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岁月在纸张上留下陈旧的味道,那坚毅的气息却仍旧扑鼻,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的岁月。6月29日,在普祺红色驿站“入党志愿书年代展”上,一件件入党志愿书是一个个关于在艰苦卓绝中迎来希望与光明的历史见证。精英集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革命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詹洪阁表示,在建党103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辽沈地区首次举办了“入党志愿书”专题展览,展品均来自他多年的收藏,希望更多人感受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从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
78年前他为了不受压迫选择入党
纸张分离,纸面边缘已破损,尽管这样一份入党志愿书已浸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字迹清晰可辨。这份入党志愿书写于1946年,申请人名为张鸿滨,为杨靖宇部二团一营通讯员。在“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一栏,这位当年19岁的战士是这样写的:“为了争取独立自由,不受任何人的压迫,永远走上光明的共产主义社会。”
詹洪阁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2月,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壮烈牺牲。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这名小战士后来也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詹洪阁说,这几页泛黄的纸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力量,鼓舞更多人砥砺前行。
入党志愿书记录申请人思想转变
在展品中,有一份写于1947年的入党志愿书。志愿书由8开粗糙的纸折叠成64开而成,封面印着一颗五角星,五角星内有镰刀斧头图案。入党申请人叫董立金。当年30岁的他是五龙县野头区贫农,在“为什么加入共产党”一栏中,他只写了朴素的9个字:看好共产党我才参加。在组织鉴定工作情形中,“过去”栏写着“工作不积极”,“现在”栏写着“现在最积极”。
詹洪阁介绍,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农民始终被奴役被欺压,唯有中国共产党把农民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这份入党志愿书恰好写出了一位农民的心声与转变,这不仅是历史的抉择,更是人心的所向。
藏在党费证里的动人故事
此次展览中,詹洪阁还将收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及地区的党费证进行了部分展示。尽管党费不同,党费证样式各异,但都打着时代的烙印,饱含着共产党人坚强的组织观念、炽热的爱党之心。
长征途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一名牺牲的红军战士身体几乎全被冰雪覆盖,但他的胳膊却直直伸出雪面,紧握的拳头里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道:“中共党员刘志海,1933年2月入党。”这一幕让将士们明白,刘志海同志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牢记党员身份,紧紧握住的是他的党证和“最后一次党费”。
詹洪阁介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还有许多“特殊党费”的故事。在红军最缺盐时,咸菜和盐巴变成了党费;在战场上最需要支援时,粮食、棉被、武器变成了党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反映了共产党人忠于党、奉献党的赤诚与决心。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宏伟 摄影记者 陈鸿博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