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随着我国大型城市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建筑垃圾产量大、处置难逐渐成为一种“城市病”。建筑垃圾为何处置难?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部分城市监管执法存在漏洞。建筑垃圾管理涉及施工现场分类收集、运输过程监控、规范化处置等多个环节。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执法力度不足,监管制度不健全,漏洞频出。同时,建筑垃圾在运输环节缺乏全程监控措施,一些团伙为逃避处置费用非法倾倒,有时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查处。
一些建筑施工单位责任缺失。为了减轻成本负担,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私自将建筑垃圾非法倾倒在城市郊区或其他非指定场所,有些甚至跨市、跨省转移。这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也给日后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埋下隐患。相关执法部门由于缺乏完善的处罚机制和监管手段,难以及时有效遏制此类行为。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大型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离不开专业的破碎、分选、洗选等处理设备。然而,很多城市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垃圾产生的速度。加之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未来需求的增长,致使现有消纳处置能力严重不足。
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40亿吨。这一趋势警示我们,治好大型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病”已迫在眉睫。
相关地市应通过完善地方性立法规范建筑垃圾全过程闭环管理,精准破解建筑垃圾产生源头管理不严、运输市场和末端处置不规范、规划引领利用处置场所建设不足等问题。规范明确渣土处置、清运等相关要求,加快完善建筑垃圾全链条全环节管理机制,让各项政策法规落到实处、杜绝空转。
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作为大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的重要环节,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因为建设方、施工方将相关工作转包下去,就默认把相关责任也转包下去。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明确的建筑垃圾管理制度,明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流程。在规范垃圾运输方面,施工单位应选择有资质的运输企业,确保建筑垃圾得到及时、规范的运输。
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各地市在能力范围内加大前期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以及产品市场培育等各个环节做好建筑垃圾减量化和就地回收利用,同时对建筑垃圾实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此外,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对再生产品进行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建筑垃圾治理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进度。城市各管理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案件严肃追责。施工单位作为建筑垃圾的直接来源,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同时,大力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施工单位履责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公众也要主动参与其中,通过舆论监督持续关注建筑垃圾治理。通过全社会通力合作,让大型城市摆脱建筑垃圾之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