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伶仃洋上长龙卧波 赞大湾区里匠心筑梦

看伶仃洋上长龙卧波 赞大湾区里匠心筑梦
2024年06月29日 09:11 深圳新闻网

转自:深圳特区报

夜幕下的深中通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夜幕下的深中通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配套设施完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配套设施完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4月28日上午9时37分,深中通道深中大桥合龙,建设者们欢腾庆祝。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4月28日上午9时37分,深中通道深中大桥合龙,建设者们欢腾庆祝。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作业。  肖柳宏 摄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作业。  肖柳宏 摄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2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起于深圳机场互通立交,与广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中开高速对接,并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登陆。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超级工程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

深中大桥(原名“伶仃洋大桥”)全长2826米,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主跨达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桥面距离海平面91米,相当于30层楼高,是目前世界最高通航净空的海中大桥;主塔高270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单个锚碇重约100万吨,面积相当于17个国际标准篮球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海中锚碇;由于身处珠江口台风频发区,团队研发了全新的气动外形,将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

西人工岛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桥隧转换。深中通道项目创下4个半月刷新快速成岛世界纪录,2016年12月开工建设的西人工岛是全线最早开工建设的项目,也是深中通道全线在伶仃洋上落下的“第一子”,对深中通道整体稳定性和进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顾名思义,所谓的人工岛就是要在茫茫大海“无中生有”,如果采用传统的抛石填海、围堤筑岛技术,不但工期太长,还会对周边环境及航道产生极大影响。于是建设团队采用钢圆筒进行围壁成岛,共用57个钢圆筒,每个直径28米、高35到40米,重达650吨。由于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建设团队研发了钢圆筒基础预处理核心技术,在不平整、不均匀的施工海域地基上“磨豆腐”,降低硬质土地层强度,加上自主研发的12锤联动锤组同频振沉,巧妙地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精准牢固地打入海底岩层中。2017年5月1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开始振沉。同年9月18日,随着最后一根钢圆筒振沉到位,西人工岛外圈围堰完美勒出这只“海上风筝”。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个“巨无霸”管节和一个最终接头连接而成。在30余米深的海底让8万吨重的标准沉管实现毫米级对接,难度堪比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对接。如何确保在海底一次性精准安装到位?北斗导航系统功不可没!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上的北斗卫星天线和附近的参考基准站配合,对沉管进行差分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并且创造了总共17节管节毫米级对接的“深中精度”,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的误差5厘米。

深中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一体,“水下互通”功能离不开东人工岛和相关隧道。东人工岛是深中通道项目深圳端门户工程,位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南侧,紧邻福永机场码头,东连在建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侧接线工程,西接深中通道项目海底隧道。东人工岛全岛陆域面积34.38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岛上设隧道工程、救援码头、供配电配套用房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其中,隧道工程包括长480米的堰筑段隧道、长855米的岛上主线隧道以及实现交通转换的4条匝道隧道。未来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可东往惠州、深圳龙岗区,西往中山、珠海,北往广州、东莞,南往深圳前海合作区、香港方向,充分发挥深中通道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

海底隧道

有这些“黑科技”加持

深中隧道,原称深中通道项目海底隧道,东起东人工岛、西至西人工岛,横穿珠江口大铲水道、机场支航道和矾石水道,全长6845米,隧道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为适应“超宽、深埋、变宽”建设条件及技术特点,工程建设者创新提出钢壳混凝土新型组合结构,为国内首次、国际上首次大规模使用。

钢壳制造:搭建“巨无霸积木”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长约5公里,分为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一个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平均每个管节用钢量约1万吨,焊缝长度超过270公里,最厚钢板达到40毫米。钢壳建造如同搭积木一样,把钢板切成零件、拼成分段、组成总段,最后在总拼平台线完成整体组装。深中通道打造了国内首条大型钢结构智能生产线,钢板切割、片体及块体焊接、喷漆涂装等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满足了每月出厂一个钢壳的建设需要,并确保品质始终如一。

基槽开挖:“海底绣花”清淤

隧道基槽开挖是沉管管节安装的第一道工序,要在深海挖出长约5公里、宽约330米的基槽,精度要求达到亚米级,这无疑是“海底绣花”。国内首艘精挖抓斗挖泥船利用12米高、90吨重的抓斗,在30米的海底将基槽开挖精度控制在50厘米以内。被誉为“深海吸尘器”的国内首艘深海清淤专用船对基槽底部进行定点“盖章式”清淤,一小时可吸干4个标准游泳池的水,挖深可达负40米,清淤头高程误差达厘米级。

基床处理:打造海底舒适“床垫”

在完成基槽清淤、深层水泥搅拌桩、块石抛填后,基槽碎石整平船在其上方均匀铺设1米厚的碎石层。碎石整平船如同水下“3D打印机”,集供料、整平、测控、清淤功能于一体,将铺设平整度控制在4厘米以内,为沉管管节打造一张舒适的“床垫”。

最终接头:“巨型抽屉”精准对接

深中通道最终接头采用整体预制水下管内推出式结构,为世界首创。最终接头与最后一个管节一同制造,推出段放置在管节对接端的扩大端内,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并浮运沉放,待最后管节标准段与西侧已安装管节完成对接并确认姿态合适后,推出段就像一个巨型的抽屉内盒,利用千斤顶将推出段(抽屉)从一侧推出,与东侧已沉放管节的端钢壳完成对接。深中通道项目团队研发深水水下测控系统,通过“双目摄影+拉线法”双测量系统,实现5毫米以内的测控精度;研发千斤顶同步位移控制系统,实现推出过程平面精度在2.5毫米以内,实现合龙段高精度推出对接。

钢铁长城:世界级沉管隧道工艺

为满足8万吨级沉管的超长距离安全浮运,进一步提高沉管安装精度,深中通道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号”,配有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可严格按照设定线路航行、转体,并应用了北斗定位卫星系统,可实时计算沉管三维动态,助力精准对接。“一航津安1号”从2018年沉管钢壳试验段开始建造,到2020年首个管节沉放对接,再到最终完成合龙,五年艰辛筑路、浪涛中见英勇,建设者无畏行业全链条空白,克服极端复杂建设条件,用智慧和汗水创奇迹,以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的精准对接顺利实现“海底长城”合龙,“深中牵手”终获成功。

致敬不凡

为梦想和使命不懈奋斗的建设者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如卧波长龙,气势恢弘而又极具美感。

深中通道是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雄踞于珠江出海口伶仃洋的几何中心,是一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具有当今世界最高的建设难度,而这背后是上万名建设者以匠心和创新把天堑变为通途。他们当中,有本土精英、青年才俊,也有专业大师、技术尖兵,更有劳模代表、大国工匠……他们用苦干、实干、巧干,为这项超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致敬不凡!一个个为梦想和使命不懈奋斗的建设者,致敬每一位深中通道的建设者!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

在深中通道项目一干就是14年

作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已为此奋斗了近5000个日夜。世界最高强度主缆索股飞跃伶仃洋、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首节管节成功安装……回想起深中通道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依然心潮澎湃。

2010年,深中通道前期办公室成立,宋神友成为前期办“1号员工”,打那时开始,他将自己的一切都与深中通道融到了一起,一干就是14年。

深中通道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建设条件极其复杂,5年前期研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专题研究,首次提出“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一体的跨海工程方案,宋神友带领团队走过的道路极其艰辛。

深中通道海陆空立体视点丰富,宋神友一直在思考:怎样的深中通道,才能代表大湾区乃至中国的自信、优雅和大度?他立足行业、放眼世界,在国内首次成功组织了大型交通项目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获得了平衡、和谐的整体建筑设计理念,促使整个通道的建筑设计方案简洁、大气,实现了工程与环境、人文相和谐,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取得很好的美学及社会效果。

深中通道不仅有世界级的隧道,还有世界级的桥梁。

为满足通航需求,深中大桥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又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抗风问题突出,欧洲著名桥梁公司断定:整体钢箱梁悬索桥方案无法满足抗风安全要求。面对技术挑战,宋神友牵头组织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大幅提升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一举打破国外权威论断。

“深中通道要打造交通强国工程标杆,必须以需求为引领,以两化融合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全力推行大型跨海通道智能建造。我们知道这很难,但这是实现深中通道建设目标的不二之选。”宋神友既是这项理念的提出者,也是践行者。他系统策划了深中通道跨海集群工程智能建造体系,经过6年多攻坚,研制了多项世界首创的重大工程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混凝土智能浇筑、大型管节智慧安装,促进了行业装备的转型升级,系统革新了海中大跨径悬索桥和海底沉管隧道建造技术,形成了跨海集群工程的中国标准,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提升了我国跨海工程建设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2024年,深中通道项目建成通车,宋神友14年梦想变成现实。谈到未来的交通强国梦,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归是要干点事的,让深中通道的标准成为中国标准,让中国桥、中国隧成为世界桥、世界隧,这就是我的交通强国梦。”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范传斌:

千人海上作业安全时时牵挂我心

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广东省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范传斌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的背后,是范传斌对事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

2019年,范传斌来到深中通道项目,担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分管桥梁工程、安全生产和质量管控,带领团队攻克了全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桥岛隧超级集群工程安全风险管控关键技术等多项难关,身体力行将深中通道建设成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他坚信,交通延伸美好生活,在奋斗路上他从未止步。深中通道是世界级“桥、岛、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要建设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等,建设规模大、难度高、建设期长,涉及行业广泛、参建单位众多,管理难度大。“安全、质量、进度是压在我心里的三座大山,即便是迎难而上,也要不断攻坚克难,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范传斌说。

桥梁工程是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重点、亮点、看点、难点,建设要求高,面临很大挑战。深中通道桥梁工程不仅跨越了珠江口多条高等级主航道,桥址处于珠江出海口宽阔海面台风频发区,施工环境恶劣,环保要求极高,面临巨大挑战。如全球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大桥,其抗风安全问题突出,主桥是全离岸结构,两个大型锚碇都在海中,如何在深水区、深层软基上确保围堰结构及岛体的稳定就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拦路虎”。“每年台风天,上千名工人在海上作业,建设者和设备的安全,都是我最担心和牵挂的。”范传斌说。

他带领团队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制定“品质工程、智慧工地、智能建造、智慧梁场”系列标准,实施全过程BIM技术应用,解决了海中大型锚碇建设难题。

范传斌还引领建设了国内一流的智慧梁厂,实现混凝土箱梁的智能化生产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有力保障了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有序推进。为实现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目标,范传斌和同事们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坚,“以技术促质量、以工艺保质量、以管理提质量”,科学组织施工,从原材料开始,对每个环节都保持严苛的品质要求,并通过构建智慧化、标准化的制造、施工体系,有力提升了深中通道的工程品质。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锐意进取的闯劲、精益求精的追求、敬业奉献的精神,范传斌始终坚守初心,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践行,建造高质量的发展通道,拉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共同见证中国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

●深中通道项目测量管理中心主任成益品:

参加两个世界级超级工程非常难得

深中通道项目测量管理中心主任成益品,人如其名,在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近12年来,他精益求精,不断自我突破,共取得国家专利96项,参评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9项。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尤其是精密工程测量必须精益求精。2018年7月,身怀绝技的成益品被派到了深中通道项目。

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宽,最长双向八车道的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为确保工程如期进行,成益品在酷暑难耐的天气下,带领测量团队扛着笨重的仪器翻山越岭,一周连续6个昼夜吃住在山上,忍受着毒虫侵扰,出色完成前期的测量工作。一同参与项目的测量员韩战伟表示,深中通道对于测量精准度本身要求就高,但成益品对团队的要求更高。一个管节安装前,大概要做10遍左右的进洞导线,各个环境下都需要进行测试,才能保证这个数据是合格的。

2021年,成益品成立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高水平测量人员30多人,在建设两大超级工程中,他参与了省部级科研课题7项,完成创新成果82项,填补多项国际空白。

深中通道通车前夕,为把好海底沉管隧道贯通后的质量关,成益品对自查检验的测量数据更加严格。秉承着精益求精,干出精品的做事风格,成益品个人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面对未来,成益品又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个人能够参加两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非常难得,只有我们国家繁荣富强,才能有我们发展的机遇,做完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我们还要结合国家的未来发展,向海图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益品说。

●JD2标项目总工程师黄兴:

记不清照明优化方案改了多少版

深中通道项目通车前夕,机电安装的工程师们也正在做最后的冲刺。JD2标项目的总工程师黄兴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守在岗位,集中精力进行整个机电设施的联合调试工作,确保深中通道相关配套设施的安装如期完成。

机电安装通常是交通建设工程较迟进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照明、监控、通信、收费、交安等工程。为保障深中通道未来行车环境的安全舒适性及全线应急救援的高效性,深中通道全线配套了路灯照明、全覆盖监控系统、通信及消防等设施。“全线一共有800多个路灯,每个灯杆上都要安装不同的设备,有监控设备、通信设备等,保证监视车辆的行驶安全,所以在生产加工的时候,对每一盏灯都要贴标签,拉到现场对应每个桩号进行安装。”黄兴说。

深中通道处于台风多发区的珠江入海口,路灯不但要求美观、智能,还要经受得住高温、高湿、高盐环境的考验,以及扛得住超级台风的吹袭。建设者们仅联合设计的时间就用了一年,黄兴也记不住优化方案改了多少版。“每盏灯都是一整块钢板折合而成的,抗台风性能比较强,而且每个角度都不同,灯的形状也是和索塔的造型相辅相成,灯杆像展开翅膀的海鸥,在深中通道的上面进行翱翔,远远看去更有立体感。”经过近2年加班加点的鏖战,黄兴所在的建设团队按计划完成了灯光照明设备及系统的安装,在全线通电试亮灯的那一刻,整条深中通道在夜色中化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金龙,灵光闪动。

●年轻的一线建设者刘帅:

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能手”

2018年7月,22岁的刘帅刚大学毕业,便踏上深中通道西人工岛,成为岛上最年轻的一线建设者。几年来,刘帅和深中通道一起成长,全面参与西人工岛成岛、岛上主线现浇隧道以及附属工程等施工内容,见证了西人工岛建设全过程,逐渐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能手”。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正式开工建设。彼时的刘帅还是哈尔滨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生。“在北方很少有这样的重点工程,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期待能够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2018年,大学刚毕业的刘帅入职中交一航局,7月份便分配到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建设项目,成为当时岛上最年轻的一线建设者。“在大海之中,人工填筑了一片岛,感觉特别厉害。”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圆了刘帅大学时期的梦想,也让他倍感幸运和自豪。

令刘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上岛没多久,西人工岛开始PHC管桩(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施工。“我的工作就是到现场盯着施工,作业环境是整个西岛,在一个基坑里去施工,大概是在地下10多米的深度,四周都是封闭的,作业环境十分艰苦。正好赶上天气特别热的时候,一天下来衣服都要湿透好几次。”刘帅坦言,对于刚走出校园的自己,深中通道建设项目是锻炼自己、施展才能的绝佳平台。

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时间的临近,刘帅满是期待,未来他希望能参与更多像深中通道这样的超级工程,为祖国的交通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