吃方便面。有一次张燮林去查房,知道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就与爱人商量,拿了鸡蛋给邓亚萍增加营养。但在训练场上,张燮林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张燮林:凭良心说,我没有一个好脸给她们队员的。我从来不表扬,没说邓亚萍练球刻苦大家向她学习。
记者:你这个冷脸是为了什么?
张燮林:我不是冷脸也是笑嘻嘻的,她们跟我都挺好,表扬不要动脑筋,发挥好打赢比赛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批评你要动脑筋,我要说出来你为什么错,邓亚萍也是这样,我给她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她一打又赢了,那么她当然佩服我了。
与爱徒们不同,张燮林的乒乓球启蒙并没有专业教练指导。1940年,张燮林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对乒乓球感兴趣。在上海汽轮机厂技校时,他一边学习一边用业余时间参加比赛。这份坚持与执着,为张燮林带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他被调入上海市乒乓球代表队。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世界大赛,张燮林入选世乒赛参赛阵容。当时,弧圈球在日本横空出世,教练组安排他作为“秘密武器”,以削球应对日本队弧圈球。在单打比赛中,张燮林一鸣惊人,先后淘汰了日本名将星野和三木,为队友庄则栋首夺男单冠军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自己也登上男单季军的领奖台。
记者:不是说当时您是秘密武器吗?为什么还让您上场打。
张燮林:要试一试到底有效没有效。傅其芳教练就跟我讲,他说“小张27届有个团体赛,报你,你敢不敢?”他试探我的心理。
记者:问你敢不敢,你敢是不敢呢?
张燮林:我嗓子挺大,我说傅指导,你敢排我就敢打。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中国队还在男团决赛中力压日本队首次夺冠。这次比赛改变了世界乒坛格局,中国乒乓球运动强势崛起,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张燮林:原来日本队我们知道它是乒乓球强国,我们邀请他们来到中国来访问,那时候他们不答应。后来26届把日本队打败,他觉得中国队可以交流了。
1963年,张燮林首次担当中国队男团第一主力,征战第27届世乒赛。与日本队决赛时,中国队开局失利,丢掉了第一分,张燮林登场,用两个2-0把日本队主力三木和木村打得一筹莫展,为中国队成功卫冕世乒赛男团冠军立下奇功。
单打比赛,张燮林又以3-2淘汰了日本的世界冠军、后来的国际乒联第三任主席荻村伊智朗,再次扫清了中国队蝉联男单冠军的头号劲敌,并再夺男单季军。此外,他还与王志良合作,成为中国第一个男双世界冠军“伊朗杯”的得主。
1965年,在第28届世乒赛上,张燮林虽然成为众矢之的,但他“魔力未减”,团体决赛再挫日本队主力小中健,单打中力挫几名欧洲高手,为中国队取得男团、男单的“三连冠”立下汗马功劳。
1971年,在第31届名古屋世乒赛上,张燮林和林慧卿搭档,为中国队赢得第一个混双世界冠军。也正是这届世乒赛,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自此,乒乓球的影响力超越了竞技范畴,成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增进友谊的纽带。
张燮林:我还受过周总理的批评。
记者:为什么?
张燮林:一次接见,突然总理问我,张燮林你怎么把荻村伊智朗先生打败了?因为我跟荻村伊智朗打表演,一个攻一个削,好看。荻村伊智朗已经是国际乒联的理事,工作繁忙根本没有练球。一开始我心里就不想赢他,人家各方面比我高,又是老前辈,到这里我赢了说不过去。
张燮林:所以我在打球的时候我都留一手,都是半高球,机会都在他手上。后来我赢了,赢了以后总理批评,说你不懂礼貌,胜之不武,让之有德。因为这个是友好比赛,不是奥运会冠亚军决赛,这个是两国人民之间的运动员之间的友好,就这两句话,很荣幸受到总理的批评。
1972年,张燮林正式告别运动员生涯,成为国乒教练。由于中国女队连续两届在世乒赛团体赛上失利,1975年,张燮林临危受命,出任中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同年的第33届世乒赛,时隔10年,中国女队再一次摘得团体桂冠,还自此实现了史无前例的世乒赛女团“八连冠”。执教期间,张燮林始终密切关注世界乒坛的发展潮流,注重后备人才培养。
张燮林做教练指挥比赛,讲究各种打法的配合和平衡。在他的麾下,有长胶全攻型的邓亚萍、横板两面弧圈打法的乔红、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的焦志敏、长胶削攻型的葛新爱和童玲,还有实力国手曹燕华等众多世界级选手。在张燮林的引领下,中国女乒独领风骚,长期称霸。其爱徒邓亚萍更是成长为中国女子乒坛第一代“大魔王”。
张燮林一直记得一件往事,那是邓亚萍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决赛对战队友李惠芬,当时张燮林在看台上观战,其中李惠芬有一个擦边球,裁判没看见,邓亚萍也不承认,最终那场比赛邓亚萍获得冠军。事后,张燮林找邓亚萍谈话,要求她给李惠芬赔礼道歉并作书面检讨。
记者:您作为她的教练赢难道不是目的吗,为什么还要说她擦边球没有主动向裁判去汇报。
张燮林:这个提到高度来说这是人品,人家擦边你说你没有看见,你不是瞎说吗?
张燮林:裁判也没有看到,李惠芬看到了。我相信100%邓亚萍知道这个是擦边,但她没有承认。后来我就找她谈话,我说亚萍打乒乓球,赢球你还要赢人家的心,赢球要叫人家服,我今天输给你我服。
张燮林:后来我非常高兴,这个事情发生后,在北京体育馆打了世界锦标赛,她跟乔红双打,对面是韩国的关键球有一个擦边。
记者:谁擦边了?
张燮林:对方擦过来擦边,乔红都没有看见,裁判也没有看见,邓亚萍举手,擦边。这场球输了,我很高兴,邓亚萍的层次上去了。
记者:但是您作为教练会不会面对这个选择?就是如果我不说,这个冠军是中国的。如果我说了,邓亚萍层次上去了,但是冠军是别人了。
张燮林:我没有选择,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擦边就是擦边。乒乓球这个项目就应该这样,这个是一个正气,运动员必须品德要好,要赢球赢心。
张燮林曾将自己当主教练多年的经验和法宝总结为“二十八个心”,包括专心、好奇心、爱心、苦口婆心等等,既有赛场上的规范,也有赛场下的指导。
张燮林:我还批评她签字,她原来“邓亚萍”三个字,拿到我面前我根本不认识,我说哪一个是邓亚萍?
记者:那管的目的是什么?
张燮林:教她做人。人家小孩没有纸,在地上捡了一张纸,她一开始不给人家签名。我也说她的,我说你得要签,人家尊重你、喜欢你,你可以后面加一句话,以后拿一个干净的纸。她听进去了,你看现在看邓亚萍签个字,就中间一个亚字看不出来,前后两个还看得见。
记者: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有一点发生变化了,就是喜欢运动员的这些观众,现在叫“粉丝”,有的时候会过度,有的时候甚至会失态。
张燮林:现在都看不懂这些事情,有一次比赛我去看了,一进体育馆,少说有四五十个人,都戴着口罩,还拿了照相机,我看不懂。
记者:回头看看为什么中国的乒乓球能一路高歌猛进、长盛不衰,您在里面有过一段经历,是什么原因?
张燮林:我总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一个传承,包括现在队员的刻苦训练,了解世界乒乓球的情况,互相帮助。这一次巴黎奥运会,包括邓亚萍也去陪他们练了,这些都是好的传统,都继承下来。所以在这一次奥运会上也充分体现,能够拿5块金牌不简单,所以我们这些队员真是很可爱。
制片人丨刘斌记者丨董倩策划丨黄瑛 陈朋编导丨丁芳摄像丨杨帆 刘洪波 高忠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