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调研

广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的调研
2024年09月12日 16:1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图为深中通道(资料图片)。图为深中通道(资料图片)。

7.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广东造”,全球7成以上消费级无人机产自广东……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建设制造强国的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战略新兴产业领跑全国。

广东为什么能?一支规模宏大的技能粤军,为广东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出殷殷期望:“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广东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技能强省的重要支撑,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20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占比35.8%,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与广东制造共成长。

加强顶层设计,下好技能人才工作先手棋

初夏时节,岭南大地绿意盎然、天气炎热。而比天气更加有热度的,是《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的发布。

“广东为我们技能人才发展立法,点赞!”

“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和上升空间更加明确了!”

“太好了!职校毕业生也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

5月30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一经发布,引起了技能人才的热烈讨论。

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加强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促进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致力于解决当前技能人才发展瓶颈问题,为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人才聚则产业兴,产业兴则事业旺。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撑,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等重大战略。

为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技能人才结构,出台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政策,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

2021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12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促进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政策互通互认,为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2022年8月,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参考目录(技工院校)〉的通知》,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报考广东事业单位的障碍。

2023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21条政策举措,以真招、实招、硬招全面赋能技能粤军建设。

2024年5月,省人社厅印发《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快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助推制造强省建设。

……

《条例》的出台,正是广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环境又一有力举措。

“《条例》进一步压实各方职责、明确分工,对我省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永康介绍,《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资金支持技能人才发展工作,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考虑技能人才要素。

在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的同时,资金支持力度也越来越给力。“我们坚持突出示范引领,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省级财政投入4.6亿元,扶持创建2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和30所示范性技工学校,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广东特色、国际水平的高水平技工院校。”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五年,各级政府投入25亿元支持技工院校建设新校区,7所厅属学校新增办学面积3100多亩。依托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6个。

纲举目张。广东各地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实际谋划,制定出台各有特色的技能人才政策、举措。广州以“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部署为方向,实施技能人才领航工程,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东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升级人才政策,出台技能生态10项行动,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佛山聚焦打造“匠才之都”,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培训载体“增量提质”、技能生态“聚能强链”、技能评价“拓面扩级”、技能工匠“选育评优”五大计划。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各地、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将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产业发展的‘先手棋’”成为全省共识。

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

从一名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独当一面的电气工程师,陈恒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陈恒主要负责自动化功能岛电气系统设计。

“是母校,是老师们,为我们这些技师学院的学生,传授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陈恒感叹道,在学校中德智造学院提早接触到PLC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相关知识技能,为他日后从事研发工作打下了基础。在项目里他与上百名高学历的工程师共事,技术毫不逊色。

陈恒的成长成才,正是广东技工教育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能人才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广东瞄准新质生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广东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规划,坚持校企双制办学理念,大力推动技工教育发展,筑牢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目前,广东共有技工院校148所,其中技师学院43所,在校生约65.2万人,占到全国1/7,开设专业基本覆盖广东现代产业主要领域,年招生数突破22万人,每年输送毕业生超17万人。 

走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一所以华为命名的学院引起了记者注意。

“华为学院成立于2021年,由学校与华为公司共同创办,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网络应用、通信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数字工匠’。”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叶军峰告诉记者,这样的培养方式最大特点就是贴合企业生产实践,贴合企业需求,贴合产业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联手共进。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有两所这样的“院中院”。除了华为学院,还有一所是2018年该校与西门子合作创办的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开展考核评价。”叶军峰介绍,以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为例,学院使用德国先进的“系统理念”教学方法,从机械、电气、控制、网络、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多层面、多角度,使学生真正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控制理念及相关操作、维护、诊断、设计等应用知识。

在广东,校企双制办学理念早已全面落地开花。全省技工院校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800多家大型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合作。全省技工院校普遍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75所技工院校纳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

比如,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2015年起与华为机器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近五年,学院为华为输送高技能人才近600人,其中技师岗200余人,人均月薪达1.2万元以上;深圳技师学院通过“高端引领、深度融合”的校企办学模式,与华为、亚马逊、腾讯等行业龙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大批“云计算”高技能人才。

为更好服务产业,助推制造业当家,广东积极引导技工院校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根据新兴产业需要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全省技工院校专业数量从500多个缩减到341个,覆盖广东80%产业领域,特别覆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和未来产业。

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白云校区,两块写着“创新素养和数字素养研究中心”“‘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中心”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双中心’的揭牌成立,就是学院探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迈出的新一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曾威介绍,学院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在打造“智能制造·数字服务”大专业格局上下功夫,对传统优势专业植入新的课程,促进老树新花;对新兴专业大力布局,如开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专业;对未来专业,如电力、储能等方面加紧谋划。

在佛山技师学院,学院对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成6大专业集群,共32个专业。

完善人才使用与评价,培育“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巨擘,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在广东,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

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某个轨道上,一颗名叫“佛山一号”的卫星在太空运转。这是由佛山季华实验室设计研制的全球首颗100公斤0.5米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其核心技术突破的背后,既有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的贡献,还有一群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推动。

在位于南部海域的油田上,中国海油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指哪打哪,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瞄着”油层去、“闻着”油味儿钻。而突破“璇玑”系统所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瓶颈,实现国产化、产业化的背后,同样离不开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倾情付出。

……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而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这支队伍素质的整体跃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培养更多打通技术突破、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要唱主角。广东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使用制度,打通“尽展其才”的使用通道,让更多技能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推动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为更好发挥技能人才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的作用,广东鼓励企业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企业可以从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中以奖金、股权等多种形式给予奖励,符合条件的可以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胡建武是广东中海万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万泰”)首席专家,由一名数控学徒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南粤工匠”等,“璇玑”上的“南海智造”是他最闪耀的勋章之一。

“海上钻井平台就像一棵树。在复杂的丛式井中,井眼轨迹如同植被根系,纵横交错。”胡建武介绍,钻井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想要精准判断和控制钻井方向,就必须准确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璇玑”正拥有这样一双“慧眼”。

就是这样的大国重器,产业化曾一度卡在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

“钻井设备对材料的耐腐性、耐磨损、无磁性等性能要求高,机加工难度非常大。”为了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胡建武带领团队一步步改进工装夹具设计,一次次优化设计方案,最终成功攻克“璇玑”系统的制造难题,实现了关键件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中海万泰党支部书记毛卫东介绍,“聚焦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我们支持高技能人才以‘技师+工程师’等形式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这极大释放了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季华实验室,实验室鼓励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不同专业领域的青年人才可以组建交叉学科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

“很多人觉得我们只需要高精尖科研人才,这是一种误解。做高水平的科研,同样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支撑。”季华实验室人力资源处处长宁宇介绍,科研团队在研发一款高水平机床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许多高精度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就需要技术人员制造加工而成。在实验室规划的人才结构中,科研人员占70%,管理人员占10%,技术与支撑人员占20%。

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除了健全的用人机制,也需要科学精准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职业、新业态,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评价,推动龙头企业联合生态企业、合作院校等大力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聚焦企业岗位用工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和评价。

5月11日,来自技客信息科技公司的16名考生参加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考试。这是全省首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自主评价。

特别的是,这场考试的“出题者”并非技客公司,而是技能生态链的“链主企业”阿波罗公司,而技客公司是生态链的“链员企业”。

“生态链自主评价跳出企业内部评价模式限制,将企业自主评价对象拓展到生态链内企业,使得生态链可以聚焦新职业新岗位,贴合行业实际开发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评价工作匹配产业发展的能力。”广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省遴选了两批共170条技能生态链,覆盖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吸引了华为、腾讯、比亚迪、TCL、广汽、格力等一批制造业当家企业,为产业链建立起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提升为一体的人才供应链。

在充分赋予企业自主权,实现“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同时,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也更加畅通。2023年8月,广东启动了2023年度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技术技能发展水平等情况,结合实际,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地,全面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

“5年前,我就获评了高级技师,本以为技能等级晋升到此为止,没想到如今还能评上了更高级别的特级技师,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广州南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楷东说。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随着技能人才使用与评价体系的愈来愈完善,一批批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放飞技能成才梦想。

搭建广阔舞台,问鼎技能之巅

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先后有78名来自广东的选手匠心传递、为国争光,累计获得22金、11银、13铜和23个优胜奖,金牌和奖牌数占到全国4成,居全国第一。

作为数控车项目的竞赛教练,广东机械技师学院的余远杰始终怀揣着必胜的决心,立下“不拿下世赛金牌我就不结婚了!”的豪迈誓言,终将自己带出来的选手送上世赛最高领奖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杨书明永不言弃,七年时间、三度向世赛发起冲击,最终夺得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他直言“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行走在广东各技工院校,处处能感受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一个个富有朝气的年轻工匠,瞄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夜以继日地在这里刻苦集训。

数控铣技术被誉为“在钢铁上雕刻的艺术”,在数控铣技师的培养上,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倾囊而出”:占地860平方米的集训基地,引进了西门子、卡尔蔡司等知名企业,科学规划设置了加工、检测、展示等功能分区,配备了一流的训练设备,完全对接世界技能大赛要求。

崇尚技能社会氛围的形成,与广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息息相关。

据了解,广东连续以省政府名义举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每年省级行业企业技能竞赛项目近100项,致力于健全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行业企业、院校及各地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4月26日,中海万泰的生产车间座无虚席,2024年佛山市职业技能竞赛暨南海区数字工匠系列赛中海万泰专场在此启动。

切削参数、刀具补偿、自行调整加工深度……竞赛现场,选手需要在4小时内完成一个加工精度最高达0.015毫米的零件,同时在电脑配合下完成零件加工编程。

数字工匠技能大赛的举办,为数字经济产业职工搭建了技能展示、切磋技艺的平台。通过以赛育人、以赛促训,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数字经济产业工人,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佛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佛山已连续12年举办全市性的职业技能竞赛,在一场接一场的火热赛事中,佛山技能人才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共举办80余场市级竞赛,吸引超3000名工匠人才报名参赛,产生近300名“佛山市技术能手”,超1700人通过竞赛获得高级工证书。

各级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为技能人才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完善的表彰激励政策,则为技能人才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广东注重强化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推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广东坚持加大表彰奖励,以省政府名义开展南粤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将符合条件的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范畴,享受户籍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10多项服务保障。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中有8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727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14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来自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的“全国技术能手”、特级技师王建涛在产业一线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建涛说,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支持下,技能人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不抽转子检修机器人,大大缩短了检修工期,减少了高风险作业和人工投入。他认为,“广东技工”工程让产业工人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加宽阔。

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健全体现技能价值的薪酬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及时发布广东省技能人才工资价位,制订出台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行业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的薪酬分配制度。近年来,技术工人工资年均增幅8%左右。

站在码头眺望,珠江如同一条流动的绸带,轻轻环绕着这片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土地。

在千千万万技能人才的有力托举下,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制造强省的步伐,如同潮涌的珠江水,奔腾不息、勇往直前。(本网记者 房立俊 编辑 郑杰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55.18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9.4
  • 09-10 瑞华技术 920099 19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