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日前,央广网报道,江苏无锡虹桥医院放射影像科医生朱成刚举报该院涉嫌骗保。针对相关举报,国家医保局派出飞行检查组,于23日上午进驻该院开展专项检查。9月24日,无锡市医保局发布最新情况通报称,目前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情况基本查实。无锡市医保局已取消其医保定点资格,公安机关刑事立案。9月23日,无锡虹桥医院法定代表人、院长等15名涉案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民营医院现已停业。
在此之前,这家医院被举报的一些细节可谓让人惊掉下巴:多名患者CT影像几乎一样,一台机器1分钟做2次核磁共振等等。而从这次国家医保局实地飞检的情况看,该医院的确是“疑点重重”。
如调查发现,该院的影像学记录和病历,由于删除、权限屏蔽、分属科室复杂等,很多本该在放射科登记的检查记录,却登记在了体检中心的名下,这对检查组进一步检查造成了阻碍。如此毁数据、改系统、删记录,明显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现在,当地医保局确认该院骗保情况基本属实,算是初步给出了定性。而在更完整的调查结论正式公布前,这家医院到底如何能够走到今天,仍留下了想象空间。
比如,面对医生的举报,当地医保部门最初的态度是这样的:因提供的线索涉及人员较多,所反映问题距今时间较长,在前期核查中对提供线索无法确认核实。这番颇为暧昧的回复,再结合目前国家医保局飞检的情况看,很难不让人心生疑问:对于该院的骗保操作,当地医保部门是否真的完全不知情?对于举报内容,到底是“无法核实”,还是“不想核实”?
其实,无论是举报者给出的一些奇葩细节,还是调查组一进入就能够发现种种不寻常的问题,都表明医疗机构的骗保行为,未必真的有那么隐秘,要发现猫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意味着,加大对医保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仍有制度优化的空间。从鼓励“吹哨人”,到压实各级医保部门的“看门人”责任,都应有更多针对性的激励机制。
近几年,国家医保局不断健全举报奖励机制。如2022年以来,全国共发放举报奖励2422人次,奖励金额368万元。但是,对于相关举报,地方医保部门的态度若表现得“模棱两可”,这无异于给监督举报泼冷水。因此,该案的调查,还不能仅限于院方的骗保行为,更要对相关环节受理监督举报的程序和方式是否得当,作出权威界定。
能感受到,国家医保局对于骗保行为的打击治理明显升温,此次针对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案的快速介入调查,再次释放了明确信号。但是,在对个案的“零容忍”之外,更要加速构建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并积极借助技术手段有效压缩骗保的可操作空间。要知道,对骗保案件的查处,既是一种必要的纠偏,也是发现医保资金使用漏洞,从而及时补漏的机会。以此案为例,影像记录和病历信息被清除很难恢复,这是否能通过技术手段加以避免,或就值得考虑。一句话,要严肃查处各类侵蚀医保“救命钱”的蠹虫,更要及时堵上“虫洞”,改变滋生“蠹虫”的生态。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