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6月27日
“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
在光谷启动,
并举办“武汉新城·世界光谷”专场报告会。
今年的报告会是2022年“武汉这十年”、2023年“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延续和深化,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创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共同主办,旨在展现武汉强化使命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作为和澎湃动能,凝聚勇毅前行的强大合力。
报告会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武汉,三次来到光谷,强调要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场报告会上,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工委书记杜海洋介绍,光谷接续创业、拼搏赶超,闯出一条实力跃升、创新突破、颜值蝶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长飞光纤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达梦数据库创始人、董事长冯裕才,禾元生物董事长、总经理杨代常,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分别登台,结合企业实际分享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
收了全球手机巨头数亿元专利费
刚刚又赢了三星!
“我们的专利运营首次突破西方封锁,收取全球头部手机厂商专利许可费用达数亿元!
今年4月,我们又在德国赢得对三星的标准必要专利诉讼,该专利几乎覆盖三星全线产品。”
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在会上自豪地宣布这一信息。
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
鲁国庆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强烈关注:能收到全球手机巨头的专利费,不是华为,竟然是中国信科?
鲁国庆现场揭秘,中国信科于2022年先后参与引领5G、6G国际标准、产业规范、行业技术规则,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123项,累计提交5G国际标准提案超2万多篇,5G标准必要专利披露数量全球排名前八,助力中国在全球信息通信行业高水平竞争中持续提高声量。与此同时,中国信科在全球申请专利超4万件,授权专利超2.2万件。
鲁国庆说,中国信科聚焦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当前所急,加快核心关键产品国产化进程,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围绕光通信产业堵点,中国信科连续6年实现系列高端光电子芯片国内首产或首次出样,目前已实现核心关键领域替代率超90%。
2023年,中国信科布局的产业新赛道“硅光芯片”持续开花结果,以1.6Tb/s硅光芯片为代表的系列成果迎来国内首产,在5G承载网、数据中心和算力系统中实现规模化应用,为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最近,再次实现国内首款2Tb/s三维集成硅光芯粒成功出样,助力我国信息产业急需的高端光芯片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湖北服务国家战略的亮眼符号。
除了高端光芯片,海底通信也事关国家安全。目前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网络信息90%以上依靠海底光缆传输,海底通信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很多高端技术掌握在欧美企业手里。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国信科尝试将“三超”即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光纤通信技术应用到海缆通信系统里面,通过不断研发,掌握了全系列、长跨距、大容量海底光缆制造工艺,已实现单根海缆超过200公里,最大芯数可达144芯,在通信速率和距离上实现了行业领先。
同时,中国信科还自主研发了第二代海底中继器,解决了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的“卡脖子”问题,攻克了跨洋和洲际光通信超长距离传输的技术难题。目前已在海洋通信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能“一站式”提供海底光缆建设项目EPC解决方案“全套服务”的中国企业,在打造海洋强国重器中发出了信科强音。
“一项又一项自主创新的成功实现告诉我们,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鲁国庆说。
下一代新型光纤
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长飞的下一代新型光纤,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带来了一盘由长飞自主研发的新型空芯光纤,“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这是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也是下一代光通信的颠覆性技术”。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庄丹。
“就是这样一根细如发丝的光纤,近日走出实验室,一举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庄丹介绍说,仅仅在6月,长飞助力运营商建立了全球首个800G空芯光纤传输技术试验网,全球首个单波1.2T、单向超100T空芯光缆传输系统现网示范。“这是空芯光纤从技术原型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空芯光纤有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金融高频交易、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各大领域。
预制棒单棒拉制光纤长度从2013年的7000公里,到2018年的8000公里,再到现在的1万多公里,长飞光纤持续保持全球最高水平,生产线上拉出的一根光纤可以满足全球80亿人同时通话。
“总书记叮嘱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庄丹说,“我们至今都深受鼓舞。”
这些年来,长飞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技术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成功转变,以科技自立自强铸就全球第一。
中国航空发动机取得突破
华工科技功不可没!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担科技攻关使命,华工科技也当仁不让。
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亟待解决的短板。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现场报告,行业首推航空发动机三维五轴激光加工特种智能装备,华工科技为此投入近20亿元,率先实现了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
马新强介绍,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工作时,温度最高2000摄氏度左右,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防止零部件“发烧融化”,需用激光加工极小直径、特殊角度的气膜孔,做成冷却空气层进行冷却降温。由于这种激光加工工艺目前还没有被国内完全掌握,一度成为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瓶颈之一。华工科技通过集中攻关突破系列核心技术,研制完成了这台激光加工关键装备。该装备只需2秒左右,通过脉冲激光束就能完成孔径不到0.5毫米的微孔加工,让发动机在快速降温的同时,又能给关键部位穿上“保护衣”,有效提升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加工水平,延长了发动机的寿命。
在一场场技术“突围”中,华工科技创下了60多项“中国第一”,成为中国激光产业的一面旗帜,从一家年营业额不足7000万元的校办企业,成长为中国光谷的“百亿军团”之一。
不仅仅中国信科、华工科技,创新涌动的科技竞争力成就光谷之“重”。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东湖高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主导战略,科创供应链平台汇集各类创新需求1.2万项,匹配成功2200余项,促成142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国家级孵化器从9个增至2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从17家增至76家;新型研发机构从1家增至17家,高企从672家增至5700多家,汇聚71只产业基金、1500多家科技金融机构;专利授权量增长5.5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6.5倍。
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稻米造血……
他们在新赛道一路领跑
“我们研发的脑机接口芯片,技术国际领先;我们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项目已建成全国标杆。”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以三种身份报告企业在三个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高德红外主营红外芯片和红外光电系统,每一条技术路线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年产芯片数百万片,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之重器。“在红外这个领域,西方卡不了我们的脖子。”黄立自豪地说。
2021年12月,黄立转换赛道,率领研发团队向脑机接口开始攻关,完成了芯片、封装、设备工艺、通信模块、AI算法、系统软件等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全链条自主研发,取得100余项专利。去年8月,衷华脑机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技术,通过了由11位顶尖科学家组成专家组的科技成果评价。“国外的脑机接口芯片做到3000多个通道,而我们的已经达到6.5万个通道,同时接口是双向的,居国际领先水平。”黄立对此非常欣慰。
和脑机接口同步启航的,还有低空经济领域。作为武汉市低空经济研究院院长、普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发出预告:10月,普宙科技与东湖高新区深度合作的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城市项目将竣工验收。届时,在高新区范围内,预计共部署无人机186架、自动机库128套,总规划航线超2000条,这将成为国内首个全区范围全覆盖、百余架无人机全自动巡飞的低空经济创新实践。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代常则在利用稻米合成人血清白蛋白领域进行了国际首创性开拓。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代常。
人血清白蛋白俗称“黄金救命药”,大量用于临床治疗失血、肝硬化等病症,目前国内长期依赖进口。为了攻克这个世纪难题,杨代常研究用水稻种子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技术,这项技术也被形象地称为“稻米造血”。
经过艰苦研究,杨代常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从稻米中提取高纯度人血清白蛋白,技术上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2013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和2019年,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分别获得国家药审中心和美国FDA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为了论证产品的安全性,杨代常带领团队从5公斤99.9%纯度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获得0.1%的杂质,通过小鼠做试验,经28天注射后没有一只小鼠死亡。这个结论让杨代常欣喜若狂。经过180多天的日日夜夜,他最终将纯度提高到99.9999%。
获得中国临床批准后,没有医院和医生敢承担这个临床研究,基于对自己研发数据的自信,杨代常第一个注射该产品临床样品,亲自见证产品的安全性。
目前,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临床Ⅲ期试验,证明疗效与血源人血白蛋白相当,安全性良好,有望在2025年获批上市。2023年,已经完成年产能100万瓶注射液的智能化工厂建设,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2024年正在建设年产能达到600吨原液的产业化基地,满产后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亿元。
“利用生物技术制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对摆脱进口依赖,确保国家国防安全和国民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杨代常说。
不走捷径坚定地做常人认为最难的、不可能的事情
连续6年全国第一,第7年倒数第一,第8年再回榜首!
达梦数据库董事长冯裕才在报告会上讲述了该公司经历“天地板”的故事——
达梦数据库董事长冯裕才。
在科技部每年对国产数据库进行的PK测试中,达梦连续6年第一,但2003年倒数第一。
究其因,是与友商采用的国外开源系统相比,达梦确实有差距。
此时,公司内外都有声音,劝冯裕才走开源路线来迅速扭转局面。冯裕才思索再三,还是坚持初衷,原始创新,自主研发。
冯裕才顶住了压力,坚定地做常人认为最难的、不可能的事情。达梦的武汉、上海的两支团队吃睡都在机房,用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原本2年的研发工作量。
在科技部2004年的测评中,达梦各项指标重回榜首,遥遥领先!
自主创新既是国家的战略,也是达梦的灵魂。共享存储集群技术被誉为数据库技术的皇冠。历经4000多个日夜艰难攻关研发,达梦实现数据库共享集群技术“零”的突破,成为全球第二家掌握该项技术的企业,深度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金融、通信、电力等关键行业,连续多年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第一。
40多年来,达梦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
今年6月12日,达梦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高层次人才、市场化机制、
研发投入、宽容环境等
推动创新发展
6月27日,位于光谷科技三路的华工科技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一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明年正式投产,用于研发生产硅光模块、下一代光模块、车载超级网关和移动式储能等产品。
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志强。
“作为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重大项目之一,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对此,马新强充满自信。
马新强介绍,依靠高校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华工科技正着力推进中央研究院建设,积极整合创新资源,聘请24位院士、专家担任公司“智囊”,与20多家高校、创新机构、智库和企业签约协同推进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更好地支撑中央研究院建设,华工科技实施“博士100计划”,两年时间招揽了硕博人才300多名,不遗余力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筑牢人才高地。
“高德红外创新发展的优势之一就是体制、机制的灵活性。”黄立认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企业本身的原动力非常强,自发鼓足干劲创新创业,加上资金由自己来掌控,看准的事情就去干。
黄立举例说,当年,高德红外做红外探测芯片时,人才、技术、设备乃至原材料都是一无所有。5年前,企业又抓住人工智能的风口,从红外探测芯片领域转入脑机接口技术研发。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
“我是长期主义者,考虑问题都会用10年、20年来衡量。只要觉得该干就去干,不去过多担忧风险。”黄立话语中透着坚定。
在光谷,人们勇于创新,更敢于直面失败。近两年来,华工科技投入近20亿元研发航空发动机三维五轴激光加工特种智能装备,其间历经10余次失败。
马新强感慨:“在光谷,创新失败并不可耻,而是为下次成功铺路。创新之花总是盛开在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土壤之上。”
对此,鲁国庆深有同感。他说,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12%以上投入研发,持续构建以“两全重、两中心”4大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支点、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4+6创新平台体系”,并在全球快速形成光芯片三大海外技术平台,初步实现科技和人才资源全球布局。
武汉极目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建伟通过视频作报告时说,公司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引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方案可以解决95%的安全驾驶问题,产品更是远销海外。据了解,该企业近20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超60%,其中硕博以上学历人员70余人,6人入选3551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武汉英才。
此外,极越CEO夏一平、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骆汉宾、九峰山实验室运营主任赵勇、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坤、中能欣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多书等企业及科研院所负责人也通过视频报告了他们的创新作为。2022“荆楚楷模”年度人物、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长飞的奋斗故事通过一幕微话剧现场展示。
“武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迈向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四位院士深情寄语武汉
6月27日,在“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启动仪式上,曹文宣、桂建芳、丁汉、刘胜四位院士为武汉发展送上祝福和宝贵建议。
“一瓢舀起两江水,半杯清茶三镇香。”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说,武汉地处古云梦泽,优于水而不忧于水。多年探索与实践中,武汉致力高质量发展、守住绿水青山的决心一直未变。
长江武汉段推出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有效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由他首倡提出的“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江豚时常出没,正反映了长江生物生存环境更加安全、食物链更加丰富。
“武汉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是重要的‘蓝色粮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丰厚的自然基础。”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说,当前,武汉正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共期共创的未来。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合人才的核心要素是高水平科创平台。”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认为,武汉正加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集聚,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提升,已汇聚顶尖科技人才,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武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科研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引擎,产业转化是科研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在实践中了解产业需求。”武汉大学刘胜院士认为,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这是国家长期投入和资源布局的结果,时代也将赋予武汉新的创新使命。我们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发挥专家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引领武汉光电子、微电子、电子力学等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三个优势转化”成势见效。
见到这么多科技大咖太激动了!
“城市观察团”到光谷追星
“中国信科鲁国庆、长飞光纤庄丹、华工科技马新强、高德红外黄立……这些都是科技大咖,没想到今天都见到了!”6月27日,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薛紫杉参加报告会后高兴地说。此前,她通过长江网报名,成为报告会“城市观察团”成员。
跟薛紫杉一起到报告会现场追星的城市观察团成员共有30位,他们现场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并与报告嘉宾交流互动。
城市观察团成员提问。
“城市观察团”成员、中冶南方EOD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研究青年突击队队长宋迎颖,在报告会现场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基于紫东太初大模型开发的数字人“小初”进行了互动。
宋迎颖用“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来评价本场报告会。她说,报告会站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高度谈如何加快三个优势转化,目标和路径都很清晰;企业家的讲话深入浅出,既有科学理论,又有鲜活事例。
城市观察团现场与嘉宾互动。
引入“城市观察团”参与互动,是今年主题报告会的创新举措。长江网面向社会发出征集令,长江头条同时发起“重新看武汉·你也来试试”网络话题讨论,数百名网友报名参与。记者梳理发现,报名者既有湖北武汉的,也有来自北京、江苏、河南等地的,身份以科技工作者、企业代表和大学生为主,35周岁以下网友占比过半,纷纷表示“想到报告会现场一睹科学家和企业家的风采”。
近年来,武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全市各职能部门、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先后创新主办“武汉这十年”“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共邀请到李德仁、丁汉、刘胜、邓子新、陈孝平、曹文宣、陈松林等20余位院士专家,200余位党委政府领导、企业家、科研人员、先锋楷模、基层工作者走到台前,走进一线。
本次主题报告会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于6月28日(周五)晚8时25分,在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WHTV-1)播出。
来源:长江网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