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2024年09月25日 03:16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龙年端午,龙舟“出圈”。从由村民组建发展起来的江西省南昌县虎山龙舟队在一场场大赛中摘金夺银,到萍乡市湘东龙舟文化节上湘赣农民竞技比拼,划过两千年的龙舟赛展示了中国式团结的力量、泥土味乡村的新韵。在上饶市万年县梓埠镇,传承数百年的古老龙舟制造技艺“焕发生机”,梓埠龙舟“划往”全国各地,2023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龙舟产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成为乡情民俗的有力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农耕文明蕴含着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守望相助的生活礼俗,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从农耕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工程,举办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支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保护传承活动,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共兴。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亦给农耕文明赓续带来隐忧:有的传承创新乏力,搞“冷冻式保存”,传统技艺中断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有的随性随意低层次、低水平开发,捧着“金饭碗”过苦日子;有的人才断层,只留“九十后”,不见“90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要把握好尊古与创新、保护与利用、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等关系,积极探索传承发展提升有效路径,激活农耕文明的时代价值,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源头活水,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坚实支撑。

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农耕文明留得住、活起来。留住共同记忆。对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文化遗产不能肆意挥霍、过度开发。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农耕文明资源调查摸底,分门别类进行识别评估、登记入库,做到家底明、底数清。如农业农村部门分七批认定18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对古桥、古树、古建筑、古村落等承载深厚文化记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严格实行挂牌保护,严防“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独特形象和标识展示独有魅力和风貌,打造乡村文化IP。赋予时代内涵。善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手段,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起来,重塑乡土文化。如探索实施农耕文化数字化保护工程,推行数字化记录、网络化存储、影像化呈现,让“沉睡”在博物馆里、“休眠”在故纸堆中的农耕文化“潮”起来。在2023年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上,中华“二十四节气”IP《节气小精灵》以动漫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不久前,赣剧《牡丹亭·游园》在高校“跑火”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须融入现代生活,与公众建立连接,才有更强生命力。推进农耕文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去”,走入公共空间、走上社交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拥抱更多烟火气。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传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推动农耕文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弱项。如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耕文明研究阐释及在村史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乡村文化阵地展陈,在宣传传播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作用,增强公众对农耕文明的认识、认知、认同和精神共鸣。另一方面,以政府购买、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为活化利用注入动能“活水”。比如,依托农耕体验、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方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乡土资源,培育丰富乡村产业业态,促进乡村游“出圈”、土特产“出山”,让农耕文明从“藏品”“展品”,变成“用品”“商品”,让文化存量变成经济增量。文化赋能产品价值空间巨大,资料显示,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能带来相关农产品10%至30%左右的品牌增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当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贡献接近40%。再如,深入挖掘应时守则、耕读传家、并耕而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等农民自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将其融入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科学文明生活,推进移风易俗革除封建迷信、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厚植乡村文明的根与魂。形成发展于农耕文明时代、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的《钱氏家训》,不仅让钱氏家族绵延千年不衰,如今更是超越了一族一姓的范畴,持续释放着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

农民是农耕文明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农耕文明的享用者、受益者。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要走依靠广大农民、为了广大农民的群众路线,让农民当“主角”,提升农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贴近农民需求,坚持从农民所思所盼出发,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如建立农耕文化遗产利用的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农耕文化遗产所有权入股,进行商业开发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当地农民,让农民群众切实分享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成果。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文化,怎么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农民最有发言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创造力,凝聚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强大合力。比如,乡村建设中,引导农民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生态气候、形成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有机空间,房前花果飘香、鸡犬之声相闻。集器物、修志书、承技艺、办赛事,都应把广大农民的作用发挥好,让农民在保护传承中寻根溯源,在深入了解自己文化身份及对乡村文化的角色和价值认同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8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仅存52名传承人、平均年龄71岁。”中部某省这组数据,折射出农耕文明人才断层之困。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机制,开展乡村文化能人培育计划,扶持农村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将耕读传家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纳入农民职业培训和农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守护者、创作者、传播者,夯实传承农耕文明的人才支撑。

农耕文明承载着灿烂文化,传承着历史文脉,维系着民族精神,泽被当下,启迪未来。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润村、以文兴业,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必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滋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项目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9.68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