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菜姑娘”回乡做泡菜

90后“菜姑娘”回乡做泡菜
2024年06月24日 02:49 华西都市报

带领40多个村子种蔬菜,年收购蔬菜4000吨

郑月佳和丈夫在田间收购蔬菜。苏定伟 摄郑月佳和丈夫在田间收购蔬菜。苏定伟 摄

【人物名片】

  郑月佳,女,1990年8月出生,阆中市阆味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明星,创办的泡菜厂为四川省高科技企业。

  “这些泡菜要马上晾晒。”6月20日,南充阆中市梭咀山下,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泡菜坛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郑月佳正在招呼工人,老公常聪在一边操作机器。

  8年前,这对90后大学生夫妻放弃了成都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阆中创办泡菜厂,腌制“家乡味道”,带领40多个村种蔬菜,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腌制“家乡味道”

大学生夫妻回乡创业做泡菜

  郑月佳老家在嘉陵江畔,当地土地肥沃,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传统。2013年郑月佳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认识了同为90后的阆中人常聪,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那时候租住在三环路,周末骑辆二手自行车逛春熙路,看电影,简单快乐。”婚后,两人开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给企业拍宣传短片,一年能挣上十来万元,开销不大,小两口很知足。

  2015年,郑月佳回阆中待产,家乡的状况让她大吃一惊,当地正值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进村入户,寂静的乡村热闹起来。

  “姥爷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豆瓣厂的工人,妈妈也学了做豆瓣手艺。”父母靠着祖传的豆瓣厂维持生计,送郑月佳读完大学。郑月佳挺着大肚子,在豆瓣厂里忙活,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办厂,父母挣不到钱,种菜的乡村们也挣不到钱。

  能不能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对传统豆瓣厂进行改造?一股创业的冲动在心里陡然升起。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郑月佳决定从泡菜入手。

  没想到老公强烈反对,“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要我脱离农村,终于在成都有一席之地,怎么又想把我拉回阆中乡下!”两人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郑月佳理解老公的想法。

  生完孩子后,郑月佳还是常回老家,说是帮父母,其实在做改造泡菜厂的前期工作。

  2016年春天,常聪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转让,回到老家,“实在不忍心看着老婆两头跑。”

保底价回收

“订单农业”让村民有底气

  父辈的豆瓣厂,其实就是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为提高环保水平,几次搬迁几乎耗尽家里所有积蓄。规模太小,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缺乏现代化营销意识……两人为豆瓣厂“号脉”,提出一揽子改进计划,没想到遭到父母反对,“靠祖传手艺吃饭,还有啥问题!”

  两人决定单干,从银行贷款200万元,一半还了父母的欠账,一半用来建厂房,新厂就紧挨着老厂。创业之初非常艰辛,大热天,两口子开着大货车走村串户去收菜,两岁多的儿子经常在菜地里或者村口的大树下睡着了。

  阆中和广元市苍溪县交界处有个瓦口隘村,山路崎岖,之前是省定的贫困村。看到郑月佳的泡菜生意在阆中越来越好,驻村工作队希望他们承包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我们正需要打造原材料基地,看到那么多老人还在村里种菜,就答应下来。”

  郑月佳在沙溪街道瓦口隘村流转土地200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模式,通过资金入园、土地入园、务工入园方式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帮助38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民宿修起来,研学基地建起来,昔日贫困的瓦口隘村成了村美民富的网红村。

  瓦口隘村只是开端。高峰时期,同郑月佳合作的蔬菜村达40多个,遍及阆中十多个乡镇,全部采用“订单农业”的模式,大力种植青菜、海椒、豇豆、萝卜等蔬菜,一年收购蔬菜4000吨。“我们出种子,教技术,保底价回收,村民有底气,敢大规模种菜。”

降成本提效率

小小泡菜厂拥有20多项专利

  郑月佳的泡菜厂位于金鼓村梭咀山下,紧邻212国道。一棵青菜从育苗、播种、收割、转运,再到泡菜厂的腌制、清洗、翻晒,环节太多,基本都靠人工,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池子、整个坛子的泡菜质量不过关。

  曾经有一段时间,常聪怀疑自己是否走错赛道了,“原以为泡菜厂很简单,没技术含量,但要搞规模化生产,和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完全是两回事。”

  能不能最大程度机械化?以前泡菜包装袋上总有一些小水珠,要靠人工一袋一袋擦拭,后来加装了一种有吹风功能的除水装置,泡菜包装袋下生产线前经过一道“风口”,可将袋子上的水珠吹干。“这些发明都是逼出来的,贷款压力大,只有降低成本。”郑月佳说。

  郑月佳在厂里还建起了实验室,要么是提升效率的小装置,要么是泡菜新技艺,至今已获得20多项专利发明。2023年底,郑月佳的泡菜厂被认定为四川省高科技企业。

  一个泡菜厂还有这么多专利?父辈不可思议的不止这些,小两口花10多万元请人搞包装设计,20多个泡菜品种都有不同风格的包装。两个可爱的儿子是夫妻俩创业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将儿子的卡通形象印在包装袋上,同可口的泡菜一起走进千家万户。

  常聪自嘲是困在梭咀山下的歌手,他已逐渐适应乡村生活。目前虽然负债经营,但看到帮扶的村子一天天富起来,两人都有一种成就感。“我们的事业就在大地上,和一个个村庄紧紧相连。”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泡菜 豆瓣 阆中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