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大凉山当“公益秀场”?“支教研学”乱象调查①走过场?学生当“支教老师”给乡村同龄孩子上英语课

谁把大凉山当“公益秀场”?“支教研学”乱象调查①走过场?学生当“支教老师”给乡村同龄孩子上英语课
2024年06月21日 23:07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徐湘东 冷宇

暑假将至,一些研学、培训机构推出的“公益支教”“公益研学”项目,开始在网上展开营销。这些项目主要面向学生群体招募“志愿者”,到相对偏远地区,如四川凉山或云南彝良、贵州从江等地,参加“支教研学”活动,7天时间一人收费上万元。

既是“公益”为何一周收费上万元?背后是否藏着“生意”?这样短期高价“支教研学”有着怎样的市场需求?是谁在把大凉山当成“公益秀场”?连日来,封面新闻记者在受关注度较高的四川凉山展开调查。

一种现象

“公益”变“生意”?

“支教研学”被网友声讨下架

今年暑假还没到,一些吸引学生参加的研学、旅游类广告,开始密集在网上出现。其中,部分商家推出的7天左右的短期“公益支教”“公益研学”项目,热度较高。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支教研学”招募宣传不少。其组织者,包括研学机构、培训机构、公益组织、旅行社。招募的对象主要为中小学生,一些项目也招收大学生和成年人。7至10天的活动时间,报名费从1万余元至3万余元不等。

这些项目,目的地以四川省凉山州居多,另外也有云南省彝良县、贵州省从江县、湖南省花垣县等地。宣传内容显示,参加项目的学员可以给山里的孩子们当“支教老师”,在“帮助山区孩子”的同时,“体验山区生活”“感悟不同人生”。

“英孚乐游”推出的“大凉山公益支教营”宣传页面

其中,一家深圳的研学机构,推出了“彝望无垠暑假大凉山研学活动”。活动为期10天,计划在7月8日至17日期间开展。在其微信公众号上,还发布了为期10天的凉山暑期支教项目。

该机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研学活动主要面向高中生,10天的行程中,包括凉山非遗体验、走访彝族村落和乡村小学、策划摄影展、完成调研报告等内容。项目结束后,将获得结业证书和公益证书。

一家北京的研学公司,推出了“乡村助学行动——大凉山英文研学营”项目。在其宣传视频中提到:“13岁孩子上山支教,7天6晚乡村助学”,目标是“提升小老师技能自信”,项目结束后将获得“40小时公益时长”。

有项目宣称,参与者可以获得“40小时公益时长”。

一家北京的教育机构,也推出了中小学生到凉山当“小老师”的“公益支教”项目,参与者年龄要求为10至16岁,根据出发地点的不同,价格从13680元至19180元不等。

“新东方”研学推出的“大凉山英文研学营”宣传页面

在凉山之外,广州的一家研学机构推出了暑期“贵州公益支教研学营”;天津的一家培训机构,推出了“云南支教亲子公益研学营”。不过,相比去凉山,价格上便宜了近一半。

这样的付费“公益”行为,让众多网友产生了疑问,这是“把公益当成了生意”:“做公益怎么收费这么贵?”“到底是支教还是研学?”“钱被谁赚走了?”有教育专家评论指出,这种“表演式”的支教研学,应当明确叫停。

在被网友集中“声讨”之后,截至6月19日,这些项目大多已经悄然下架,或显示已售完,在各社交平台的宣传页面也被删除。其中一家研学机构负责人表示,今年到凉山的暑期研学活动已经取消。

实地探访

孩子去当“支教老师”?

当地学生:参加活动没收获

短时间的“支教研学”活动,报名参加的学生是否确实有所收获?参与了活动的当地学生又有怎样的看法?记者找到了曾经参与过“支教研学”活动的两所学校。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大山里支教。”在一段标有“英孚乐游”LOGO的视频中,一名10岁的女孩,对着镜头讲述自己来到凉山“支教”的感悟。这段7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一群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学生,在凉山州西昌市绿荫学校“支教研学”的过程。

视频中,外地学生在黑板上,给当地学生“上英语课”,和当地学生一起互动。除分享讲课经历,外地学生还讲述了他们是如何教会当地学生英语字母发音、拼读英语单词等内容。

“英孚乐游”的宣传视频中,“小老师”正在“支教”。

谈到在当地“支教”期间,有什么收获?“感动”“成就感”“荣誉感”,是这群小“支教老师”们提到最多的“关键词”。

记者了解到,这段视频拍摄于2023年7月。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到绿荫学校,开展了3期共12天的“支教研学”活动。其间,参与者先去当地学生家中走访,喂鸡、做农活,第二天开始英语口语交流,第三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四天开展英语方法分享活动等。

“我们主要是学习像动物、衣服、文具这些英语单词,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参加活动的绿荫学校学生小力(化名)回忆,当时课程是由老师教学后,外地学生再进行辅助讲解,“我们不懂的就可以问他们。”

曾有研学机构到西昌市绿荫学校开展“支教研学”活动

“学习的英语单词有些是学校教过的,有些是没学过的。”小力说,现在,除学校教过的,其他单词都已经忘记了。她觉得,有时和这群外地孩子在一起上课时会觉得“尴尬”。

凉山州冕宁县宏模镇优胜小学,曾出现在“新东方文旅”发布的招募宣传视频中,视频内容也是外地学生来到本地学校“公益支教”。

“新东方文旅”推出的“大凉山英文研学营”宣传视频截图“新东方文旅”推出的“大凉山英文研学营”宣传视频截图

小江(化名),优胜小学五年级学生,今年寒假和去年暑假,她都受邀参加过前述“支教研学”活动。

小江回忆说,每次活动时间都是5天。每天早上8点到12点,来自外地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会两三人一组,教当地学生认识英语字母,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作英文版的自我介绍。另外,外地学生还会和他们一起做手工、玩游戏。其间,外地学生会到当地学生家中参观,体验彝族服饰等。

冕宁县优胜小学

“回答问题时,我们答对了,他们给一些小奖品。”小江认为,虽然自己参加过两次这样的活动,学习的内容都有重复,但她不能记住所有的知识点。

学校回应

借用学校场地办活动

组织者称是“社会实践”

优胜小学校长凌绪军介绍说,今年寒假期间,确实有一批外地学生到学校开展活动。“去年,我们本地一家企业负责人和我对接,说寒假期间有外地学生来开展社会实践,想借用学校场地,没有提及‘研学’或‘支教’。”

当时,凌绪军刚来学校任校长不久,对情况不太熟,他咨询了学校老师得知,去年假期,也有外来人员在学校举办过类似活动,桌椅板凳都有损坏。

“我一开始并不想答应。”凌绪军说,但考虑到企业帮助解决了当地不少村民就业问题,再加上之前本地另外一所学校也承接过类似社会实践活动,他最终在对方的劝说下还是同意了。当时,他没有同意本校学生参加活动。

让凌绪军没想到的是,组织者不仅没有就本次活动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备,还背着他邀请了优胜小学的学生参加。这也才有了视频中外地学生和当地学生一起活动的场景。

“我后来才了解到,是当地一名‘老村干部’动员家长,让孩子们去参加活动。部分在这家本地企业工作的家长,也让孩子去参加了。”凌绪军说,经询问了解,寒假期间,优胜小学共有41人次学生受邀参加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每次为期5天,本地学生没有支付费用。活动内容,基本是每天上午,两地学生一起学习英语、画画、举办联欢会等。

专家观点

上一次课玩一两天

属“走过场”“表演式支教”

有学者认为,支教、研学活动本身是正面积极的,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与见识。但如今,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一些支教研学活动已然“变味”,特别是“以大凉山等偏远地区的过去经济贫困为噱头”招募学生,其实就是虚假“视觉贫困”行为。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如具体研学活动很深入,研学者需要有至少半个月的具体支教活动,称其为公益支教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支教就短短几天时间,支教活动仅仅是上一次课,或与当地孩子们玩一两天,这就是走过场的表演式支教。

“这类支教研学项目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参与学生有获得支教经历需求。这种经历可用于评优、申请国外大学等。去凉山等偏远地区,一方面可以旅行,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支教志愿者经历,可谓‘一举两得’。研学机构正是盯上了这一商机,于是开始运作公益支教研学。”熊丙奇说,这实际上是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伪公益”,是为了满足参与者“提升背景”“简历加分”的功利需求而出现的。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杨雪梅,曾在凉山州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研讨。对于“7天时间收费过万”的支教研学活动,她直言,“这种现象已经背离了研学初衷”。“当前,某些研学机构利用市场需求,更为功利地开展不当的研学项目,忽视了孩子本身学习需求。”

杨雪梅指出,开展研学活动,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应符合地域文化,综合考虑当地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不能因为一次不恰当的支教,让当地孩子背负心理压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