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这个周末,上海赛艇公开赛(以下简称“上艇”),再次化作申城最靓丽动感的风景线,成为沪上百姓的话题中心。
从三年前“上艇”诞生,到如今,申城广大市民已然从看新鲜、看热闹、看情怀,到开始看门道,并期待赛事的到来和提升。
更让人高兴的是,赛艇的种子已经在沪上学生群体中,慢慢生根发芽。“如此多优秀的队伍集结在上艇,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文化的体现。”上海海洋大学赛艇队队员尚奕成说。
9月28日,冠军英国国家赛艇队(中)、亚军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左)、季军剑桥大学赛艇队在八人艇500米城市冲刺赛精英组W8+颁奖仪式上。 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于9月28日至29日在苏州河水域举行。本届赛事共有41支八人艇队伍、11支四人艇队伍,以及16名单人艇运动员参赛,总人数约650人。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引领沪上赛艇运动良性成长
“上艇又一年,立信的同学们与赛事一同成长,希望未来更多个4年、5年、10年……我们将继续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赛艇传奇!”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教师,曾经的赛艇世界杯亚军何翌,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自己弟子们征战本届“上艇”的靓影,并写下一段感言。
去年, 来自“立信”的两位高校学生,代表中国出战了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的预赛——进大学时两人甚至还从未摸过桨,这是非专业运动员首次站上这样的国际舞台,也意味着一种新的中国高校赛艇发展模式正慢慢冒头。何翌告诉记者,参加“上艇”的校队队员们,几乎都是以运动社团的名义一个个招来的。“虽然以这样的模式开展赛艇运动的高校,在上海依然只有个位数,但运动开展的势头还是很好的!”何翌说。
在何翌看来,“上艇”,可以看作是这一新模式的“摇篮”。
这几年来,“上艇”拿出了全上海最好的水上资源,并在原先高校组的基础上,增加了“高校争霸赛”板块,有意营造高校之间的竞争。今年,赛事继续“两手并划”,专业层面,除了去年已经参与上艇较量的剑桥大学赛艇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赛艇队、澳大利亚国家队外,还特邀英国国家队等精英队伍参与比拼;推广层面,增设青少年组及企业荣耀组,五所中学的孩子们参与到青少年组的较量,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12岁。此外,“高校之王评选”、“上艇未来之星计划”等活动,也正助推赛艇文化推广、赛艇竞技水平和赛艇国际交流实践,在沪上青少年赛艇爱好者中进一步发酵和提升。
赛艇是最早传入上海的西方体育项目之一,但在过去很多年里仅限于专业运动员培养,公众认知度和普及度较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虽然20多年前就开始尝试赛艇运动,但这项运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在高校圈子里形成气候。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上艇”这一规格高、门槛低的自主品牌赛事,正在引领沪上赛艇运动良性成长。
我们的“牛剑争霸”会实现吗
“在剑桥,最受欢迎不是读书,而是赛艇,超过六成的学生玩赛艇。”剑桥赛艇队的一位队员介绍,剑桥有30多个学院设有赛艇俱乐部,每个俱乐部又至少有两三支队伍,男女队都有。
1829年,两名分别就读牛津、剑桥且都叫查尔斯的好友突发奇想——搞一场两校划船对抗赛。首届比赛在远离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游举行,有2万人观看。此后,这项比赛不断完善。尽管规定参赛的必须是在校学生,但队中不时有来自各国的奥运会冠军。同时,比赛接受企业赞助,冠名权也可以卖给企业。每年赛事都有几十万人到泰晤士河两岸观看,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更是数以百万计。校方曾做过统计,一个学生加入俱乐部,整个大学阶段至少要花费6个多月时间在赛艇上。这意味着,他们一边玩赛艇,一边要兼顾繁重的学习。而剑桥100多支队伍中,只有一支队伍能代表学校参加最终较量。如此艰苦,却有如此多的人喜欢,足见赛艇运动本身的魅力。
赛艇运动本身是一个宝藏,推广赛艇、传播赛艇精神,其实也是孕育一种可以凝心铸魂的城市精神。“上艇”之所以如此重视赛艇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普及,是为了能在这座城市种下一颗赛艇的种子。
中国赛艇如何在校园中掀起更大的波澜?在何翌看来最关键是四大要素:其一,可以供学生开展赛艇运动的训练河道;其二,一定的经济支撑(一条艇大概30-40万,一支桨万把块);其三,训练的河道还得维护管理,环境也得符合标准;其四,需要更多本土的校园赛事,和“上艇”一起形成赛事矩阵。
不管怎么说,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的卓有成效,以及黄浦江与苏州河岸线的先后贯通开放,上海的“一江一河”已开始成为赛艇运动绝佳的舞台。相信随着“上艇”一年一年办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拿起桨,划出中国赛艇一片新的天地。
栏目主编: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何翌 海沙尔 新华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