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以新质生产力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周清杰:以新质生产力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月28日 17:06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北京当前经济形势概览

(一)经济增长速度

2023年,北京的经济总量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760.7亿元,比上年增长5.2%。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反映了北京经济的稳健发展,更彰显了北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人均水平来看,北京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0万元,继续保持在全国省级地区的领先水平。

2024年一季度,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高于上年全年增速0.8个百分点,北京市一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过万亿元大关。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服务于首都的功能定位,北京拥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按照2024年一季度数据,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7.5%。与2023年同期相比,北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有明显上涨,其中第二产业增速恢复最为明显,同比增长达7.3%,增速在万亿城市中排名第十,比全国增速高出1.3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

北京自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后,用了6年时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翻倍,即从2007年到2013年。随后,在接下来的8年里,即2013年至2021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再次实现了翻倍增长。近两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稳定并略有提升,这既反映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显示了经济规律的作用。

(二)三大产业结构

北京的产业结构属于典型的发达经济体类型,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20年北京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0.4%,而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至0.2%。因此,在分析北京的经济增长或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第一产业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即使其年增长率达到50%或80%,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也有限。此外,农业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在现实中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尽管如此,从经济贡献的角度来看,北京的第一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高,但其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第一产业为北京市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尽管北京的食品自给率并不高,但肉类、蛋类、蔬菜、奶制品以及部分主粮和水果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自本地。在北京五环、六环外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在持续进行。同时,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可能正逐渐从传统的种植、养殖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如种业、与文化旅游结合的休闲农业等,这些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更为紧密,也可能涉及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北京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近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过80%。这种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产业结构,是发达经济体的典型特征。北京利用自身的要素禀赋,将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用于发展更擅长的第三产业或高精尖制造业,这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北京的第二产业近年来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但其增长波动幅度远大于第三产业。这符合产业演进的经济规律,即第三产业作为慢变量,其经济波动通常较弱。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应重点管控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同时,北京经济发展应优先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和发展高端、科技含量高、品牌价值高、高附加值的先进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

(三)人口与就业

北京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其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近年来,北京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从高峰到下降的过程,这与人口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尽管人口政策调整带来的增长红利已基本耗尽,但与新世纪初的前五年相比,出生人口数仍有所增加。这表明,尽管人口增长趋势有所放缓,北京的人口总量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在老年人口方面,情况则显得相对严峻。2023年,北京60岁以上的人口已接近500万,占总人口的22.6%。这一比例远超过了通常认为的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临界值10%。如果以65岁为标准,65岁以上的人口在2023年已接近346万,占比达到15.9%,超过了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临界值14%。

面对北京的人口现状,无论是规模还是结构,我们都需要深入思考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在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劳动力的供给,还要考虑如何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并利用人口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来北京,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缓解社会老龄化的问题。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北京的就业市场表现良好。以2023年为例,北京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8.1万,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从2018年到2023年,北京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低于全国水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北京的就业市场整体保持稳定,但2023年的失业率较前几年有所上升,这提醒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城市的就业状况,特别是年轻人以及那些年纪较大、技能结构单一的劳动者。在经济形势相对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经济政策保障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是我们亟需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价格

北京的物价水平实际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北京的物价形势显示出相对稳定和温和的特点,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经济增长速度与物价指数的关系表明,当前的物价水平可能略显疲态。具体来看,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仅上涨了0.4%,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则下降了0.8%。这表明在消费端,物价基本保持稳定,而在制造业领域,物价呈现下降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显著下降,这可能暗示着工业生产领域的疲软。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消费端的通货紧缩,因为通货紧缩通常是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连续6个月低于零来判定的。

(五)收入与消费

2023年,北京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4462.7亿元,这一数值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在这一年中,北京市消费市场的服务消费占比已经上升到70.6%,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显示出北京市场已经由服务消费所主导。

因此,在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消费既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如何应对北京服务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尤其是如何提供更优质、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语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际上是我们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范畴。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来形成质地更新、效率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更多的生产力。

进一步来说,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上是我们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此前我们也提出过新旧动能的转换,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是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与新动能紧密相连,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我们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新动能,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或新质的生产力,它基于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我们可以从新技术、新产业、新赛道、新价值、新动能等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核心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体现了生产力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质量上的提升。其中,劳动工具科技化、生产资料数字化、劳动操作智能化等,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于“新”,这个“新”不仅指时间上的新颖性,更指技术形态、技术逻辑上的全新性。最终,这些新技术、新逻辑都将落实到生产力上,推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它们在技术层面都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因此,我们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人类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质的突破和飞跃。

北京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之前,北京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中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多项属于新质生产力的领域,如6G、脑科学、智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2024年北京将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一批跨区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特别是大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并优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北京正是利用原有的汽车制造业基础和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实现这些产业的迭代升级。同时,还出台了第三轮加快医疗健康协同创新计划,大力支持量子类人机器人、商业航天、6G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除了原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北京当前的任务依然繁重。

(一)数字经济已成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长8.5%,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1.88万亿元。北京在发展数字经济,以及以数字经济为基础或为依托的新质生产力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包括拥有数量最多的院士、985/211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每年能培养大量优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博研究生。此外,北京在数字产业基础方面表现优异,已经培育出一大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增长了10.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3%。5G、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投资增长26.4%,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也就是说,未来北京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抢占先机。

(二)北京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的A股上市企业共计475家,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总市值共计20.86万亿元。其中,北京市的A股上市千亿市值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共计36家。这些上市公司涵盖了81个行业,其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企业最多,有82家,占全市A股上市企业数量的17.19%。这表明北京的上市公司中,与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培育高度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产业的企业数量众多。此外,银行业市值最高,接近7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9.52%,这表明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和金融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而北京在银行业方面的优势,正是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这种优势来源于北京原有的产业优势的历史积淀。

(三)北京服务业驱动下的经济增长与创新

北京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业驱动。2023年,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这两大服务业中,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70%。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和三大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北京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分别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

(四)营商环境优化助力新质生产力

2023年,北京市发布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相较之前版本,此次改革在范围和措施上均有所加强。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未来的营商环境改革将更加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北京的新质生产力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

三、构建新型生产要素以驱动创新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讲,我们需要一个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支撑。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制度要素或制度环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基于这一逻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确实需要创新生产关系,或者说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新型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产力则涉及人与大自然、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由于生产关系更多地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如何创新这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实际上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果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比如宏观生产函数的概念,传统的宏观生产函数包含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等自变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本、制度、甚至数据等都被纳入了宏观生产函数,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因此,从广义的宏观生产函数视角来看,制度确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我们的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让宏观生产函数的效益更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更少的投入生产同样的产出,或者通过相同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同时减少排放,降低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要实现的目标,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将制度视为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宏观生产函数中的制度这一变量发生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限于制度本身的改变,而且变革后的制度将直接影响宏观生产的量,并促进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数字要素等要素与制度的深度融合。这将使宏观生产函数发生质变,改变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制度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各种要素,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根据上奇研究院统计的信息,北京市在2023年迁出的企业数量为7.9万家,而迁入的企业数量为3.3万家,净迁出企业达4.6万家。这一数据似乎表明,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北京的市场经营主体可能还面临一些障碍和痛点。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即我们的制度环境仍有优化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在2023年8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虽然尚未直接涉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但其中的一些政策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具有直接关联。此外,2024年2月,作为北京科技创新重镇的海淀区宣布了2024年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首批五项政策,从平台服务、人才、资金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助力企业稳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这表明,无论是从全市层面还是各区层面,北京都已经开始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政策研究、制定、出台以及宣贯和落地工作。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区域协同

近年来,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协同方面采取了许多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相契合的措施。例如,2023年京津冀首次聚链招商,绘出协同发展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的6条产业链图谱,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2024年3月,北京发布的《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提到,要更好发挥北京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上重点突破,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天津和河北各自具有优势,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城市群中,特别是在通州与廊坊的协同中,实现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数字要素和数字人才的配合

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而宏观生产函数的扩展也突显了数字要素的重要性。在数据要素市场方面,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立法、确权、数据治理,推动数据市场交易,实现数据要素的高效市场配置。

在数字人才供给方面,尽管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端人才培养基础,但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仍需进一步满足。这要求大学要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全面跟进和优化,确保数字人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