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泉州发布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42/w1078h564/20240809/3c15-gif3e2ec54fcbcde251310ec8011f9c5b5c.gif)
![](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475/w1080h195/20240809/84e6-8cce8ea6dc489ccc2bca08f6e38b0f1e.jpg)
核心提示
厝,在闽南语中有房屋、家的意思。红砖古厝、番客楼、蚵壳厝……一座座充满闽南韵味的泉州大厝承载了游子对家的一切念想,是他们心头最动人的风景。
如果你漫步在泉州古城,不妨细品“闽南红”,仰望燕尾脊,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坚守;不妨听一听番客楼里的故事,里面有华侨儿女对乡土的眷恋,对回报家国的矢志不渝;不妨到蚵壳厝打个卡,嵌在墙上的蚵壳曾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商队远航……
建筑之所以隽永,是因为收容了岁月与情感,推开泉州大厝那扇厚重的门,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是座一生至少要来一次的城市。
![泉州的红砖厝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图为航拍泉州西街,红屋顶特别亮眼。(陈小阳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88/w1080h608/20240809/d797-5d4290fff859de5097894aab78663d57.jpg)
出砖入石燕尾脊动人心弦“闽南红”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遍布于泉州的闽南红砖厝在我国传统建筑物中是极具个性的存在,它也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载体。这项技艺发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2009年,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传统建筑上轻灵的燕尾脊和华丽脊饰(陈士奇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290/w1080h810/20240809/ee2b-e62dfefbdbf1eef8c049cd4b9225ef84.jpg)
闽南红砖厝主要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福清、潮汕及台湾等地。泉州的闽南红砖古厝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即内外墙均为红砖结构,屋面铺红色筒瓦,厅堂廊地铺砌边形红砖。部分红砖古厝的墙体还砌筑有“福”“寿”“喜”红花砖墙饰,赋予其极强的红色视觉效果,蕴含对生活的美好企盼,酝酿出红砖厝福文化深沉的底蕴。其中的“出砖入石”的墙面为闽南建筑独特的砌墙方式,主要利用石材和红砖、瓦砾交垒叠砌形成,通过穿插组合,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是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一大奇景。
燕尾脊是闽南屋脊最常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形如上弦月,在尾端分叉为二,如燕子尾巴。燕尾脊造型有“盼燕归巢”之意,形象地传递着泉州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些古厝的山墙墙体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性能。在实现防火防风实际功能的同时,座头造型各异其趣:“印头式”显示房主读书做官的追求、“朝笏式”表示屋主志向高远、“坐吻式”体现屋主高贵、“鹊尾式”展现抬头见喜。上方所雕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凤凰牡丹、狮子抢球,蝙蝠、八吉、暗八仙、花草纹饰等。
![古朴的山墙墙花(泉州晚报社资料图片)](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166/w1080h686/20240809/41ec-111e31352ca383fe690ecd24ea1d8ad5.jpg)
“紫云衍派”“延陵衍派”“陇西衍派”“开闽传芳”……闽南红砖厝的大门匾上,多数镌有屋主姓氏的郡望或堂号,忠实而客观地反映出姓氏文化的衍播状况,折射出闽南人对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
窗花装饰则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古厝窗型有圆、拱、菱、方等形状,相应地棂花多为梅花堵、海棠花堵、盘长纹和万字纹等,出现最多的是“钱纹”图形、“福”字图样和“蝙蝠”图案。
![泉港东岳庙藻井展现斗拱之美(泉州晚报社资料图片)](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201/w1080h721/20240809/963b-0ad6195f6698a81238ed2cab9e4ce30c.jpg)
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杨阿苗故居、泉港土坑古民居建筑群等都是闽南红砖厝的典型代表。
![泉州蚵壳厝的建筑样式国内少有(陈起拓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200/w1080h720/20240809/2ea1-01ee2f6d1f54e65f9b7aae1397993497.jpg)
除了红砖厝,在泉州还有一种国内少有的建筑样式——蚵壳厝。这种传统民居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往来刺桐港的海商船队常用蚵壳压舱。结束航行后,蚵壳通常就堆放在海岸边,久而久之便被当成建筑材料使用。如今,丰泽蟳埔一带的蚵壳厝已成为来泉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泉州洛江、安溪、德化等地还分布着方形土楼、圆形土楼等建筑,旧时当地居民聚族而居,以土楼防御土匪、流寇,其墙面多窗有枪眼。德化的大兴堡、泉港黄素石楼都是典型的土楼建筑代表。
![南安码头镇的康安土楼(泉州晚报社资料图片)](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290/w1080h810/20240809/d19e-3c73bf08bca0e81639a3d70b19f8dcec.jpg)
咱厝顶上有出戏精湛技艺“画”里飞
闽南人常说:“厝顶上有出戏。”说的便是闽南传统建筑华美繁复的脊饰。走在泉州,务必抬头看看,咱厝屋顶绽放着闽南建筑的“顶尖”艺术。能工巧匠将神话故事、才子佳人、花鸟鱼虫通通搬上屋脊,这些脊饰大多通过灰塑、剪瓷雕、交趾陶建造,其中,剪瓷雕(也称堆剪)最有特色,常被用来制作繁复造型和图案。制作时,工匠将颜色鲜艳的彩釉瓷碗、瓷盘、玻璃瓶打破重塑,或选择以残损的彩瓷再利用,变废为宝。工匠将剪好的小瓷片粘贴在骨架模型、泥质胚胎或墙壁、屋脊的底板之上,拼塑成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用以装饰寺庙宫观、民居等的屋脊翘角和壁画。这些色彩艳丽的瓷片历经岁月变迁、风雨洗礼,依然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泉州传统民居可谓“无宅不雕”,甚至有“以石(砖)为纸,以刀为笔”的说法,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在木石之上作画。泉州古厝内随处可见装饰“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泥塑、壁画等其他艺术加工,其图案、文字、造型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区古建筑的巧、美、秀、雅风格。燕雀、龙鲤、宝鼎、花果等雕刻图案,平添宅内意趣。
![古民居精美的砖雕(欧阳荣华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172/w1080h1492/20240809/ffcf-657195ee783fa6b26359c3ffec8bff6c.jpg)
泉州传统民居木雕多用透雕技法。在木材上保留图案花样的部分,将木板凿穿,背景全部剔除,形成镂空效果,再加以剔地刻或线刻,成品正反两面都可观赏,常见于花罩、雀替、束随、木门窗隔扇中。
石雕技法上,有圆雕、浮雕、线雕、沉雕、透雕、微雕、素平等。圆雕要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透视”;微雕在于微小,有的薄如蝉翼,有的细如发丝,巧夺天工。常用山水、花鸟、楼台、亭阁、人物等形象,丰富生动。
![泉州特色燕尾脊屋顶(陈英杰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145/w1080h1465/20240809/a3ed-d3faadad3ea9f2df988c413e1514df90.jpg)
中国砖雕流派众多,唯有闽南的砖雕使用红砖。传统闽南砖雕以浮雕为主,结合线雕或拼花,活灵活现。图案和纹样常选择有吉祥寓意的蝙蝠、麒麟、鹤鹿等。
古厝民居一脉相传见证两岸同根同源
闽台两地的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一脉相承,红砖文化随闽南先人渡海入台湾,甚至台湾民居的木料、石材、砖瓦等材料都来自福建。
明清时期,闽南人大规模入台,因思念家乡,便依照闽南建筑风格建造房屋,无论是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整体造型,还是细部装饰的风格都很相近。过去迁移至台的闽南人,建房时总强调“起祖厝”,祖厝的“堂号”往往依循祖地。
不仅如此,台湾最出名的木匠师也多来自惠安县溪底的溪底派,最为人熟知的是王益顺。王益顺的先祖曾修建泉州开元寺而名声大噪,溪底派遂成为福建最出名的木匠帮。1919年,王益顺受邀到台湾参与台北龙山寺建造,此后他停留台湾长达十年,对台湾的寺庙修建影响颇深。如今在寺庙建筑常见的蜘蛛结网藻井、轿顶式的钟鼓楼、龙柱上端出现的希腊或罗马式柱头及其他一些特殊技巧,都是王益顺首创或首次引入台湾的,他所创作的这些建筑技巧成为台湾近代寺庙建筑文化的里程碑。
明代崇武有名的石匠中,以五峰地区的蒋姓石匠最负盛名。当时台湾各地的寺庙庵堂和大户豪宅建筑都专聘惠安崇武五峰的蒋姓工匠主持,以至流传着“无蒋不成场”的说法,台湾鹿港天后宫与台北龙山寺为其代表作。
《台湾史志》云:“泉州文化全盘移嫁来台,造就了台湾开发过程中的‘鹿港文化期’。”鹿港龙山寺,尚存全台年代最久的八卦藻井,正是泉州匠派木雕的手笔。
多元建筑艺术融合镌刻华侨“乡愁基因”
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亦称洋楼)、南洋风情浓郁的骑楼等,丰富了闽南建筑文化的内涵。
![石狮永宁精美的番客楼汉林楼(陈起拓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136/w1080h656/20240809/4e43-912883bf63b568275e19eded74433856.jpg)
遍布世界的泉籍华侨华人,始终保持着对乡土的眷恋,怀揣着“回乡起大厝”的执念。在事业有成时,他们就会返乡建造番客楼。泉州的番客楼在建筑风格方面不拘一格,有的既保留了闽南“皇宫起”的传统营造模式,又吸收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特色,楼内同样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等,也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文字方面有石刻篆隶行楷,亦有木刻团字,内容则包含楹联、家训、标语等,整体造型典雅大气。同时,也会有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等装饰材料。
![晋江五店市番仔楼(陈晓东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300/w1080h1620/20240809/c91b-99418a997de9a75609c08cd9dc2ba8b0.jpg)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以闽南红砖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及中西合璧民居为主,风格多样并生动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部分建筑材料甚至从南洋远道而来,在构造上集中展示了大量罗马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那些形态各异的“欧式洋楼”和精美西方雕刻艺术,让梧林古村充满了异域风情。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闽南红砖大厝尽展泉州传统民居风情 (陈起拓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220/w1080h740/20240809/7624-a29732c6716f7c0024bdc7ffc9439af0.jpg)
这样中西结合的建筑,在泉州城乡十分常见。泉州西街中段,有一处独特的传统建筑,前院是五开间的红砖大厝,后院则是两层小洋楼。洋楼一层边房为红砖铺地厅,廊及房地面均为水泥抹面;二层为木地板,建楼时木料全部从菲律宾运来,融合了西班牙、菲律宾、泉州建筑风格的小洋楼与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保持传统空间布局,并与外来建筑式样结合的典范。
在泉州你还能看到具有南洋风情的骑楼。这种建筑原本常见于东南亚国家,是在街道两边设置开放的、连续的、有顶的走廊,便于摆摊做生意,同时也让行人能躲避艳阳及暴雨。
![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泉州市区中山路骑楼(王柏峰 摄)](http://n.sinaimg.cn/spider20240809/131/w1080h651/20240809/b8c7-73be1d5783bb216549c037999db85f82.jpg)
穿行在泉州古城,不经意间,你就能看到闽南红砖古厝、异域风情的建筑。这既是建筑美学的盛宴,也是开放、包容的闽南精神的体现。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