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啥发圣旨要巧克力?

康熙为啥发圣旨要巧克力?
2024年06月29日 05:14 齐鲁晚报

  想象一下,一个身穿龙袍的皇帝,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巧克力奶,如果古代有朋友圈,他会不会定位紫禁城,晒出一张右手拿着奶茶杯,左手比着剪刀手的照片,配文“休闲一下”?别以为这只是个笑话,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外的咖啡厅,就有一款名为“康熙最爱的巧克力”的热饮,正风靡一时。

  先等会儿,康熙?巧克力?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者,怎么联系到一起的?

  □陈昊

下旨索取“绰科拉”

其实,康熙帝与巧克力的渊源,大概源于一次生病。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帝不幸感染疟疾,连日高烧不退,太医院所有药方均不起作用。这时,正在京供职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献上了一种名为金鸡纳霜的药品,康熙喝下后,竟然光速康复。金鸡纳霜还有一个更为熟知的名字——奎宁,乃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此后,康熙帝便对西药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当时入宫的西方传教士恰有饮用巧克力的习惯,遂引起了康熙帝的好奇,误以为绰科拉(巧克力)也是一种西方特效药。

  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月,罗马教廷特使多罗抵达广州,带来内、外科医师和一批西药,准备进献。康熙帝闻听此事,特意下旨给武英殿总监造赫世亨:

  着赫世亨至铎罗(即多罗)处,倘若铎罗多带有“deriyaga”(满文音译,汉文转写为“德里雅噶”,据说是以毒蛇为原料制成的西药),可以索取。倘若所带无多,不必索取,俟抵广州之后觅得之后,寄来亦可。倘有“cokola”(即“绰科拉”,巧克力),亦可索取。

  赫世亨遂与多罗接洽,多罗将四两五钱“deriyaga”和一百五十块绰科拉送给赫世亨。赫世亨又向传教士鲍仲义询问制作绰科拉的配方,鲍仲义称绰科拉产于美洲、吕宋等地,由八种原料混合制成。其中肉桂、秦艽、砂糖,中国皆产,而“gagao”“waniliya”“anis”“ajuete”“megajuoce”(皆为满语发音的转写)中国不产。据当代学者推测,以上五种物品类似于英文发音cocoa(可可)、vanilla(香草)、anise(茴香)、agent(一种添加剂)、milk(牛奶)。

  遗憾的是,鲍仲义并不知道这八种原料的配比和调制方法,只是简单描述了饮用方法,即将绰科拉放入铜制罐子或银制罐子煮开的糖水中,用黄杨木捻搅匀后,便可饮用。于是,赫世亨特地制造了银罐与黄杨木捻,装于木匣之内,并挑选出五十块绰科拉放入簸箩内,呈送康熙帝,其余绰科拉和“deriyaga”则转交大内保存。康熙帝朱批“知道了”,并命赫世亨将绰科拉“益于何种身体,治何种病”搞清楚,暂时不用将此物寄来。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月二十七日,赫世亨再次上奏康熙帝,称与鲍仲义交流后获知:

  “cokoladi”(上篇奏折写为“cokola”,均指巧克力)非药物,犹如“ameriga”(美洲)地方之茶叶,一日或一次或两次饮用。凡为老人,或胃功能弱者,又腹内有寒气者,腹泻者,消化不良者,均可饮用。尤其在增加胃热以消化食物方面,颇有益处。内热发烧者,患有痨病者,苏醒过来者,痔疮流血者,以及泻血者,均不宜饮用。

  此后,康熙帝的朱批又是只有“知道了”三字,绰科拉便再无下文。或许是康熙帝认为这种饮品并非药物,不具药效,又有如此之多食用禁忌,顿时心生厌烦。另一面,作为绰科拉“供货商”的多罗,也因来华后对儒教的排斥,遭到康熙帝厌恶。绰科拉“入宫”之路戛然而止,直到两百年后,才再次进入中国。

  综观绰科拉“入宫”前后可以发现,康熙帝并没有将其视作甜食和饮品,最初只误认为是特效药,获知其为保健品后,便兴味索然,不再关注。绰科拉的故事虽令人遗憾,但其实反映出康熙帝对西药与西医的重视,历史上,他甚至还在宫中建立了医学实验室与药房。

康熙时期的西医与西药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再次患病,据说病情日沉、健康日衰,当时的耶稣会士罗得先配置了一种神秘液体,止住了康熙帝严重的心悸,又让他服用下产自加那利群岛的另一种液体,康熙帝很快康复。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两种液体竟然就是当今的葡萄酒。

  大病初愈的康熙帝很是高兴,下谕:

  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补之物……每日进葡萄酒几次,甚觉有益,饮膳亦加,今每日竟进数次,朕体已经大安。

  并要求传教士多多进贡葡萄酒。转年,各地传教士便开始火速上贡,西洋人殷弘绪进献西洋葡萄酒六十六瓶、哈尔各斯默一瓶。建昌府天主堂马若瑟进献格尔默斯一瓶、洋酒四瓶,临江府天主堂傅圣泽进献洋酒八瓶,抚州府天主堂沙守信进献洋酒六瓶,九江府天主堂冯秉正进献洋酒六瓶。

  康熙帝对西方医药学知识的关注早就开始,他曾命西方传教士教授解剖学知识,并翻译、撰写解剖学著作。康熙时期的《钦定格体全录》,便是翻译迪奥尼斯《根据血液流动和新发现而写的人类解剖学著作》和以托马斯·巴尔托林《解剖学的四次革新》而成。对于西药的重视,更是无以复加。

  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编有一部满文本《西洋药书》,曾记录一种名为“ruleboboerladu”(汉字转写为“如勒伯伯尔拉都”)的药。康熙三十五年(1696),在亲征噶尔丹之役中,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突患重疾,康熙帝便将如勒伯伯尔拉都尽数赐予萨布素。康熙四十四年(1705),保寿阿哥(康熙之侄)头迷身软、胸胁腹痛、呕吐气短,太医施以如勒伯伯尔拉都,病情乃好转。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阿哥胤祐患病,同样服用如勒伯伯尔拉都,气色、食欲大为改善,甚至能够骑马出行。在清代史料中,类似记录还有很多。那么,如勒伯伯尔拉都究竟是什么药呢?

  根据《西洋药书》记载,如勒伯伯尔拉都是西洋传教士制造的一种糖浆露剂,主要原料为珍珠、宝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经过多次蒸馏、提炼、合成,再加入糖,方能制作成药。这种药产量极其有限,康熙时期一次制药记录才得到二斤三两。其对心脏疾病、头晕昏迷、气虚烦躁都具有良好疗效,还能够强身健体、化痰降热、舒心助眠、和胃补气,用途极为广泛。

  言至于此,不免可以发现,康熙时期已能够制配,甚至创制西药。其实,当时宫中已设立了“医学实验室”,实验室内的西方传教士,采用化学制药手段研制西药,用于医疗救助。这个“医学实验室”可能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创立于养心殿内。彼时,为承造、维修宫内各种器用,朝廷建立了一批作坊,“医学实验室”很可能就在其中。实验室的器具多为银制,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康熙款“银质制药器具盒”即其中之一。制配西药之余,还研制出如肺胸舒丸等中西医结合药品。

  除了医学实验室,清宫还在武英殿旁设立了西药房,在当时被称为露房,又称为西洋堂。露房有库掌(掌库之官)一人、拜唐阿(无品级的杂役人员)六人、领催一人、医生四人,合计十二人。房内贮藏有各种西洋药露、鼻烟、胰子(肥皂)。户部右侍郎姚文田之子姚衡在《寒秀草堂笔记》中记载,康熙时期露房内有西药一百二十余种。这些药品广泛运用于宫内外医疗,清代各种史料多有介绍。至嘉庆年间,露房内充盈的西洋药露甚至已成为膏状,“匙匕取之不动”。可以说,康熙时期盛极一时的西医与西药,不仅是西方先进制药技术传入我国的见证,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视角。

  总之,作为一种被误会的“西药”,巧克力最初传入中国,是作为保健药品,而非甜品饮料。康熙四十四年(1705)的“绰科拉入宫”事件,就这样意外地将“巧克力”“康熙帝”“西医”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一并留在了历史上。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康熙帝 康熙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