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典产业历久弥新

历史经典产业历久弥新
2024年06月24日 01:00 媒体滚动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汪晨云 报道组 葛锦熙

  历史经典产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着人民聪明才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

  本月,浙江出台《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举措》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茶叶、丝绸、中药、黄酒、文房、木雕、根雕、石雕、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支持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

  如何做好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历久弥新,衢州正在谱写新乐章。

  传统文化打造文旅景点

  刚刚过去的周末,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以下简称“根宫佛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或是身穿汉服拍照打卡,或是漫步在千年根雕之间,在根宫佛塔前许愿……沉浸在由上万件根雕作品共同打造的文化艺术殿堂中。

  根宫佛国深藏于开化县城一隅,以根雕艺术、盆景艺术、赏石文化与园林古建为载体,分成根佛文化和华夏根文化两大主题景区,40余个景点。

  开化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根雕技艺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朝,岁月更替中,当地仍有一群根雕爱好者在传承这份技艺,并在上千年的演变中逐步形成了融根艺、儒释道、美学、生态学于一体的根雕文化。

  眼前的根宫佛国于2005年开始建设,原名为“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历经两年时间的打造,博览园正式对外开放,主要以根雕艺术品展示为主。这些年,随着开化根雕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景区也在不断扩建,并被赋予了更多元素和内涵,开化根雕就此迈上了从根艺到景区的蝶变之路。

  吾佛开心、五百罗汉、观音百态、四大金刚……行走在根宫佛国,上千件大型根雕作品让游客叹为观止。如今,根宫佛国不仅是开化对外展示根雕技艺的窗口,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根文化主题旅游区,汇集旅游集散、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每到节假日,位于常山县的中国观赏石博览馆内就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段时间,常山·花莲石文化发展交流会也在此举行。这是时隔五年,浙江常山、台湾花莲两地重续赏石文化交流前缘。

  常山自古多奇石,其观赏石造型别致、种类繁多,被誉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经考证,当地有常山石、石笋石、三衢石、常山卵石、千层石、砚瓦石(西石)、青石、花石、寿源石和萤石等10大名石,赏石文化更是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文人墨客,赏石、藏石家等编著了众多赏石专著,如范成大的《太湖石志》、渔阳公的《渔阳石谱》等。

  依托深厚的观赏石文化,常山打造了以观赏石为展示内容的主题博览馆。博览馆建筑面积为9800平方米,分为7层,展示了数千件观赏石展品,其中还有岩石类、矿物晶体类和古生物化石类三大类珍稀贵重藏品。“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观赏石种类丰富,让人大开眼界。”一名游客在参观后说。

  衢州以传统文化为基底,打造深受游客喜爱的文旅景点。随着衢窑国瓷博物馆、西砚博览馆、龙游皮纸非遗博物馆、衢州黄蜡石展示馆等展馆相继落成,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也更加多元化。

  文化产业日趋成熟

  作为衢州石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42岁的周昕见证了衢州黄蜡石雕刻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周昕在一次工作中偶然接触到石雕,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彼时,衢州石雕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尤其是质地似玉、色彩柔和的黄蜡石摆件,受到一批爱好者的追捧。在市区城隍庙附近,与黄蜡石雕刻有关的门店相继开业,手艺人、收藏家在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黄蜡石的交易市场。认准衢州黄蜡石市场,周边地区如江西、安徽等地的商家、手艺人也长期驻扎于城隍庙附近,市场十分火热,黄蜡石价格水涨船高。

  因热衷于石雕技艺,2010年,周昕拜石雕技艺大师杜梦生为师。杜梦生以雕刻衢州黄蜡石为主,通过把木雕技艺运用到衢州黄蜡石雕刻中,开创了石雕的新风格。

  为了学习到雕刻技巧,周昕从拿着一颗土豆练习雕刻佛像开始,一步步学习摸索。“黄蜡石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当时大家都喜欢用黄蜡石雕刻观音、龙凤等造型的大摆件,作为陈设厅堂、点缀园林的艺术品。”周昕说,有些爱好者甚至要求雕刻一件大摆件当作“传家宝”,由此可见大家对黄蜡石的喜爱。

  近年来,衢州黄蜡石市场发展日趋成熟,而随着人们审美与观念的转变,黄蜡石雕刻的造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段时间,周昕刚刚雕刻完成了一条黄蜡石项链,项链上祥云、仙鹤、玉净瓶等图案十分精致,与黄蜡石的质地相结合,看起来格外精巧柔美。周昕说,消费者对黄蜡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个性化定制服务也为黄蜡石赢得了年轻人的市场。

  “中国龙顶名茶之乡”开化,境内随处可见茶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开化人,李群勇早早地跟随着父亲进入茶产业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

  李群勇告知,开化人种植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相传那时开化的茶叶就被列为了贡品。然而,上世纪90年代,供销社退出市场,也让茶农们一时断了销售渠道。一些茶农选择外出务工,茶园开始荒废。

  也正是这时,李群勇从外地回乡承包了茶园,采茶、炒茶、卖茶,他全部包干到底。为了让自己的茶叶更有竞争力,他从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烘干等步骤下手研究,为自己的茶叶赢得了市场。

  这些年,他历经了开化龙顶茶的起起伏伏,也深切感受到开化以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前我们很多人都是炒茶工,现在都考取了茶艺师、评茶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李群勇说,学到了理论知识,大家对茶叶的品质也更加重视。现在开化龙顶茶不仅被称为“浙江十大名茶”,还荣获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而活跃在开化茶领域的这些茶艺师、评茶员也逐步从茶园走进茶博会,互相交流学习,为龙顶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在衢州,木雕是另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技艺,其雕刻过程被称为工匠把大自然的木质产物进行美化加工的过程。它需要手与刀、刀与木料相互间完美契合,才能诞生出一件精美的木雕作品。在龙游,一群木雕师傅至今仍坚守着木雕技艺,以传统古典家具为主的木雕产业占据全市木雕产业的70%。

  传统技艺代代传承

  走进位于衢江区云溪乡车塘村的衢州工道瓷业有限公司,展厅内陈列着各种造型的瓷器,件件外观皎洁,图案精美。

  这些都是衢州特有的莹白瓷,以质细腻,釉面柔和、透亮皎洁,似象牙又似羊脂白玉而名闻遐迩,是中国四大白瓷系列之一,被誉为瓷中珍品。“‘洁如玉,滑如脂,明如莹’,形容的就是莹白瓷。”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衢江莹白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毛进中说。

  毛进中与莹白瓷的相遇,源于2001年。当时,毛进中刚从部队退伍,在一次参观衢州市博物馆时,突然被一件滴水观音的莹白瓷作品深深吸引。对于打小受艺术熏陶的他来说,这件作品重燃了他对艺术的向往。

  于是,毛进中一边工作,一边寻访瓷器名师。每逢休息的日子,就赶往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等地学习。两年时间里,他在多地之间不停奔波。

  烧制莹白瓷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有时一个细微的偏差或失误,都会导致失败。窑口温度、材料配比等,需要一项项去琢磨。毛进中说,每个器型合适的窑温都不一样,合适的窑温烧制出的作品,看上去才会“容光焕发、精神饱满”,所以每次烧制,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因为热爱,他沉浸其中。

  如今,衢州莹白瓷逐渐名声大噪,作为非遗传承人,毛进中又在传统莹白瓷技艺的基础上,以唐宋等诸多官窑器型和明苏麻离青为突破口,结合莹白瓷特点,独创了青花莹白。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崭露头角。

  作为衢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坦窑手工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84年出生的汪家良花费6年时间,投入全部积蓄复烧了龙坦窑瓷器,推动龙坦窑的名气逐步提升。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关注到龙坦窑,经考察研究后认为,龙坦窑址是浙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花瓷窑址,年代可达明代正德年间。

  这两年,汪家良又在开化县音坑乡下淤村建立一所龙坦窑非遗馆,集中展示龙坦窑的历史、复烧过程,融入了研学、住宿等多种功能,让龙坦窑逐步走近社会大众。今年年初,汪家良又在传统的烧制技巧上提出“两青融合”的理念,即将青花与青瓷互相融合。目前,他已经试烧了多个作品,正一步步探索出有辨识度的龙坦窑瓷器。

  自古以来,砚台是中国文人书房中必不可少的文房益友。开化石砚又称“衢砚”,曾位列五大国砚,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然而,历史上开化砚曾多次淡出人们的视线,本地收藏中流传有序的开化石砚也不多。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盛,开化又涌现了一批开化石砚的研究者与传承人,使开化石砚获得重生。张晓宁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开化石砚制作技艺被列入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晓宁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因为痴迷开化砚,张晓宁数十年里一心投入到开化砚发掘和制作中,他收藏了数百方开化石砚,品种达上百种。通过研制与推广,开化砚再次走进大众视野。一些民间人士看好开化石砚的发展前景,注册了公司和商标,共同开发和推广开化石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黄蜡石 根雕 衢州市 观赏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