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迷《水浒》

日本为何迷《水浒》
2024年09月25日 14:35 北京晚报

  ▌蔡辉

日本浮世绘歌川国芳《行者武松》

  据报道,日本计划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拍成电视连续剧,知名演员织田裕二饰宋江,引起广泛关注。

  其实,1973年日本拍过一版,丹波哲郎、中村敦夫等担纲,共26集,网上能看到。中国网友称它“剧情狗血,人物猥琐”,剧中“鲁智深像武松,武松像穿着兽皮的野蛮人”“潘金莲堪称史上最丑”,且“武打设计像奥特曼打怪兽”,但也有网友表示“节奏还挺快的”,可以当成喜剧看。

  对日版《水浒传》,有网友担心:“不会故意丑化吧?”有些多虑。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受日本读者偏爱。清末文人燕南尚生曾好奇:“日本志士不译吾之《金瓶梅》,不译吾之《西游记》,其待《水浒》,不已见耶?”他的答案是:“《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振信义矣。”

  日本现存《水浒传》版本种类多于中国,且日本人对《水浒传》版本的研究更早。仅“翻案本”(相当于仿写)便多达21种,其中泷泽马琴(又称曲亭马琴)的《南总里见八犬传》(一般简称《八犬传》)被称为“江户小说之冠”。

  中日文化不同,日本人对《水浒传》确有误读,“翻案本”虽多,无一能与原著主题比肩。翻拍电视剧只能呈现日本人对《水浒传》的理解,但它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致敬,应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宽容地去看待。

  《水浒传》难理解

  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争议最多。

  一方面,写法凌乱,衔接不足。金圣叹曾批评:“太无脚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另一方面,血腥描写多,冲淡了主题。清代胡林翼说:“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水浒传》究竟要表达什么,历代争讼不休。据学者张同胜钩沉,计有忠义说、诲盗说、农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市民说、游民说等,都有道理,又都不完备。

  《水浒传》中的英雄既讲忠义,又滥杀无辜;既反抗压迫,又渴望投降;既追求个人自由,又不尊重他人自由;既重视道德,又流里流气……为突出主题,金圣叹不惜“腰斩水浒”,被鲁迅讽刺为:“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

  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在理解中,一切陈述的意义才得以形成和完成。”可《水浒传》太难理解。

  《水浒传》从史实到成书,历400余年:其本事是“淮南盗”,影响不大;南宋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无非屡战屡败后,乞灵豪杰;元代有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水浒戏”(现存6种),表达了“以侠补儒”之梦,梁山未必实指,而是公用符号,关汉卿的《鲁斋郎》中也有梁山;明清转向忠义,英雄们不再“勇悍狂侠”,而是“替天行道”……

  “水浒故事”是多位作者接力完成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主题均不同,这使它很难被整体阐释,可“部分阐释”又等于没阐释。

  学白话 读小说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想深入学习,只能靠汉籍。当时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均识汉字,可用“训读本”(用汉字书写,文序按日本语法)学习。但白话小说使用大量俗语,受过教育的日本人也难看懂。

  《水浒传》受欢迎,与唐通事教育有关。

  唐通事即汉语翻译官,初期多是来自福建的中国侨民。据学者严绍璗钩沉,1672年,避明末战乱而居长崎的中国人达35家,冯六最早担任唐通事,以后又有刘一水、陈严正、郑干辅等。到后来,担任唐通事的是华裔,如深见玄岱,他是中国人高寿觉的孙子;再如庄左卫门、元右卫门,分别是中国人卢君玉的儿子和曾孙。再后来,日本人也当唐通事,1664年时,已达167人。

  日本人想当唐通事,六七岁便开始学汉语白话文,十五六岁出任稽古通事,随大通事、小通事到港迎华人商船,现场学习,并协助起草呈文等。20岁时,可升任小通事。

  学白话汉语,必读小说,唐通事雨森芳洲说:“我东人欲学唐话,除小说无下手处。”据教学要求,“中级阶段结束后,便向上级阶段移进,读《今古奇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一类口语小说。”

  宗教信仰也推动了《水浒传》的阅读。

  1654年,63岁的隐元法师率30名弟子从厦门到日本长崎,开日本黄檗宗,是日本禅宗三大派之一。黄檗宗作为禅宗支脉,起于福建的黄檗山,要求信徒能阅读汉语经文,并用汉语诵经。当时的日本将军、武士大多信奉禅宗,隐元法师受日本天皇和德川幕府将军护持,推进了当时日本高层学汉语的风尚。

  “市民说”或最具概括力

  学者舒媛媛在《水浒故事之流变与传播研究》中指出:“通观《水浒传》,可以概括出三个关键词:英雄、感伤、虚无。”在她看来,《水浒传》不只是英雄传奇,也是一部充满感伤的小说,没人能真正面对死生幻灭的轮回,在英雄豪迈的背后,是无尽的忧伤,正如宋江的哀叹:“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水浒传》中饱含着对存在、对永恒、对自我的深刻反思:梦想永在远方,现实注定挫折,这种痛彻心扉的生命体验,与传统中国的市民精神完美契合。日本学者村上知行曾表示,《水浒传》“对了解中国人,特别是了解中国人民大众的国民性,也会起很大的作用”,“很好地阅读这样的书……能够自然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气质”。

  《水浒传》刚传入日本时,能理解这一点的日本人并不多。

  最早传入日本的《水浒传》,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版,当时福建与日本贸易往来多,自两宋起,福建建阳便已成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建本、蜀本和浙本)。

  1633年至1639年,日本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只许中国、朝鲜、琉球、北海道等地商船赴日贸易。中国商船将大量图书贩至长崎港。据日本海关的《商舶载来书目》,1693年至1803年的110年间,共有43艘中国商船赴日售汉籍,4871种汉籍传入日本。到19世纪初,70%至80%的汉籍已进入日本。

  日本学者大庭修称,1711年,名为“五和一号”的商船一次便带去汉籍86种,1100余册。

  汉籍卖到一字一金

  《水浒传》初入日本,只在贵族家。

  据学者赵苗在《〈水浒传〉与江户日本》中钩沉,日本名僧元正上人听说新到汉籍,抱病拄杖去看,见目录中有《水浒传》,忙查问,得知已售,无比怅然。他因读明代名诗人袁宏道《听朱先生说〈水浒传〉》中“后来读水浒,文字益奇变”,始知有这本书。

  元正上人说:“新刊行的中国书籍价格奇贵,几乎一字一金,自己囊中羞涩买不起啊。而自己如此爱好书籍,大概前世是书虫的缘故吧。”

  1757年,冈岛冠山将《水浒传》译成日文。他本名璞,号冠山,是长崎人,曾任唐通事。他的译本只刻印到20回,却引起轰动,被尊为“第一位先觉者”。

  江户时代市民文化迅速发展,却无佳作,日本学者中村幸彦说:“对当时的有识者来说,中古物语已成了古典,如同隔云看花,既不为其所好,除了西鹤、其碛的粗野庸俗的作品,就再无其他可看的小说了。正在这时如同晴天霹雳,出现在眼前的第一部可以称之为小说的小说,就是《水浒传》了。”

  1688年,到长崎的中国人达9182人,积极宣传《水浒传》,比如华裔彭城宜义,在长崎开讲《水浒传》,培养了许多爱好者。

  还有一点很重要,即《水浒传》中有复仇主题,正对日本读者口味。戴季陶在《日本论》中说:“日本从前那些文学家往往把复仇的事实,当作最好的题材,或是用小说描写复仇者的性格,或是用诗歌去赞美他的行为。近代还有许多人,以为这复仇的事实,是日本人最高尚的精神,是日本人最优美的性格。”

  武松改去打野猪

  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任侠道”崛起的时代。

  据学者姜滨钩沉,此前日本主流是“武士道”,他们是贵族,凌驾在平民之上。可城市发展,商人崛起,下层武士没落,“町奴”(平民游侠)与“旗本奴”(下层武士)矛盾激化,各自结成黑社会。他们从《水浒传》中找到偶像——“无良”(不良)僧侣鲁智深、浪荡公子史进、憨直“阿呆”(傻)李逵、坚忍教头林冲。

  这四人代表着僧人、商人、忠仆、武士,与“任侠道”的身份相通。日本学者中本知利说:“他们(水浒英雄)在故事中张扬的反权力性精神,强烈的认同诉求,应该就是日本任侠性格形成的原点。”“任侠道”还模仿了燕青、史进的文身。

  1768年,日本作家北壶游写出《湘江八雄传》,是最早的“翻案《水浒》”,以后有《本朝水浒传》《日本水浒传》《坂东忠义传》《女水浒传》《梁山一步谈》《忠臣水浒传》等,都是毫不含糊地抄袭,有的甚至成了纯搞笑。

  比如《忠臣水浒传》,署名山东京传,作者本名岩濑田藏,因《水浒传》讲山东故事,自号“山东子”。书中大星由良即宋江,兼好法师即九天玄女;潘金莲与孙二娘合成一人,即母夜叉;勘平是武松,小说中打的不是虎,而是野猪……为表明野猪也很厉害,作者还赋诗一首:“西阜野猪尤可怖,景阳猛虎复何凶?请看烈汉能捉杀,不减梁山泊武松。”

  小说中有高衙内调戏林冲妻,还有女英雄户难濑一,擅双刀,作者特别写道:“人们都称她是梁山泊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的再世。”

  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

  “翻案《水浒》”中的代表作即《南总里见八犬传》,作者泷泽马琴出身下级武士家庭,用28年完成这部200万字的小说,主角是8个念珠转生的武士,代表“仁义礼智,忠信孝悌”8种美德。从艺术价值看,它远不如《水浒传》。

  《南总里见八犬传》缺乏《水浒传》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缺乏立体感。据学者勾艳军钩沉,泷泽马琴批评《水浒传》:“劝惩过于隐晦,致今无善悟之者,徒观其表不过是强人之侠义,甚为可惜。”“《水浒传》作者之大意,以草贼为贤,以衣冠为贼,其笔力如尽人情,诚为小说之巨擘,后世无加之者,但距劝惩过远。”

  泷泽马琴认为《水浒传》中残忍描写太多,教人作恶,他想写一本能劝善的小说。虽有道理,但不能走向另一极端——片面强调社会效果,不计文本质量。日本著名学者盐谷温称赞《水浒传》:“结构的雄大,文字的刚健,人物描写的精细,不独为中国小说之冠冕,且足以雄飞于世界的文坛。”他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后来舶入日本的《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得到更多赞美,可从社会的影响力、穿透力看,《水浒传》明显更优。

  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艺术追求的是美,美会用不寻常的方式兑现其社会价值——《水浒传》打开了一个另类的生活空间,为思考人生拓展出全新视角,其意义高于日本“翻案《水浒》”们力挺的“忠义精神”。而思想上欠高度,表达上又放不开,恰恰是1973年版《水浒传》电视剧的最大问题,但愿新版别再掉到这个坑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