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国图志》的魏源到马明哲:中国近代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交汇

从《海国图志》的魏源到马明哲:中国近代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智慧的交汇
2024年09月23日 19:35 财联社

180余年前,一部50卷的巨著——《海国图志》曾以首次提出“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而这本书的作者魏源,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在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同时,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人才思想与理念,开启了当时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成为了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在其名作《默觚下·治篇》中,魏源说到,“人才者,用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意为:人才就像井水一样,越汲取越清澈,且源源不断)。”

如今,企业管理界都早已真切感受并深刻认同这样一句话:“使用出人才”。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写到: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最近中国平安的一些管理干部调整的动作——平安人寿宣布,余宏退休后返聘任职期满,卸任总经理等相关职务;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出任公司临时负责人,代行总经理职责。此前,不满40岁的蔡霆已被任命为平安人寿副总经理,分管渠道中心、产品中心、财企中心。蔡于10年前加入平安,曾任集团首席创新执行官办公室项目经理、平安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集团副首席财务执行官、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等职位。

平安人寿是中国平安旗下最为重要的子公司之一,每年为集团贡献了超过了一半的收入和利润。也正是考虑到平安人寿的重要性,其管理团队一直比较稳定,几乎所有高管都在平安旗下各业务板块上有着“超级待机”的履历。这次直接提拔“80后”中段、不到40岁的年轻人进入高管班子,显示出了中国平安在用人上的一贯的魄力。

不过,但凡对平安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必然是出自被称为“全平安第一人事经理”、董事长马明哲的手笔。而正是有马明哲这根“定海神针”,外界才会对各专业子公司的重要人事变化持乐观态度。正如公司表述的那样:“聘请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复合型干部充实管理层队伍,这是公司结合战略推进和经营管理需要”。

平安的“第一人事经理”

作为企业创办人,马明哲个人气质、能力秉性与价值观对于平安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他有高远的战略见识、狂热的工作激情、开阔的全球视野、求贤若渴的胸怀。毫不夸张地说,马明哲就是平安的“第一人事经理”

中国平安官方传记《无止之境》中写到,“马明哲求才若渴,谁在行业里冒尖了就会被他盯上,他也知晓公司里每一个有潜质的管理人员……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只要想好业务方向,马明哲就舍得花大代价在顶尖的人才身上进行投入。……无论什么国籍、背景、履历、学历,只要认同平安价值观,愿意做大事,做新事,都可以在平安找到大施拳脚的空间。”

市场竞争需要简单务实的协作文化。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任何工作都不是单个英雄人物的单打独斗能完成的,每项任务背后都需要跨系列、跨部门的许多同事一起配合。这也就要求平安的各高级管理人员有跨条线工作的能力和经验,从总经理谢永林、联席CEO郭晓涛、副总经理蔡方方、付欣等人身上都能看到马明哲的这一用人思路。

20多年前,马明哲就认识到,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用他的话说,“企业有资本、没人,不行;企业有核心技术、没人,不行;企业仅有人,也不行。企业需要一群有凝聚力的人,朝着一个方向,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强大生产力,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协调企业员工,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创造性地运用企业资本和核心技能,产生强大的生产力。”

为保障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平安建立了一个最重要的机制,即“竞争、激励、淘汰”。竞争,是公司和个人发展的动力,通过内部竞争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激励是发挥潜能的催化剂,通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鼓励员工最大化地创造价值;淘汰是进步的必要前提,是对不创造价值和破坏价值行为的否定,以适度的淘汰保证公司的持续发展。

注重“年轻化”

“干部年轻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虽然它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但这一提法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被反复强调,是因为干部年轻化在事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思路在企业发展同样适用。

笔者作为一位常年跟踪企业发展的观察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到无论是在国企,还是民企,真正实现通过严格的干部考核评价,来让“庸者下、能者上”的企业并不是太多;与此同时,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制度方面,原则性意见相对较多,针对性措施则相对较少;培养方面相对较多,选拔方面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没有真正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二是该企业的干部年轻化的措施不得当;三是该企业可能年轻化措施得当,但执行不到位,每每遇到具体问题或讨论具体人选,总还是觉得“年轻人没把握”,还是“让人不放心”。

但在中国平安,却早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好的“干部年轻化”的范式,在庞大的中国企业群体中成为了“另类”。从马明哲本人的经历就不难看出,他创办平安时,仅33岁。平安用了36年时间,总资产突破12万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累计投入近9.46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53位,蝉联全球保险企业第1位;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第29位,位列中国保险企业第1位;连续八年蝉联Brand Finance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强榜单第1位……

在这些闪亮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平安“敢用人、敢用年轻人”的美谈:张子欣、任汇川、李源祥、陈心颖、姚波、郭晓涛、蔡方方、付欣等人,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提拔到平安的各个重要管理岗位上。

足够多的案例,已经能看出马明哲在推动“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了独特的用人理念:他注重考察年轻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既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又不过分苛求。在选拔和任用时,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对年轻干部的成长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尤其重视那些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才,并看重他们在基层工作、重大项目以及复杂环境下的实际表现和成长经历。他还鼓励年轻管理者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并对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持包容态度,致力于为年轻管理干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且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成长与成熟。

在很多公司里,最高管理层总是“担心年轻人没经验”,但平安可不会这么想,在“总教头”马明哲眼中,“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年轻人只有早用,才

不惟“年轻论”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乔治·马歇尔将军尚未担任要职之时,美国陆军中能够承担重任的年轻将官寥寥无几。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马歇尔凭借其非凡的眼光和识人之能,提拔了一批原本默默无闻的青年军官,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此之前,艾森豪威尔还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少校军官,但到了1942年,在马歇尔的慧眼识英之下,他迅速崛起,最终成为二战盟军的重要指挥官之一。

马歇尔将军的人才选拔策略堪称典范,几乎每一位被他提拔的青年军官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一过程不仅为美国军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指挥人才,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无疑是美国军事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正如一个国家的军队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和优秀的青年人才,企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强大的人才梯队,更需要像马歇尔将军那样的“伯乐”。这一点对于像平安这样拥有近百万员工和代理人的“超级巨无霸”来说尤为重要。有着丰富人事管理经验的“伯乐”马明哲深知,企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打下足够坚实的储备人才基础。

这不仅包括选拔、培养和任用年轻干部,还要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与培训,确保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对于那些充满活力、激情四溢,并且怀揣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应当尽早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这些年轻人可以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笔者在中国平安身上看到,正是早早地看到“管理干部年轻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敏感程度高”这一客观现实情况,因而把这个问题放在了促进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科学把握的,而不是把“年轻化”仅仅当成“年龄问题”来“一刀切”地加以对待。

事实上,笔者认为,马明哲所提倡的“年轻化”,其本质是“尊重人才”、目的则在于搞好人才储备。在中国平安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选材方面,马明哲非常看重那些在多岗位上锻炼过的年轻人,大力选拔那些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炼、重大任务考验、用实践证明了自身非常优秀的年轻干部。

“年轻”只是众多条件之一,真正关键的是“优秀”。

中国平安成立伊始,就打破了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等传统做法,不单纯以年龄为标准进行“一刀切”。但平安也非常注重遵循企业管理干部的成长规律,精准把握年轻管理干部的使用时机:使用得太早,可能会因为这些年轻干部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判断力,从而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而使用得太晚,则可能错失他们最佳的发展时期,导致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在恰当时机启用年轻干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确保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这正是作为平安掌舵人的马明哲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平安推进干部年轻化并不需要提拔任用的每个干部都要年轻,也不是要求每个子公司班子成员个个年轻,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而是通过整体筹划、全面运作、形成机制、循序渐进,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一哄而上、非年轻不选。

从平安人寿的这次管理干部调整,不难看出是采用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这种梯次是最理想的配备。不仅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企业注入了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既有利于年纪较大的老员工发挥经验丰富、成熟稳重的长处,又有利于年轻干部发挥富有活力、敢想敢干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这非常符合管理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及时发现掌握素质好、有潜力的优秀苗子,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形成优秀干部成长“快车道”的同时,又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全过程考察淘汰,及时校正发展偏差,及时吐故纳新,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后劲。

正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中国平安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同时为公司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基于此,在马明哲的带领下,中国平安以一支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队伍,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人才之树,郁郁葱葱

毛主席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激烈的市场竞争每时每刻都在考验企业的选人与用人水平。人才从哪里来呢?无非就两条路:自我培养和引进的外部人才。马明哲似乎偏爱“专注者”,就是那些能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一心一意、既用脑子,又能苦干的人。他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无止之境》中写到:“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就想这件事,半夜睡醒了还在想这件事。”

2011 年,平安曾向麦肯锡提问:企业如何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保持经营管理和文化的持续性,成为百年老店? 麦肯锡对国际上的一些成功企业进行了研究,回答说,关键在以下因素:

第一,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将成长过程中优秀的理念和文化固化下来,形成企业的精神内核。

第二,拥有一个专业型的、与时俱进的董事会。国际上很多成熟、优秀的企业,其董事会成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专家和领导人,在市场上享有盛名,具有专业的经验、开拓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理念,能够帮助企业把握战略方向,选择最佳、合适的管理团队。

第三,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机制。

管理的奥妙之一,在于能否实现简单化、公平化,并使企业中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如今的中国平安,已经完成了人才发现平台、基层磨砺平台、项目锻炼平台、交流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广阔的平台、良好的机制、激励的机制、透明的竞争,让有能力的人才在竞争中不断涌现,让绝大部分员工都得到了不断成长。

平安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已然成为了助力其发展的一张王牌。马明哲认为:“人体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每时每刻都有分解、死亡,而一套完美的‘造血机制’,使得我们体内的血细胞能得到及时更替,保证我们每天正常的作息活动。企业要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血细胞’,确保每一个重要岗位上有好几个人随时可以接上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所有这些,构成了平安独特的用人文化和用人机制,这也是平安赖以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从平安展现出的经营业绩来看,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整个平安已经成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庞大机器,不因为个别的离开而使得发展速度有所减慢,反而把人才梯队搭建得更加牢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到:“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之所以用人,是用人来做事的。”毫无疑问,马明哲就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背后的企业家精神

奥地利学派理论是世界上公认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研究经典理论。其代表人物、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说:企业家是开拓者、创新者,他们能将科学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活,推动经济不断前行。

他们不仅能引领他人,还能点燃团队的激情。企业家精神则是创业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在改革开放46年实践中,许多中国企业家锐意进取,不断学习与试错,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正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实际体现。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然有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企业家精神的领袖——领导中国平安从无到有,再到大到强的马明哲,正符合了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眼中的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家的形象。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的主体正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单单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具备执行这种“新组合”的能力,即创新的能力。

创新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在马明哲为数不多的被公开的内部讲话中,“人才”一词被放到了“第一位的战略地位”高度。在他看来,人才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资源,是整个平安的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是体现平安实力的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光只是“需要”还不行,还得“建设”——一直以来,平安都在要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来说,以“培育”+“引进”的方式来“扩大规模”,以“培育”+“管理”的方式来“提高素质”。

曾把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带入世界500强的宋志平在其管理学著作《有效的经营者》中写到:“做企业,成功的根本在于知人善任。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一个‘止’字,‘止’本义是‘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立足业务展望未来’,另一方面企业离开了人才也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这也说明,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

“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在中国平安,我们看到,一个强调“个人只有顺应发展大势,自觉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洪流,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置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才能成长为公司所需的好的管理干部”的氛围。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自然规律如此,人和企业的成长也是如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马明哲 海国图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
  • 09-30 上大股份 301522 --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