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外虏 收复台湾

驱逐外虏 收复台湾
2024年09月19日 04:00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 朱文慧

  近日,以“英雄的弦歌,奔跑的时代”为主题的第八届南安(国际)郑成功文化节在郑成功故里福建南安举行。今年是郑成功诞辰400周年、成功收复台湾362周年,我们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不仅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驱逐外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正确认识两岸关系、两岸携手共向未来亦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幼年归国后,在家乡福建泉州安平(今晋江安海镇)居住读书,接受儒家启蒙教育,15岁中秀才。1644年,明朝在风雨飘摇中灭亡,同年,清军入关。翌年,在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州建立。隆武帝极为赏识郑森,特赐国姓,改名为成功,此后郑成功跟随其父辗转于福建各地从事抗清斗争。不久,郑芝龙投降清朝,郑成功苦谏不听,遂与父亲决裂,收拾旧部,开始独立领导抗清运动。郑成功矢志恢复明政权,以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展开了多年的抗争,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主要的抗清势力。1659年,郑成功率舟师北伐,一度围困南京城,但旋即失败,退回金厦。此时,全国的抗清斗争亦陷入低潮。另一方面,16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在东南亚一些地区建立殖民地,由此时常侵略中国沿海地区。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后,不断侵扰闽粤沿海地区,给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造成很大破坏。由于郑成功从事的抗清斗争需要其海商集团通过海外贸易来供给资金,郑氏海商集团多次在海外贸易中与荷兰殖民者发生利益冲突甚至武装冲突。1652年,台湾郭怀一领导反荷起义,标志着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出现了危机。在各方面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郑成功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收复台湾,一来开辟理想的抗清基地,同时一举解除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扰。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首程军队约2.5万人,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直趋澎湖。在澎湖候风几日后,4月30日,郑军船队在郑芝龙部将何斌引导下,通过鹿耳门水道,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大员湾,由禾寮港登陆并迅速包围赤崁城。经过激烈战斗,5月4日,荷军普罗文查城代司令描难实叮签署投降协议,郑军收复赤崁地区。随后,郑成功军队在攻打热兰遮城受挫的情况下,改变战略,一方面围城待降,一方面大力投入屯垦。1662年1月25日,在热兰遮城被围困近9个月、城内荷兰殖民者抵抗意志被瓦解的情况下,郑军对热兰遮城从东、南、北三个方面发动猛烈炮轰。2月1日,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郑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成功收复了台湾,成为永载史册的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

  二

  郑成功在澎湖候风时,曾致信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长官揆一,信中指出:台湾和澎湖应由中国政府管辖,这两个“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你们“必须明白继续占领别人的土地是不对的”(吴玫译:《有关郑成功军队进攻台湾登陆过程的若干史料》,《台湾研究集刊》1988年第2期)。郑成功的这一认识是符合历史及当时现实的。

  根据考古学研究,台湾岛远古时期与大陆相连,其早期先民即是从大陆东南跋涉进入台湾的。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亦表明,海峡两岸存在着紧密的经济文化关联。三国时期,孙权派“甲士万人”浮海抵达夷洲(今台湾),东吴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则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情况记载的最早记录。考古和文献记载均表明,最早发现和开发台湾岛及澎湖列岛的是中国人。自隋代开始,大陆沿海居民开始迁居澎湖,并不断自澎湖进一步过渡到达台湾本岛。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航海渡台大为便利,更多的沿海居民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初步开发。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宋廷将澎湖划归福建路晋江县管辖,澎湖被纳入大陆版图。1335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明代仍沿其制。随着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倭寇的肆虐,明政府加强了东南沿海防务,并曾派兵深入台湾追剿海盗集团,万历年间,明朝水师军官赵秉鉴在台湾筑城“赤勘”,表明中国政府的管辖权已正式及于台湾岛。明代开始,移民拓垦台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从事走私的东南沿海武装海商集团到台湾屯居、贸易,不断将大陆沿海地区居民组织移民到台湾去。以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为例,曾组织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赴台活动:天启四年(1624年),招漳、泉无业之民3000余人至台,扩大其海商集团驻台党伙。天启六七年(1626年至1627年)间,招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崇祯元年(1628年),招漳、泉灾民数万人赴台垦荒定居。正是有此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郑成功理直气壮地对荷兰殖民者宣告:“该岛(指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C.E.S:《被忽视的“福摩萨”》,载《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在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在台湾岛上建章立制,根据明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一府(承天府)二县(天兴县、万年县)行政区划,同时将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过来,建立起对台湾直接和有效的行政管辖。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继续在明郑经营台湾的基础上治理台湾。1885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此后,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又得以大幅向前推进。以上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台湾很早就属于中国,而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明郑经营台湾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事实。

  历史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近代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但在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中,台湾地区的爱国反抗运动不曾停歇。1945年,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中国受降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其后,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的干涉,海峡两岸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对立状态。尽管台湾与祖国大陆尚未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三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明郑经营台湾,使台湾发展进入新阶段,也为两岸人民创造了共同的历史记忆、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感。

  由于清政府的“迁界禁海”政策,为保障大军的粮食供应,郑成功在台湾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开辟了大量荒地,广泛传播大陆先进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由此大大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程度。同时,郑成功注意团结当地土著,多次严令驻屯军兵不得滋扰土民;帮助台湾土著居民提高生产技术;在土著居住区设乡塾,鼓励儿童入学。正是这一民族团结政策的正确执行,郑成功所到之处“土民男妇壶浆者塞道”(阮罗锡:《海上见闻录》卷二)。明郑政权实行“通洋裕国”的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将台湾的土特产——鹿皮、樟脑、硫磺、蔗糖等销往国外,也大大活跃了台湾的商品经济。在郑成功和其子孙三代的辛苦经营之下,台湾一改过去“蛮荒”的面貌,待清朝统一台湾,大将施琅在巡视台湾后向康熙帝奏报称:“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饬禁虽严,终难杜绝。实肥饶之区,险阻之域。”(施琅《靖海纪事》卷下)此后,台湾在清政府的管治下及台湾人民的努力之下,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物阜民丰,成为名副其实的宝岛。

  历史上,祖国大陆和台湾很早就发生了经济文化交流,历代不绝。明末清初,闽粤沿海居民多次有组织移民迁台。清朝统一台湾后,赴台的沿海居民更是络绎不绝,即使后来清政府颁布了渡台禁令,渡台的情况也未见遏止。清代中前期大陆居民渡台的热潮,追根溯源是由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明郑经营台湾,使得台湾发展为对沿海“地狭人稠”、苦于生活的下层民众极具吸引力的所在,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统一台湾,则为大陆沿海居民迁台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历史上不断入台的大陆居民,给台湾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带入台湾,所谓“处处表现闽粤风尚,事事彰显中华色彩”。台湾文化的母体乃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台湾社会,表现于方方面面。台湾通行国语(普通话),以闽南话、客家话为主要方言,书写都使用汉字。台湾地区盛行的民间信仰如妈祖、关帝、保生大帝、观音、三官大帝、清水祖师等,都与大陆尤其是闽粤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自明郑时在台南建立第一座孔庙,后来凡清政府的府治和县治地方大都建有孔庙,儒家文化亦成为台湾的主流意识形态。台海两岸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孕育和厚植了两岸共同的民族情感,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对于郑成功的纪念。岛内民众感念郑成功的复台功绩,对其祭祀不断,将之尊为“开台圣王”,后来不断神格化,祠庙遍布台湾全境,发展为岛内重要的民间信仰,亦成为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台湾岛内有众多以“成功”“延平”“国姓”命名的道路、学校及地名,大陆亦有以“成功”为名的街道、学校。郑成功是两岸中华民族共同崇敬并纪念的民族英雄。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录有台湾郑成功祠楹联一副云:“由秀才封王,支持半壁旧山河,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郑成功为后世中华儿女所铭记,乃是对其爱国御侮、维权复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切感怀。郑成功收复台湾,从台湾发展史及中国历代海权建设发展的层面而言,不可不谓开辟了一个新世界。明清以来的历史深刻表明,台湾的命运与祖国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祖国和平统一对台湾、对中华民族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今,纪念郑成功、弘扬郑成功文化,正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使然,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然。两岸同胞当共担民族大义,继往开来,携手共向未来,再辟千秋新世界。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25 强邦新材 001279 --
  • 09-19 长联科技 301618 21.12
  • 09-18 铜冠矿建 920019 4.33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